宁秋娅 赵丹丹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体育关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关乎“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关乎国家的未来。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体育;育人
大学体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高度重视大学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年学子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体育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的“世界一流”建设根植于中国本土,只有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才能提供“一流”成长的沃土,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进入“一流”。在“双一流”建设中,立足于中国实际,就不能忽视大学体育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的一级学科,也是“双一流”建设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容。大学体育是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和引导下,教学科研、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全国各个高校都有体育课程,虽然不需要全国各高校都建一流体育学科,但办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把大学体育放到一个应有的位置,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中国高校實际,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大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需要大学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基本保证。
大学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大学体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一是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高校每年举办的各类运动比赛,就是磨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战场。比赛中弘扬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是弘扬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一种永不言输、永不放弃的精神。拼搏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大学生全方位的锻炼。拼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由人们的信念、情感、意志、胆量等心理因素融合并生成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配人们行为夺取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拼搏是一种竭尽所能、战胜对手、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指在竞技运动中面对强手时要充满斗志、敢于竞争、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要超越自我,要努力进取,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在“双一流”建设中,在民族振兴大业推进的征程中,需要这种勇于担当、勇于拼搏的青年人。二是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是指在统一目标下,以大局为重,团结一致、协同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纵观大学运动会和各类体育竞赛,任何项目都不能离开团队,依靠自己单打独斗获得成功。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团队意识的核心。中国梦的实现,不是靠几个人或一些人,要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科技的发展,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建立,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集体攻坚,才能有重大突破。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而大学体育为这种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大学运动会均以团体总分排名,接力等集体项目均需团队合作;足球、篮球、橄榄球等比赛项目更离不开全体队员的齐心协力。大学生在参加大学体育运动中集体主义、团队意识不断被强化,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最终会养成一种习惯,升华为一种素质。三是规矩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体育是能培养大学生规矩和规则意识的平台。规矩、规则是人们依照一定程序制定出来,要求大家遵守的准则,包括体育的各种规范,比赛时的各种规则等。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我们培养的时代新人必须具有法制观念、规矩意识,才能在未来国家的发展中做时代的“弄潮儿”。而规矩意识的养成,要靠潜移默化、要靠实践强化。在体育运动比赛中,不按规则行事,就要受到规则的处罚。
“双一流”建设,大学体育任重道远
一是将大学体育纳入“双一流”建设的规划。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高校领导认为学校抢抓机遇要做的大事很多,体育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可以往后放;有的高校虽然把大学体育纳入了“双一流”规划,但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和规划,只是让有关部门写上而已。重视大学体育就要认真将大学体育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总规划,要对大学体育的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强化大学体育功能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切实举措;要强化“天天锻炼、人人健康”理念,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在活动场地、运动器材、体育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政策倾斜。二是强化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题教育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站位,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品德相统一。其次,要树立正面典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和体育育人的感人故事,师德有标杆、课堂有思政,营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再次,各高校要设立专题研究项目,对大学体育育人功能的挖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大学体育的育人经验,探索出大学体育的育人规律,培育出中国特色大学体育的育人品牌;最后,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学生思想的进步,政治素质的提升,身体健康指数的提高是检验大学体育的标准之一。三是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大学体育的教育模式。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创建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模式。首先,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丰富特色体育项目,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协调发展。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变学生为了拿学分而上体育课的行为,帮助学生真正养成主动锻炼、终生锻炼的好习惯。其次,营造“无体育不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高校运动会,使运动会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终生难忘的大学经历;经常性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比赛,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评选健康体育运动之星,带动体育文化的繁荣。最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成长的积极性,把大学生体育骨干吸收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中来,及时反映学生需求,共同商讨教育内容,共同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宁秋娅系学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