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美术在河南省文博事业中的发展现状

2018-07-09 01:20李惠兰
大观 2018年5期

李惠兰

摘 要:中原地区自出现以来,其土地上所诞生的中原文化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和强大动力,而中原美术更是成为了中原文化的强大分支和文化传承的有力助手。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和对中原文化的追寻,博物馆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寻求知识的殿堂,而中原美术也努力发挥着博物馆图像史证的功能。以河南博物院为例,找寻博物院中每一个细节处的中原美术,探讨其在博物院中的发展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原美术;河南博物院;发展传承创新

博物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秉承着独有的功能而在各个时期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博物馆更是因其有着教育、历史、研究等功能而成为人们汲取知识的源地。每一个博物馆的形成都基于其馆藏品的性质来进行定位,河南博物院便是基于其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来运营。而在这其中,中原美术更是河南博物院存在的根基和源泉。

一、河南博物院中的中原美術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同艺术形式例如舞蹈、音乐、戏剧等都出现过断层或者是消亡,即使存留也是通过美术的绘画、雕刻等形式记录下来,例如舞蹈纹彩陶盆、击鼓说唱俑等,美术因其特殊性和连续性将历史稳固联系起来,成为了历史中中原文化的主体。发展到现代,在中原美术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场所的契机下,河南博物院成为了其施展拳脚的舞台。

(一)博物院外围建筑中的中原美术

河南博物院于1927年发韧,1991年重新筹措,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

河南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呈带冠的金字塔形,其原型来自于中国现存较好的天文台——元代登封观星台。河南博物院的整体建筑结构包括占地40%的绿化面积基本都呈左右对称状,上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整体造型古朴雅致,设计精炼,其将人放置于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环境中的设计灵感不仅回应了现代博物馆的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同样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

(二)博物院内围展陈中的中原美术

河南博物院内部的展示陈列分为常设展览、临时展览、流动展览等。在2009年以前,博物院的常设展览分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和四大主题展览,2009年进行调整之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变为《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主题展览也改变了展陈方式,调整了部分展品。

在2009年以后,《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的展览名称从河南变为中原,其策展人和博物院意在展现河南大地上的中原美术,将地域从河南省辐射至整个中原,且在《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中,大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来展陈,小主线的八个板块按照历史上曾在河南建立过王朝都城的时期或在中原地区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阶段进行展示陈列。四大主题陈列中,“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以中原地区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文物为展陈基础;在“河南古代玉器馆”中,展品多出自于中原地区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在“明清珍宝馆”“古代石刻艺术馆”中,则是将展品从性质上进行分类陈列。

(三)博物院发展传承中的中原美术

河南博物院从建馆之初,就把握着中原这一字眼进行馆内馆外的各项活动,进入21世纪后,河南博物院举行过馆内特定中原时期藏品特展,也曾有过夏、商、周、唐文物的海外特展,在这些展览进行的同时,也有中原文化、中原美术的学术研讨会和互动活动。作为河南省最高一级的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同时也承担了中原美术的宣传教育工作,让高中小学校学生入驻博物馆亲身经历中原美术,产生其对中原美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河南博物院将中原美术中的杰出作品发展成为博物院内的文创,将中原美术从馆内延续到馆外、从传统延续到现代、从单一延续到多样。

二、河南博物院中中原美术的发展现状

(一)社会对中原美术的认识模糊不清

中原一词在古代即指华夏民族,广义的范围只指今天的洛阳至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其他中国疆土内的地区则被统称为“蛮夷”。发展到现代,古时所称的蛮夷在今日也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只是被划分成了不同的民族。在现代社会,多数非专业人士对中原一词只可简单意会而无法言述,所以对中原一词的模糊理解致使对中原美术的错误认识。在博物院中学习历史文化和接受熏陶时,因对中原美术的不正确记忆,往往会导致观者对藏品展示、藏品欣赏的偏向理解,曲解策展人的展览理念,对展品的价值判断浅薄、片面。

(二)博物院自身发展的缺陷致使中原美术发展滞后

河南博物院的整个藏品展陈侧重于河南省中原美术的发展脉络,但却未将美术放入宏观的历史体系中,人们在博物院中学习中原美术时,也是孤立看待每一件展品而未能有所联系,展牌下的文字介绍也只是藏品的基本信息例如时间、出土地点、名称等,忽视了对展品的细节介绍,多数人在结束观展后,对展品的回忆只会用好看与否、价格高低来评判,而对展品的美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未能明了,没能达到预期想要学习中原美术的愿望。

再者,河南博物院公共教育偏弱,未能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态势:对人才的选择定位不清晰使其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博物院;网络教育的宣传滞后表现在官网的宣传更新不及时,信息普及太慢;与高校互动少则导致不能很好扩大中原美术的影响力,这些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了博物馆的发展缓慢。

(三)中原美术走出去的姿态低迷

河南博物院在2003-2013这十年中,举办的中原藏品展览共计20场,其中面向境外的有9场,国内的有11场,这些展览的主题多数选择了夏商周以及唐朝这两个历史时期,展览名称虽有改变但展品选择和总体主题基本围绕这些历史阶段,与其说是重点推介这一时期的中原美术,不如说是对其他时期中原美术的自信度低;在美术门类的选择上,青铜也占据了展览的大部,而对书画、瓷器、文玩的选择少。虽然每个展览都呈现出独立的态势,但对比少、宣讲弱,致使走出去的展览独立在大环境的文化体系外,无法让更多的人去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中原美术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未能在博物院展览中出现。一个好的展陈理念和作品陈设,对外应当是通过内核的文化底蕴将社会的视线集中于此,对内应当是通过固有的魅力产生其对自身的热爱和探求,因为只有自身的热爱和自信才能拥有足够的底气去迈出坚定的脚步。

三、河南博物院中中原美术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增进世界对中原美术的了解和认同

1.扩大自己的网络宣传平台,其中包括电视媒介、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等。

2.博物院内的专业人员可以面向全国进行中原美术、中原文化的宣讲和座谈,并将受众面扩大至社会的各个阶层。

3.继续《中原文物》刊物的运营和宣传。

4.借用市场的手段进行中原美术的宣传,做好藏品的衍生物,既在不违背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前提下获取报酬,又在艺术品之外继续宣传着中原美术。

(二)提升博物院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博物院内部的管理建设

1.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做到对整个中原美术及博物院内的设施有基本的认知,且提供的服务设施也应当是实用的、便携的,能够满足观众实际需求。

2.在呈现的展陈中,博物院可以对其中的文献资料适当加入,对展览中的讲解做出调整,以适应没有充足艺术修养群体的思想。

3.加强公共教育的关注,不仅是“引进来”,更应该是“走出去”,主动迈向社会,与社区、高校相结合,促进共同进步。

4.河南博物院在进行人才引进时,做好正确的定位,不仅要选择对中原文化有深厚理解的专业人才,也要选择具有前瞻眼光的策展人员,并多加考虑年轻血液。

(三)加强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活动

博物院在策划展览时,可以多加考虑周围地区的区域特点,但同时也应具有高瞻远瞩的眼界,以小见大地推出中原美术,打造出中原美术独有的文化产业线,增加和其他博物馆交流外展的机会。同时,在中原美术推出博物院向外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在博物院内创新不同的展陈主题,用临时展览的新鲜气息带动观者重温常设展览的魅力。

另外,博物馆的馆际交流还可以将展览推广到河南省的二三级博物馆,给予没有资质举办展览的地区以福利。馆际交流不是局限于同级博物馆之间展览的相互互动,还可以是对其他博物馆的带动和支持,发挥河南博物院的引领作用,促进河南省文博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河南博物院在其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时代的改造、历史的变迁以及博物馆事业的风起云涌,但仍旧保持着初心,继续着中原文化、中原美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但我们在认同河南博物院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河南博物院在其发展道路上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急需改进,无论是博物馆的内部体系完善还是外围推陈的创新,都应是河南博物院的关注焦点。作为河南省文博事业发展的顶峰,对自身的改造完善不仅是促成自身向前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河南省文博事业继续向前的关键。

本文从河南博物院中的中原美术、其发展现状和改进措施三方面着手,希望行文中的一得之见能对河南省文博事业的发展研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陈东岭.河南省博物馆历史概况[J].中原文物,1987,(07).

[3]施榕.河南省博物馆十年来展览交流现状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4.

[4]韩绍诗,袁克敏.六十年来河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概况[J].中原文物,1987,(07).

[5]高丽杨.试论中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10).

[6]廖生智.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J].天中学刊,2010,(08).

[7]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作者單位: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