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坚守甘奉献 潜心科研勇登攀

2018-07-09 04:24贾海琴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教授医学

贾海琴

编者按: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各种易于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疑难疾病也越来越多,慢性疼痛便是其中一种。作为一种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前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疾病,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我国的慢性疼痛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一亿以上。慢性疼痛不仅被认为是慢性病的一种,其发生也预示了人体体质下降或某些部位可能出现健康隐患。慢性疼痛患者会出现睡眠紊乱、食欲缺乏、精神不济等临床病症,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人格扭曲而导致家庭不和等后果,因此不少病人因无法忍受长期的疼痛折磨而选择自杀。该疾病尤其是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慢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成为医疗科研领域普遍关注的研发课题。

2017年8月10日,为期4天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成都隆重举办。与外面骄阳似火的天气一样,会场内专家学者的讨论交流亦是精彩纷呈。本次年会按照国际会议标准筹备,以“神经内稳态与嘌呤信号”为主题,除了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专题报告,还有年轻学者的学术墙报、青年论坛、Workshop、厂商展出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展现了最前沿的相关科研技术,又彰显了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与时俱进。

会上一位精神奕奕的中年学者引起大家的注意,在workshop电生理培训班上,他紧紧围绕“电生理+”主题,为学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电生理+”的科学意义以及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青年学者均表示受益匪浅。在大会主题报告上,他还做了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s of Purinergic Receptors in Chronic Pain”的精彩报告,重点介绍了嘌呤受体参与慢性疼痛的表观调控机制的研究工作,该报告也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与掌声。

他就是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广银教授。而这掌声,不僅仅是因为他精彩的演讲,更源于他在慢性疼痛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独特造诣,源于他对人类的健康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2017年度盛会上,众多知名学者的精彩报告让与会者切实感受到了他们严谨甚微的科研态度及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交流与学术合作,推进了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乃至全国学术分会中的积极影响,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分会主委徐广银教授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此外,徐广银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本次会议上也崭露头脚,大放异彩,不仅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还荣获本次大会优秀会议墙报奖。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徐广银教授及其团队在这种国际盛会中颇受关注呢?他本人又是缘何对慢性疼痛有着如此透彻的解析?他和团队还在人类的健康事业中做出了哪些更为突出的贡献?在攻克疑难疾病的道路上他们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坎坷?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徐教授和他的团队,近距离的了解他们卓尔不凡的科研经历。

厚重的人生积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徐广银教授,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正是源于他对目标的坚定和执着,让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成果卓著,在教学上亦是桃李天下。

其实从徐广银教授的人生经历上,就能窥探出他人生的不平凡。本科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后,他开始在南通大学生理教研室担任助教;之后获得苏州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担任南通大学生理教研室讲师。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的理学博士学位,还曾到美国德州大学盖尔维斯顿医学部(UTMB)神经生物学系和内科系做博士后、Instructor和准终身制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with Tenure-Track)12年之久,这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2年。因为在这期间,他不仅建立了独立的慢性痛研究室,还曾以PI和Co-PI的身份获得包括NIH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过程中,徐广银教授总是走在最前面的。在美国期间,他就开始致力于细胞膜离子通道和受体可塑性机制以及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同时积极建立符合临床的各种慢性痛模型,以及研究开发治疗慢性痛的药物和方法,准确定位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执着的科研精神让他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蛋白激酶CaMKⅡ调节P2XR胞膜转运(Trafficking)介导慢性痛的外周神经细胞机制的研究。2008年和2015年首创发现P2X3受体参与IBS(肠激综合征)功能性内脏痛和糖尿病痛性外周神经病变的产生和发展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权威期刊GUT和Diabetes上。自2000年来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权威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

然而,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仍敌不过徐广银教授心中深深的思乡之情,他知道,祖国的建设需要他。2010年,他毅然回到国内,并作为特聘教授引进苏州大学,进入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走上了科研报国的梦想之旅。

选择苏州大学,除了心中的报国理想,更重要的是徐广银教授深知这里能够为自己的事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学校不仅为他提供了一次性的科研启动基金,科研助手和实验室等配备更是在短期内悉数到位,让他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科研实验。而他对科研和教学的毫无保留,也让他得到省人民政府的认可。来到苏州大学的当年,就受聘为首批江苏省特聘教授,成为少有的双特聘教授。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两项为重点项目。

除此之外,更让徐广银教授充满希望的是,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拓宽创新思路,不仅广泛吸纳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推行了“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式,由引进的高端学术人才负责组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全权委托他们进行人员招聘及团队建设。在这种自由与权利得到双重保障的情况下,徐教授深信每一位到苏州大学的科研学者都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自由度极强的用人机制搭建起了人尽其才的大舞台,吸引了众多英才汇入。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徐广银教授在科研领域如虎添翼,于2013年获批江苏省高层次“双创计划”引进人才、2015年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徐广银教授是苏州大学神经学科建设与创新领域的领路人,他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的无私精神,和对人类健康事业矢志不移的探索精神,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显示出巨大的能量。

卓著的科研成果

勤学功深心似镜,苦练日久手出灵。徐广银教授回国后得到了学校和国家的信任,凭借着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卓著创新能力,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一个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已优秀结题。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慢性腹部疼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病征,因人们对IBS疼痛的发病机制不甚了解导致临床治疗手段有限和疗效欠佳。徐广银教授希望在研究中从离子通道和分子水平揭示慢性内脏痛敏感的病理机制,为在基因水平治疗功能性内脏痛提供新的更有效举措。基于此研究假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徐广银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功建立了模拟临床IBS患者症状的慢性内脏痛动物模型,运用电生理学、动物行为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实验方法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整体动物水平、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初步阐明了慢性内脏痛敏感的外周敏化的离子通道和分子机制。

2010年回国以来,徐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近33篇,其中包括J Neurosci, Diabetes, Pain等顶级期刊论文,论文总影响因子近130。期间,他还以副主编的身份编写教材《神经康复学—解剖与生理》一书,以编委编写《人体生理学》《Neuro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现代疼痛诊疗学》等专业书籍,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徐教授多次受邀到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众多专家学者来访交流,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展示出去,又把别人的优势和启发吸收进来,接轨国际热点,促进共同发展。徐教授不仅自身学识渊博,成就卓越,还指导团队成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提升团队整体科研素质,为学校及国家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徐教授自回国以来,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近30名,现已毕业研究生20名,他教诲学生扎实苦干,鼓励大家争先创优。学生也都不负众望,一举拿下国家级及校级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科研项目奖励及苏州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苏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等奖项;特别要提出的是,徐教授指导一名本科生顺利完成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此外,在国际及国内的大型学术会议上,也总能看到徐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冲刺优秀会议论文奖、优秀会议墙报奖等奖项的角逐。

在看似枯燥的科学研究中捕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价值,在慢慢前行的轻盈步履中发现生命的奥秘。或许这就是徐广银教授等众多科研工作者一直执着地行走在科研创新之路上的初衷和夙愿吧!

恒久的探索与发现

世间万物形态各异,由此衍生出了各种思维和各种学科,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学科交融在一起,往复生一,往往又能获得令人欣喜的新发现。学科交叉,也是徐广银教授绕不开的话题。诸如他目前重点研究的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据徐教授介绍,所谓转化医学,就是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连续过程,简称“B-to-B或B2B”。转化医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它不仅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药理学等领域,还涉及信息、计算、统计、物理、化学、模型、网络和纳米等学科,是一种交叉和综合性都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因此,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转化医学都不是单向的,亦不是封闭的,而是双向的,开放的。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可以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际;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它是一个不断循环向上、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其宗旨是让基础知识向临床治疗转化,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最初的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鸿沟,实现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应用的快速转换,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能有效加快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临床应用。

徐广银教授预言,转化医学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他发现,随着当今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解决之间的不断脱节,疾病谱的转变使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同时,基础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数据的意义需要解析,而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亟待整合。当然,转化醫学并不是新的学科,只是强调了一种理念,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人类健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徐广银教授及其团队一直在路上。

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止

目前,徐广银教授担任着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长(PI)、疼痛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同时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双创人才”分会常务理事等多个职务。并继续积极致力于疼痛转化医学、疼痛机制与镇痛原理、胃肠神经功能与疾病三方面的研究。

在慢性疼痛医学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底蕴,让徐教授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先后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2016—2017年学术年会、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委会2016—2017年学术会议、第八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第六届亚洲疼痛研讨会等大会主席,2015年成功组织国际脑组织苏州学习班(IBRO School);任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常务副主编;Molecular Pai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Pain and Itch,《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和《生理学报》编委;担任GUT, Neurobiology of Diseases, J Neurophysiology, Exp Neurology, Am J Physiology-GI, Eur J Pain等20多本国际权威SCI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徐教授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审和终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等。

除了科研以外,徐广银教授还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他把在国外所运用的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现有的教学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他为一年级大学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好痛与坏痛”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好评。

虽然已经在医学科研和教学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徐广银教授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在新的征途上,徐教授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必将以更加卓尔不凡的风采和执着的求索精神,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期待他们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医学顶峰……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教授医学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满意度调查——基于苏州大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