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芳华岁月

2018-07-09 05:26鲍雄英
出版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广播站海门历程

鲍雄英

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而上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海门的大地上,也曾出现过一批“土记者”,他们把青春的足迹铺向全县公社大小队,把新人新事转化成家家户户有线广播里的新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用声音记录海门”,虽然不是无冕之王,但做的却是胜于加冕的事。他们,就是诞生于1970年的特殊海门新闻工作者——“新闻干事”。

他们是以文字为业的基层新闻工作者,本着良知,关注民生,关心世运,为家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海门的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里的人生》,就翔实记录和呈现了那一代、那一方新闻工作者的芳华岁月。

“新闻干事”听起来很洋气,其实是“土记者”,这一群体,绝大多数是走出校门不久的初高中毕业生,当时没有职称,没有证件,农村户口,背着“玉米籽”袋,骑着“老坦克”,戴着“小凉帽”,白天爬田埂,晚上爬“格子”,用笔记录了农民的所想所盼、农村的所见所闻。饱尝了“耕耘”之苦,同时也领略了收获之乐。他們中有的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有的还只能在公社广播室与机器为伴;尽管大部分人是每月只有十四元报酬的半脱产性质,而工作,常常是蹬自行车采访日均一二十公里。但每个人都是激情洋溢,浑身是劲,因为,那是他们人生岗位的初试,人生事业的初啼。所以,我们在本书中看到了仅仅底稿就有39斤的细节,看到了白天在抗旱现场采访录音,连夜蹬自行车五十多里赶到县广播站送稿的镜头。我们更了解到“土记者”从县城到边远地方采访,单程几十公里,骑自行车四五个小时,到达后立即投入采访,连轴转到第三天再骑车回县城,当晚又到广播站改稿,这个在今天难以想象的一次采访历程,当年却是家常便饭。

那些新闻干事们的知识架构矗立在中学的全部知识之上,缺失专业基础。多少新闻干事,在其岗位的最初岁月,每晚终因无缘“海门新闻广播”而失望,白天则因常常收到厚厚退稿而懊丧。但当时的人生就这一条路,唯有往前,尚存希望,否则只能重新退回田间。可贵的青春年华,与硬邦邦的困难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我们在书中读到,有人多次寻访业内行家里手,登门拜师求教。有人自我分析对比,以所用稿与淘汰稿对比,从中去总结、思索,终得感悟。我们更看到,那时的新闻干事们,是多么盼望能参加县和地区一级的或者是专业报纸举办的培训班,班上有高手上课,有同行切磋,有书本知识,还有采写实践。青春的脚步总是铿锵有力的。凭着激情,凭着毅力,凭着勤学苦练,这一批新闻门外汉,终于逐次跨越了门槛,培育了新闻思维,也熟练掌握了各种新闻体裁和表达方式。

新闻干事之间,总是同经患难,共度欢乐。能力强弱间互助,排名先后间互帮,重大中心报道时互动,战友新来或转岗时互勉。全书最突出的,也是这个群体集体记忆中最温馨的,是新闻干事们和广播站编辑部同志间的深情厚谊。他们亦师亦友,是编辑部同志手把手地帮新闻干事们从基础学起。那批新闻干事后来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去当公务员甚至成为省部级干部,而有的还是在农村务农,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们彼此的友情始终温馨和长久。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和我们的祖国发展紧紧相连,也都会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新闻里的人生》记录了一代特殊的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历程,记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心路,文章朴实无华,自然清新。这是那一代人的人生历程对历史、对社会、对自己再次反思与审视,也是一次总结和重新集聚。

猜你喜欢
广播站海门历程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海门赞
海门打开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海门的集团联营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