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芽肿性乳腺炎研究现状的文献回顾与分析*

2018-07-10 09:15王亚冬重庆市中医院乳腺甲状腺科400021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13期
关键词:肉芽肿乳腺炎小叶

王 婷,吕 钢,闵 捷,王亚冬(重庆市中医院乳腺甲状腺科400021)

肉芽肿性乳腺炎(GLM)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或肉芽肿性小叶炎,是指局限于乳腺小叶非干酪化坏死的肉芽肿和炎性细胞[1]。1972年由KESSLER等[2]首先提出,认为GLM是一种与浆细胞乳腺炎不同的独立疾病,需做二者的鉴别。随后陆续有多个国家报道了此类病例。国内在1986年由马国华首先进行报道[3]。该病是乳腺炎性疾病中的疑难病例,因其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乳腺美容而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

由于GLM的罕见性和多变性而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形成挑战。目前国内鲜有该病基于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大部分GLM患者在国内的生物科学文献中作为“病例报道”出现。因此,国内发表的关于GLM的文献研究将会有益于临床科研工作者对于该疾病的了解,为更好地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国内关于GLM公开发表的医学文献,对其年代分布、国家、期刊分布和作者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目前国内该类疾病的研究状况和诊治该类疾病所存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作者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文期刊数据资源系统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17年,检索时间2017年1月。

1.2方法将文献的题名、作者、单位、基金、刊名、主题词等数据导入Excel,对发表时间、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ɑ=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文献发表数量的逐年变化将3个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整合,最终确定321篇有关GLM研究的文献为本文分析样本,其中核心期刊载文171篇(53.3%)。检索的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国内所有期刊和核心期刊中有关GLM的文献数量显示,文献总数呈不断增多的趋势(r=0.848,P<0.05),高质量(核心期刊)的文献也随之增加(r=0.860,P<0.05),见图1。

图1 检索文献在不同年份分布的数量

2.2研究类型分布检索到的321篇文献中,西医类文献276篇,占86.0%,中医类文献45篇,占14.0%。文献研究类型包括影像、病理相关类文献90篇,病例回顾性研究79篇,病例报告(病例数小于或等于10例[4])67篇,随机对照研究27篇,综述22篇,经验与体会20篇,名家经验9篇,护理研究3篇,队列研究2篇,理论研究1篇,流行病学研究1篇。

2.3期刊源分布统计分析文献期刊分布情况,可有助于科研者查阅和进一步研究其原始文献,从而追踪文献来源。截至2017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收录GLM的文献期刊173种,其中核心期刊83种,占期刊总数的48.0%。《中华乳腺病杂志》刊载文献最多,有13篇,其次是《诊断病理学杂志》,为8篇。

2.4文献作者科室及地区分布根据第一作者所在科室进行统计,乳腺专科或普通外科发表文献107篇(33.3%),其次为超声科37篇(11.5%),病理科、放射及影像科分别发表34篇(10.6%)、28篇(8.7%)。同时,对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划分,文献共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前3位地区为广东(58篇)、河北(27篇)、北京(26篇),3个地区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4.6%(111/321)。另外,浙江(22篇)、山东(20篇)、江苏(20篇)、福建(18篇)发文量也较多。

2.5基金资助情况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献共20篇,占文献总数的6.2%。其中,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有3篇,占基金资助文献的15.0%;获得省市级基金资助的有16篇,占基金资助文献的80.0%;获得院校级资金资助的有1篇,占基金资助文献的12.7%。

2.6关键词分布与共现在321篇文献中,有42篇文献未给出关键词,因此对剩余的279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肉芽肿性乳腺炎”(153次),而对于该病名称在作者给出的关键词中还包括以下几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43次)、“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4次)、“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3 次)、“小叶性乳腺炎”(2 次)、“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2)、“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2 次)、“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2次)、“小叶性非特异性肉芽肿”(1次)、“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1次)、“特发性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1次)、“小叶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1 次)、“肉芽肿性小叶炎”(1 次)、“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1次)、“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次)、“非特异性肉芽肿”(1次)。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显示,同时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包括“诊断”(51次)、“乳腺炎”(48 次)、“超声检查”(43 次)、“治疗”(39 次)、“磁共振”(20次)。

2.7合作撰文情况321篇文献中,252篇为合作完成,合著率为78.5%(252/321)。作者总数为617人,文献合作度为 1.9(617/321)。

3 讨 论

GLM是乳腺科少见疾病,在所有乳腺活组织检查病例中肉芽肿性病变不到1%,多见于产后的年轻女性[5]。临床常表现为乳腺疼痛、红肿、肿块,往往伴病变区域皮肤炎症或坏死,病变沿乳腺小叶向乳头乳晕发展,常合并脓肿,瘘管、腺体内不规则窦道病变等多发病灶,或对侧乳腺病变,以及四肢关节疼痛、双下肢红斑等[6]。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学者提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其发病过程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似[7]。还有部分研究认为该病与妊娠泌乳、棒状杆菌感染有关,尤其是柯氏棒状杆菌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8-9],其他可能的因素还涉及感染、创伤、化学刺激等引发的炎症及与服用避孕药、精神类药物有关[10-11]。在治疗上,由于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加之发病率低,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引流和手术方法常导致病灶反复发作,毁损乳房,以致全乳切除,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剂及中医药保守治疗等效果突出,但仍存在争议[12]。此外,该病的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许佳佳等[13]报道了9例GLM患者的花费就高达4~13万人民币。由此可见,罹患该病不仅给患者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还对其精神、经济、家庭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第一篇关于GLM的文献[2]是在1972年,距今仅45年,是乳腺疾病中的罕见病种之一。对PubMed收录的该病种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2015、2016、2017年这3年发文数量急剧增加,表明该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从本研究中国内文献收录情况也可以看出,GLM研究在我国仅30年历史,也是一个非常新兴的学科领域课题。2009年以前各年发表的文献呈现出发散状,这种极度分散的现象反映这个时期国内学者对于该病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期。2009年以后文献数量增加比较迅速,甚至成倍增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该病在国内研究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该病较为罕见,很多研究者通常是积累一定数量的患者才集中进行研究报道,故在近几年出现了较多有关此类疾病的回顾性报道,这与国外文献报道类似。然而文献发表量呈现的仅是研究数量,文献来源期刊的类型可呈现文献质量,其反映的是GLM研究的质量水平。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来源期刊中核心期刊约占1/2,总载文量超过1/2,可见仍有一半的文献研究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复习国外文献,在世界范围内GLM的发病呈散发状,国外报道的病例较多出自中东地中海国家(土耳其)及美国、英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而从本研究中国内分布来看,除青海、西藏外,大陆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该病均有文献发表,但存在着地域上严重不均衡的情况,除了提示疾病本身可能存在发病的随机性,还揭示了国内对于该病的研究还受着各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制约。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国内有1/3的研究是有关该病超声、影像学或病理学的,且大部分病例是影像科和病理科医生首先发现确诊并报道的,这说明对于GLM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病理和影像学检查,单纯的病史采集及临床症状、体征难以做出准确诊断。有报道指出,该病误诊率高达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70%~80%[14],主要误诊为乳腺癌[15]、浆细胞性乳腺炎[16]、导管周围乳腺炎[17]和乳晕旁瘘管(Zuska’s病)[18]。

本研究中从关键词上可以看出,该病的名称多达16种,而GLM是一个病理诊断名称,病理学也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从关键词分布上看,国内关于GLM的研究和国外大部分一致,也以“诊断”、“治疗”为主要方向,但在治疗上各家方法不尽相同,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治疗共识。此外,国外对该病的关注点还集中在病因学上,相继发表了该病与棒状杆菌感染、高泌乳素血症、自身免疫性等相关的病例报道,有的学者还对其病因开展了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如TAYLOR等[19]对新西兰奥克兰地区34例伴发乳腺脓肿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进行大样本对照研究,通过生物化学分类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结果显示,从患侧乳房采集的脓液样本培养出的细菌株标本存在亲脂性棒状杆菌及谷氨酸棒状杆菌;DESTEK等[20]对1例怀孕14周的女性患者进行了遗传分析,认为遗传多态性可能参与GLM的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文献较少甚至尚缺乏报道,因此,需要临床科研工作者对此加大关注力度,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肉芽肿乳腺炎小叶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苹果小叶病的防治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小叶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吲哚美辛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应用
5100 阳性不典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随访观察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