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莎姐”梅玫:用柔情融化渐冷的心

2018-07-10 03:37蔡晓梅向燕妮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林母亲工作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每天一睁眼,梅玫想的是未检的事务,一天约见四五拨人,走访五六个社区是常态,看起来像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办案子,给被害人做心理辅导,去学校指导莎姐校园法律社团,走访社区,到教委开联席会,去文化委调研未成年人上网情况,去团区委开会……”这是梅玫的日常,但她乐此不疲。

此次采访“历时”近半年,梅玫几次推脱我们的专访,任何时候,她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采访当天,作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梅玫积极履职,视察了大渡口区有关环保污染整治的重点区域;走访了因未成年少年入室盗窃案的社区,反馈该少年近况并听取了社区的意见……

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梅玫带领“莎姐”团队面向广大未成年人,接受热线咨询400余人次;开展“莎姐”进社区、进学校、进监舍、进机关200余次;赠送《莎姐讲故事》丛书20000余册;设立“莎姐工作室”13个,吸纳“莎姐”志愿者100余名;成立“莎姐”校园法律社团9个;开展10个专题系列宣讲160场,受众2万余人,覆盖全区学校、街镇、数十个社区。

谈“莎姐”:关爱未成年人的“三心理念”

“帮助迷失的少年,重新找回自我、融入社会,总会给自己带来欣喜,是一件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事。”

梅玫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说起重庆未检品牌“莎姐”,在全国未检工作中却是声名远播,已成为重庆未检工作一张靓丽的名片。

作为“莎姐”原始团队的一员,从司法保护、帮教挽救到心理矫治、犯罪预防,每一个环节梅玫都尽心尽力,诠释着“莎姐”深厚的法治内涵。

早在2004年,梅玫等7名检察官组成一个志愿者团队,在大渡口区检察院的互联网主页上增加了“未检之窗”栏目,不久,院里正式设立了“莎姐”青少年维权岗。梅玫创建了“耐心教育、爱心感化、真心挽救”的“三心理念”、“五+七”工作模式,让“莎姐”逐渐成长为集未成年人案件办理、违法犯罪预防和全民普法宣传为一体的工作机制。

2012年底,重庆市检察院决定推广“莎姐”工作经验,在重庆市三级检察机关全面成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莎姐”成为“标配”,为全市青少年带来福音。

2015年,“莎姐”再度扩容升级,全市推广“莎姐”工作经验。“莎姐”成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协同、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工作新机制。

2017年,“莎姐”的形式和内涵再次延伸,全市检察干警和志愿者以“莎姐”的名义,开展送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特定人群的大普法活动。

如今的“莎姐”,正从一个关爱未成年人的品牌,发展成面向所有群众的全民普法大品牌。

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14年来,梅玫坚持柔性司法,把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无尚的崇高追求,久久为功,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真心欢迎、喜欢,乃至可以贴心倾诉、依靠的“知心姐姐”。

“帮助迷失的少年,重新找回自我、融入社会,总会给自己带来欣喜,是一件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事。”梅玫微笑着说,细柔的声音掩盖不住她心底的坚定。

“如果知道这是犯法的事,我怎么都不会去做!”办案的时候,梅玫经常听到那些孩子懊悔地哭诉着,表达着对法治教育的渴望,要是懂法,他们也肯定不会去做犯法的事。

“我才16岁,明明有着大把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现在却没了自由。我错了,我真的错了……”这是重庆市第一个“莎姐”校园法律社团在社区给未成年人演出情景剧《冲动的代价》。

《冲动的代价》是梅玫指导“莎姐”校园法律社团的同学们根据真实案例自编自导自演的法制情景剧。为了让演出更加专业,她反复修改剧本,后来情景剧的演出大获成功,并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一到暑假,梅玫就会带着同学们到社区去表演,给其他孩子普法。

这样的实际案件很多,在梅玫看来,“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观念新颖、性格叛逆。向他们开展预防工作,仅仅靠几堂法制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赋予法制宣传更丰富的内容、开展更新颖的活动,走进他们、融入他们,才能起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谈引导:叛逆少年背后的深刻原因

“惩罚一个孩子,很简单,但帮助一个孩子走出阴霾,却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16岁少年小秦属于外来未成年人,父亲长期做着跑车的工作,常年不在家;母亲带着弟弟在农村生活;不得已小秦只能跟着姑姑生活。

从小缺失父母的爱,造成小秦沉溺于网络,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安慰。为了上网,他不顾一切地撬开了大渡口一处以打工者居多的民所,挨家挨户进行盗窃,一家几十块、上百块……多达20多家受害家庭。

梅玫第一次见小秦,更多的是心疼,如果有人在身边温暖他,他也不会做出盗窃的事。

“惩罚一个孩子,很简单,但帮助一个孩子走出阴霾,却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多很多。”这是梅玫常挂嘴边的话,在对小秦的盗窃案中,这句话显得尤为真实。

在梅玫眼里,小秦也是单纯的孩子,在与他的心理疏导谈话中,梅玫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是希望自己的生活非常美好的,但恰恰他的生活却特别糟糕,没读书,爸妈也不在身边,差异很大。”

在对未成年人的帮教挽救中,“莎姐”打击犯罪与关爱同行的柔性执法理念贯穿始终,司法保护作用尽显。

梅玫在对小秦的教育挽救过程中,要求小秦对所有的被盗家庭进行赔礼道歉,逐一取得被盗家庭的谅解。最后,改变了对小秦拘留的强制措施,改为对小秦不批准逮捕。

在得知小秦的爱好是烧菜后,梅玫联系了专业的社工对他未来的职业道路做了详细的规划;并联系小秦父母沟通教育孩子的问题……现在的小秦正常地上着班,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针对此次案件的延伸问题,梅玫专程到小秦上网的网吧查看,果然不出意料,该网吧前后门都没有“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标识。于是,梅玫向区文化为发出了检查建议,去彻查该网吧,并进行处罚。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全区的普查,对于没有明显“禁止未成年人入内”标识的,全部勒令重新做。

这就是梅玫,大事小事全都揽上身,多方面全方位考量着每一个案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谈坚持: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最好的呵护,并不是失足后的挽救,而是事前预防,未雨绸缪。”

梅玫等“莎姐”成员对性侵案件被害人一方其实做着很多的工作,但是往往得不到其家属的理解,“因为在中国的人情世故,家长的观念里越少人知道越好,根本不会去想怎么是对小孩好。”

13岁的小林是一起性侵案的受害者,其母亲是一位法律工作者,案件发生后,母亲带着小林进行了心理诊治,诊断结果为:抑郁症。

在与梅玫的沟通交流中,小林母亲感受到了她为小孩着想的真心,决定将小林带来与梅玫进行干预治疗。

梅玫很随和,总是带着邻家大姐姐的气息,在谈话中,她轻声细语并不厌其烦,总能让很多未成年人卸下防备,摘下面具,展示自己最柔软的内心,小林也不例外。

她们以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搭建沟通的桥梁,打开心扉拥抱真实的自己。“这个小孩其实很阳光,我就建议他们再去复查一下,因为第一次去看心理医生,其母亲也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只是说学习压力大,并不客观全面。”梅玫说。

细聊之下,梅玫发现对于小孩而言,更让人担忧的却是小林母亲。从事法律工作的小林母亲,很强势地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上学,并杜绝她与朋友接触,无形中对小林来说倒形成了一层新的枷锁。

“小孩其实心里年龄较成熟,也能够对事情有客观认识,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脆弱,反而母亲把这件事看得相当严重,不仅有面子观念,还觉得整个小区的人都会对小林指指点点。”梅玫要做的事,还有劝导其母亲。

后来,在梅玫的协调下,母亲与小林面对面敞开心扉沟通着,也答应带小林多外出散心,并恢复小林自由的生活,小林也重新树立了目标回到了学校。

梅玫及时有效矫治小林与其母亲的心理问题,抚慰和消除未成年被害人心理创伤,对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及其家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意义重大。

“最好的呵护,并不是失足后的挽救,而是事前预防,未雨绸缪。”在梅玫看来,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走嘛,送你上学。”“走嘛,在床上来看电视。”“来嘛,吃颗糖。”“有些前卫点的甚至拿根烟”……这些有可能都是性侵害的开始,这也是梅玫在案件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从2014年开始,梅玫专门给女生开了一堂预防性侵法制课——《莎姐教你远离性侵害》,还为她们发放了“儿童性健康”手册。随后,梅玫组织了同院6位女检察官把全区20几所小学校都覆盖了。“市院也很重视,与我们联合录制了一堂公开课《莎姐教你远离性侵害》,通过妇联发给了全市的中小学校。”梅玫说。

“一路走来,我更加清楚,‘莎姐’,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一份坚持、一种情怀。”在梅玫的心里,为未成年人撑起美好明天的初心不曾变过。对她来说,工作的意义就是看到他们(未成年人)有改变,慢慢成长,观念在变化。“他们很信任我,我的存在感很强。”梅玫笑着说,而她也一直走在让每一缕风都温柔,让每一颗少年的心都融化的路上。

猜你喜欢
小林母亲工作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不工作,爽飞了?
给母亲的信
选工作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