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学生语感基础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2018-07-12 00:39张雁枫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语感新课程语文

张雁枫

【摘要】语感是每一个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笔者总结了通过语感在教学中有科学性、有可操作性又有高效性的应用策略。通过徜徉文本,品词品句,运用比较,夯实学生的语感能力,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语感;教学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感体现一个学生语文素质,语感的积累过程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是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曾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何谓“语感”?“语感”就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是学好语文最基础的一种能力。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从实施新一轮语文课程教学后,便倾心于“夯实语感基础,优化语文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几经研究、实践,从而逐步提高了语文新课程教学质量。反思在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我深感“夯实语感基础,对优化语文课程教学”的功能作用之益。那么,我是怎样夯实学生的语感基础,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呢?回眸研究与实践,感到比较有效的做法是:

一、徜徉文本,生成能力,是夯实学生语感基础的有效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据此,我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一直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充分”两字用功,让学生零距离走进文本,从中培养语感。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亲身徜徉文本,充实用心于阅读。在预习时对生字新词做出标记,然后引导他们运用查字典、参考课文的注释及参考书籍,扫除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经历:试读——默读——朗读,特别是在朗读阶段,指导学生借助多种器官,以声释义,练习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去表现蕴含着深刻意义的无声的书面语言,由正确地读到流利地读,再到有感悟地读,从而有效地发挥了“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的作用。当一个个学生都历练了上述主读过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立即不失时机地引入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小组里互读、互听,互评,由此使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零距离中,逐步增强了语感。 在学习“景美”这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句子内在逻辑关系实际出发,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子,总领其它各句,像一根红线把第一自然段教学内容串起来,使第一自然段教学主线明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整体性强,通过让学生“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徜徉文本,钻研文本,慢慢品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再通过让学生“放声朗读”,把无声语言变成朗朗读书声,读出个性化感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慢品细嚼,学会阅读,力求学生学情之“实”,求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之“提升”,求语文素养发展之“是”。让学生美美地徜徉文本,与文中优美的文字来个零距离接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学使学生打下了语感基础。

二、品词品句,领悟神韵,是增进学生语感基础的最佳良策

叶圣陶先生在他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记:“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定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叶老又强调了“悟神”。什么是“悟神”?“神”指文章中语言的精神,即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悟神”也就是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感觉,悟出文章语言文字的精神。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为了帮助同学们在阅读中能悟出语言文字的精神,我在教学中经常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从中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和丰富的了解能力,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力。如教学《老人与海鸥》,这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文章。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通过“老人爱海鸥,对海鸥一片深情”和“海鸥有灵性,对老人情义深厚”两部分内容来表达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对此,学生通读课文后就容易理解,至于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怎樣把这种相互之间的感情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何悟出此文的“神”,就相对比较难了。于是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深入理解。如文章描绘老人喂海鸥的情景的语句“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配合得是那么默契。我再引导学生从“边走边放”“起起落落”这些词语中感受老人与海鸥共同编织的和谐灵动的画面,这段文字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在反复的品读、品味中,领悟出了文章所表达的神韵,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运用比较,攫取精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在培养语感的教学活动中,还使我们体会到:语感的生成,少不了语言文字的外在资源,而语言文字一旦通过调换,揣摩、品味起来就大大不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通过比较、辨析、推敲、揣摩,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揭示课题后,我随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精辟。我问:“同学们,大家都是想一想课文题目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写‘五战士、‘五勇士或者‘五烈士?”我让同学们再次品读课题后,让他们去查字典,并从中进行分析、判断。这样,学生一接触新课便进入了品词品句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反复品味,比较,都认识到课题使用“壮士”的准确,因为“战士”只是指部队中的普通士兵,仅仅表明他们的身份而已,不含歌颂的意味,“勇士”也只能表示有胆识有力气的人,而“烈士”呢,更不准确,因为守卫在狼牙山上的五个战士其中有两位还活着,那么只有“壮士”才能准确地表达五位战士共同的特点——豪壮而勇敢的人,它含有对人物敬佩和歌颂的感情色彩,它表达的意思要比“战士”“勇士”等词深刻得多。由此,学生不但找到了课题的题眼和预想到课文的主线,而且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精练,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为训练学生将来“展卷能通解,攫取其精美”打下语感基础。又如在教学《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我让学生用“长”和“冒”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冒”字充分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而“长”达不到这种语言效果。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而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的训练中,逐渐地亲身感悟出语言丰富的意蕴。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感基础,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十二省小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语文教学参考.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1

猜你喜欢
语感新课程语文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