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018-07-12 14:30
观察与思考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特色

戚 义 明

2018年,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立足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时代性贡献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要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拉长视角,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从那时起,科学社会主义先后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但是,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有着90多年历史、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接连垮台。同时,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一些党发生分裂,一些党改旗易帜或销声匿迹。一时间万花纷谢,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

在苏联这个曾经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垮台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备受瞩目。从一定意义上说,弘道系于一身。只要中国的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如果中国改旗易帜了,那么社会主义就还要在黑暗中继续游荡和徘徊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如何,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长期持续努力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开始由低潮走向勃兴、由严重挫折走向蓬勃发展。曾几何时,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消失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各种唱衰论、崩溃论也不绝于耳。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苏东剧变后20多年过去了,社会主义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开始从低潮走向勃兴、从严重挫折走向蓬勃发展。这表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最首要的和最关键的标志是,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苏东剧变后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面前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持续探索发展中使社会主义越来越焕发出强大生机。与当今世界出现的各种乱象相比,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在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除中国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也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一方面,除社会主义国家外,世界上仍然有100多个国家的120多个政党,保持共产党名称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另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再次在西方受到重视,不少学者重新研究《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人们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反思在加深,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在提高。

以上所有这些方面都表明,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出低潮期,开始企稳回升,朝着勃兴方向发展。

(二)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意味着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曾经一度出现过“东风压倒西风”的态势。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热火朝天,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加上亚非拉国家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共同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格局。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然而苏东剧变之后,形势发生了改变。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一些人开始不自信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悲观;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西化、分化、颠覆、渗透、打压图谋,从来没有停息。这样,在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的较量中,从总体上说,西强我弱,社会主义相对处于下风和劣势。这种态势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我们一度处于无语、失语的状态;相反,西方价值观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我国广为传播,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因此,我们在精神上非常被动、理论上不自信。

经过长期的持续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提供了最强大的精神能量,使得我们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化为精神上的完全主动。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向往社会主义、向往人类社会更美好未来的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件。这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得到了深刻转变,时和势开始转向有利于我们,转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面。

(三)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不断发挥其优越性、并最终证明其优于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世界社会主义由低潮走向勃兴,仅仅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并不表明社会主义已经振兴了,更不代表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对资本主义的完全胜利。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主义制度较量态势的深刻转变,也仅仅是刚刚开始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得胜利、资本主义衰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两种制度、两种道路仍然会并存。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曾指出:中国实现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他还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实现了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225页。邓小平的这些精辟论述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了,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真正表明,社会主义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资本主义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我们才能真正说“东风压倒西风”。但是,在证明了这一点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要在实践中完全替代资本主义,那又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许还要十几代、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

综合起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入的新的历史阶段,既不是仍处于低潮和严重挫折的阶段,也不是实现完全振兴的阶段;既不是仍处于“西风压倒东风”的阶段,也不是已经实现“东风压倒西风”的阶段。它是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就是在经历了从低潮向勃兴的转变之后,继续探索、持续发展、不断展现出其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历史阶段;就是在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较量中,经历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之后,社会主义在不断迎接新挑战中砥砺奋进、不断完善发展,在较量中渐占上风、终至势不可挡的历史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且也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最新的思想旗帜。

二、21世纪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其持久生命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70年以来,其发展已经横跨19至21三个世纪。在这三个世纪的不同时代中,都先后产生了自己时代的思想旗帜,它们发挥了巨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不断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的思想旗帜。19世纪30至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占据统治地位。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国也进入工业革命阶段,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获得空前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并趋向激化。1825年,英国爆发了全国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此后大约每隔8到10年重复一次。1847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欧洲,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日趋激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趋于尖锐,工人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此起彼伏。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当时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社会历史舞台。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人运动的现实斗争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时代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提供了思想旗帜。

(二)20世纪上半叶至中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诞生,成为引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走向多国的思想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因瓜分殖民地和争夺势力范围而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就导致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呈现出的新矛盾新特征,对指导无产阶级斗争提出新的要求,列宁主义应运而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思想旗帜。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又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于是又爆发了从1939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教育和锻炼了世界人民和各国无产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成立,这其中以中国为典型代表。与俄国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不同,中国根据自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和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情,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成功之路;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又开创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宝库,使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世界东方高高飘扬。毛泽东思想同列宁主义一道,成为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从一国走向多国的思想旗帜,成为鼓舞世界上一切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斗争的精神旗帜。

(三)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成为引领科学社会主义从低潮走向勃兴、从严重挫折走向蓬勃发展的思想旗帜,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历了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20世纪末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得到克服和解决,反而使得这种矛盾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凸显、激化。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为了攫取超额利润,又将国际垄断资本与金融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这个新阶段上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最终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演变为资本主义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给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在人类发展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如何深刻认识其发展变化和固有矛盾?处于这样的时代和阶段,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答案,列宁、毛泽东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答案,只能靠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来深入研究思考并作出回答。

同时,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20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方面,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长。总体上看,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更加凸显了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对这个时代的重大责任;更加凸显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责任。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3页。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面临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的理论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运用和发展,是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时代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世界范围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站在21世纪时代的高度,回顾科学社会主义1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引领我们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升华

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得到了创造性升华。正是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行动力,也在世界上产生新的感召力、影响力。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全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是必须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回答、解决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点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特征,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全新的概括,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些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关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关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和理论成果在有力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同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强调坚持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强调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等等。这些关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开辟了我们党管党治党新境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定不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全新的时代内涵。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运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当今世界更加鲜艳夺目、更加令人神往,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除了要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外,还要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使其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各国生根,马克思主义自身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和中华优秀文化土壤,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他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深刻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除了在总体上强调文化自信外,在阐述一系列具体命题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提出“中国梦”、“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完全是中国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又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大度、自信、包容的大国风范、独特神韵和非凡气度,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必须回应时代关切、解答时代问题,否则就不会有任何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立足中国,而且放眼世界。它坚持立足时代特点,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典范。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突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冲击和挫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格局加快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捉襟见肘,产生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

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对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感到束手无策。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显现出来,社会主义中国的作用显现出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仅有责任有义务、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有能力为人类共同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一带一路”等战略思想,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使得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路径。回顾历史,20世纪中叶,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曾经在政治上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一大批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赢得政治独立,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但当时我们在经济上还不强,在发展问题上还没有发言权。20世纪末,苏东剧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被迫走上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的道路,但事实表明并不成功。到了21世纪,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之治”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照,世界日益将目光投向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制度模式的全新选择,因而再次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极大鼓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世界上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性意义,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时代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