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影像的多维分析

2018-07-12 07:57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528225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妮娜纳什泰勒

( 华南师范大学 城市文化学院 528225)

在媒体全息、观点多元的时代,电影中的精神病元素在影像中呈现出异于寻常的特性与新的人物构建视角。我们在惊于情节之起伏,叹于悬疑之精妙,激于场面之险奇的同时,影像背后所暗藏的当代主体的异化分裂,也需得到我们的正视与思考。

电影的虚幻特质并不妨碍它的真实,恰恰相反,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及社会个体的期盼与诉求。正如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比现实更接近我们的真实欲望。本文选取的角度为人格分裂影像。人格分裂,此处指“解离性人格疾患,患者具有超过一个的人格存在,每一个人格都稳定、发展完整、拥有独立思考模式和记忆”。有的患者分裂出的人格之间彼此认知,也有可能人格之间互不察觉。人格分裂的影像,即框定为主要演员设定为人格分裂患者且故事主线由此进行铺陈展开的影片。虽人格分裂一说在精神病学上仍没有定论,它是否存在也无可确切证实,但“电影中出现的精神病现象并非真正精神病的客观展现,而毋庸说是对于精神病现象的一种意义寻找,一个寻找其所指的过程”,我们此处思考的,只是将影片当作一个批评维度,审视社会隐病或通疾。

一、 人格分裂影像的形象塑造

20世纪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提高,各种文化在更高程度的自由上激荡融合。从尼采“上帝已死”到福柯“人之死”,人在失去宗教依托的同时也堕入虚无,作为某种知识形态和概念形态的人消失,多重文化交汇使不少人无所适从。加之消费主义来势汹汹,不断有人在日渐精细化的分工岗位上,陷于拜物教困扰而无法自拔,成为僵硬的螺丝钉,典型的“利己的独立的个人”。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我们已然不能做到。此情此景,人格分裂症状的出现,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的说明。

1.镜中自我

人格分裂影像中,有一部分,分裂出的人格也由同一人扮演,让观众能够从影片尾声前便了解到人物的病态,感受出人物被另一自我吞噬的过程。此时,两种人格在观众看来,就像是镜子前后的两个图像,外表看来毫无区别,但内心活动不为人知。

2010年上映的电影《黑天鹅》的情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妮娜为了表演好白天鹅与黑天鹅两角而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各种心理幻象和自我斗争,并释放出另一个极端的自我。影片也从色彩、意象等层面,利用艺术总监、贝丝、莉莉、母亲等人物,形象立体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妮娜心理由“白”及“黑”的变化全过程。

妮娜在母亲极端、不可挣脱的束缚、事业的高压和瓶颈下,在镜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不再是妈妈的满分乖宝宝,满屋子粉色物件的单纯少女,而是有欲望、嫉妒、诱惑气息的妮娜。镜上的“妓女”字样,镜前自己自行抓出的鲜血。最后如布考斯基,“以现代主义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以最为原始的疯狂激情撕碎虚伪的一切”,妮娜自己打碎镜面,将碎片插入腹部。

妮娜在天鹅死时说:“我达到了完美”,真正的艺术也在疯狂和执著中达到了顶峰,这也就是《霸王别姬》中所说的“不疯魔,不成活”。舞会后妮娜看到的断臂雕塑,则可能隐喻了要想获得自由,必须有所牺牲。

提起美国的人格分裂影片,想来没有人能避开20世纪伟大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无独有偶,《美丽心灵》也是描述主人公为追求更完美的专业境界,而不堪重负,走向分裂的故事。影片中约翰·纳什念研究生时便发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论,但纳什开始受到了人格分裂的困扰,阻碍了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脚步。在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约翰·纳什在片中的三个幻想人物是:大学室友、室友的侄女、以及神秘高官,也正象征着他的三个未竟的诉求:被理解与认可、拥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再遭遇大材小用。幻想的自己与幻想的经历是潜藏欲望的显现,此说最早可以追溯至奥古斯丁的名言:“不要向外行,回到你自身”。对所在领域的追求使纳什捏造出为军方破译俄国的密码的工作,后来受到俄国人的追杀,这成为了使他精神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妮娜开始接触性欲,触碰嫉妒与憎恨,由舞台延伸至现实都是滑落至黑天鹅的状态。

作者的陶醉使艺术升华,学者的沉浸使学术进阶,但常常有创作者为创作品所吞噬,如达利,以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诱发幻觉以作画,而日渐癫狂。现代社会高压的竞争环境更是增加了创作者的压力,常让人感觉镜中有另一个不可控的自我,虚幻而又不可谓不真实。

2.陌生的人

人格分裂影像也有不少一部分,不同的人格由不同的演员扮演,直至接近影片尾声时才揭晓谜底,让观众有恍然大悟之感。而想象出来的另一个人,通常都是内心想自己成为的形象的投射。如1999年上映的大卫·芬奇执导的《搏击俱乐部》,泰勒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杰克的对立面,男子气概的象征:肌肉发达,对抗秩序,忽略名利,玩世不恭。杰克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每晚失眠,每日最大的爱好便是看购物目录买家具。为治好失眠症,他参加癌症病人的互助会。但这日渐不能满足他内心的空虚,在遇到肥皂制造商泰勒后,两人一起建立了不能带护具,只能赤手上阵的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但群体日渐沉浸于反社会的暴行。最后试图阻止事情进一步恶化的杰克发现,他杀不死泰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泰勒就是另一个自己。

影片中多处暗示观众泰勒与杰克是同一人,比如泰勒自语“我从未见过泰勒和玛拉同时出现”;泰勒与杰克对话时,玛拉问“你在和谁说话”;泰勒与杰克在地下停车场搏斗时摄像头下只能看到杰克自己。杰克为了从当时美国普遍的“中产阶级困境”中挣脱,在搏击中不断寻找鲜血燃起的激情。在互助会上的“比惨”只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安慰,所占有的物质,最终占领了他自己,最终他炸掉了自己辛苦赚钱建造的公寓,购买的让他感到丁点儿满足的家具,搬进了肮脏破烂的废弃屋子。满口脏言秽语,不修边幅,破坏规矩,身上看不到一丝安分守己上班族影子的泰勒让他感觉到自己存在的真实,肉体的疼痛缓解了精神的麻木。

虽然《搏击俱乐部》中对暴力的描写仍离不开直白的鲜血的刺激,但它所呈现的暴力已经脱离了暴力的肉身,走向了形而上的层面。于影片而言,暴力的形式更多的不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助力,而是成为了一种反叛的形式,彰显了主题对于压抑的现代牢笼的挣脱,对人性本身的回归。

荣格把人格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以自我为核心,是能被个体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被压抑的、被遗忘的知觉、思想和情感。而人格分裂影片中,不同人格的不同形象,其实都是主人公对自我的幻想,陌生的只是外表,内在统一性难以忽视。

二、 目前人格分裂影像存在的局限

人格分裂在一方面属于需要得到诊治的疾患,另一方面却也能反衬出现代文明的不正常与流行的精神症候。这时,人格分裂就并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机能失常,而更多是人类在文明的重压下的异化乃至崩溃。用福柯的话来说,即是:“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

现如今的怪圈是,我们拥有的越多不一定就越幸福,恰恰相反,还可能是更加被奴役被压抑。《搏击俱乐部》中有钱买价格不菲的宜家家具的杰克,《美国精神病人》中从哈佛商学院毕业,英俊迷人,谈吐风趣,用各种护肤品保养的华尔街精英贝特曼,《沉默的羔羊》中的智慧、沉稳的汉尼拨博士,都不是穷困潦倒之人,反而还处于较为富足,衣食无忧的阶层。消费主义让我们日渐焦虑,不懂得自我创造的需求何时才到尽头,虚荣和欲望何时才能停止膨胀、得到克制,“只有被渴望的,而不是已经实现的快乐才是快乐”。

荣格指出,原型是本能行为的无意识意象。其中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是荣格学说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型。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保证主体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阴影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是个体不愿成为的那种东西。人格分裂出的主体人格之外的人格,则可能是主体所压抑住的,避而不谈,不想成为的形象,如《黑天鹅》中变身的妮娜。佛教的二元思维模式,把主体还原为“能执”与“所执”,人格分裂出的主体人格之外的人格,也有可能是主体渴望成为的模样,如《美丽心灵》、《搏击俱乐部》。但总而言之,“事物在它自身中有一个相反的真理”,当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出现矛盾时,人就极有可能走向毁灭,导致人格分裂的出现。

如今大多数的人格分裂或者说人格分裂的倾向,与现代文明密不可分。但目前的人格分裂影像,较多地局限在通过人格分裂增加戏剧张力、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猎奇心理的层面,都尚未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含义。《搏击俱乐部》已然思考到社会消费主义侵蚀,男性气概丧失等问题,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自省,但虎头蛇尾。结尾处杰克通过吞枪饮弹的方式杀死泰勒,并最后与玛拉牵手。杰克回归成杰克,故事似乎回到了原点,文明得以延续。那杰克潜藏的压抑及提出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实则影片避而不谈,并没有给出问题的解决建议或个人反叛复归的方法。《美丽心灵》等影片,又将着重点放在了英雄塑造与个人情感上,导致纳什人格分裂的特征不过是主人公光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换句话说,他有没有这一病症都无足轻重。而对于纳什所处的社会环境,高压的来源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另一方面,人格分裂影片也没有引导人们正视人格分裂者,没有帮助这一边缘群体返回主流,甚至乎加重了民众的偏见。出于商业考量,制作方通过一系列暴力行为,不断制造恐慌与悬念,以震撼观众的神经,得到票房的回报。如1974年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和接近半个世纪后于2017年上映的《分裂》,可见人格分裂电影几乎没有大的突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神经学专家西蒙·林德斯博士评价道:“解离性人格疾患患者并没有任何绝对的暴力倾向;他们更多的时候会尽可能掩盖自己的病情。我非常担心这类影片会对解离性人格疾患患者的复健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引起公众对解离性人格疾患的偏见。”人格分裂影片在考虑满足观众窥伺欲猎奇心的同时,多注重对人格分裂患者的内心刻画,加强对这一症状的理解,可能会更具有革新与进步意义。

总而言之,当我们还未能从医学、心理学上全面了解人格分裂症状时,人格分裂影像已然层出不穷,这证明这一症状不再是少数人的困惑,也不再是我们能够忽略的部分。那当我们在制作、推广、观看人格分裂电影的同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所有其中的幻象,都是主人公真实心理的归因,都是社会文明现象的投影。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2007.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董蕾.电影《黑天鹅》的多重主题隐喻[J].电影文学,2012(01).

[5]何李新.暴力、精神病及其形式--后现代语境中电影的多棱镜像[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妮娜纳什泰勒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泰勒展开式在函数中的应用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展示不完美
淘气鬼妮娜
爱,纳什博弈人生的真理
星闻语录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
《黑天鹅》:自恋与完美的达成
毛绒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