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机制研究

2018-07-12 02:40刘君娣王明宇程东林甘肃农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毕业生资源环境

■刘君娣 李 允 王明宇 陈 琳 程东林/甘肃农业大学

一、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其中本科和大专大约为529万。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了6.9%,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小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2017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为218万人。但许多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涉农院校的大学生,一心求“稳定”的就业观念还很突出,不愿意到小型名办企业去就业,这就一方面造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对劳动力一直处于饥渴状态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1]。

分析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有些高校只重视扩展专业和招生人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某些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没有很好的对接,导致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或进入企业后无所适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2]。如果这一矛盾不解决,一方面将造成国家、企业和毕业生经济损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毕业生找工作难和企业用人难之间的矛盾会日趋突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3]。因此,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要对接。

二、研究的方法

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结合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实际情况,运用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方式,对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调查研究对象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四个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以及随机选取校友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对专业模式的评价,对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的评价,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对专业认可度的评价,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专业知识与市场契合度的评价。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问卷回收率91.67%。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契合度分析

就业与专业的契合度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有很多的特殊性,很难绝对区分是否契合,首先把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界定为三种类型:a型为专业与职位契合度较高,指毕业生就业后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型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岗位契合度较低,但相关联,这里的专业技能指“硬技能”,即直接在一个特定行业或职业领域能否开展日常工作的技能。c型为专业素质与岗位相关,这里的专业素职指“可迁移技能”,是指在一个领域或者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可以适用于其他领域或工作的技能。从专业与职位相关性强度上看,a、b 、c三个等级体现出相关性强度逐渐降低。

以甘肃农业大学2017届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四个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见表2)。契合度高就说明专业对口,在对契合度低的就业学生访谈调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愿到非对口专业就业,另一种是被迫到非对口专业就业。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普遍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选择就业,选择是通过比较和考量的,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类专业c型契合度毕业生调查发现,他们中的一些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担任各类学生干部或在校外兼职,或者对专业之外的某个领域比较感兴趣,独立能力比较强,对自我性格、自我兴趣、自身技能了解比较清楚解,决断能力比较强;而另外一些是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学习情况一般或大学期间挂科太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些招收专业不限的公司,比如销售、收银员等;b型契合度毕业生介于a型和b型之间,这类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受到企业岗位的限制,只能选择相关的专业来就业。

表2 2017届甘肃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类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契合度调查表(单位:人)

文中调查的这四个专业,都和环境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属于国家大调控行业或未来朝阳行业,不属于当下热门就业专业,但属于在国家政策的前沿的一些行业,这些行业的规范和标准要求比较高,实时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甚至全球化发展的动态是相当重要的,也需要这些专业的设置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对接。这就需要每年对专业设置进行变化,如果社会需求高的专业可以相应增加招生人数,如社会需求不太好的专业可以考虑限招或停招;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也要和企业对接,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另外,一些传统性专业,尽管社会需求变少,但学校考虑有一批师资力量,还是按照已有模式进行培养。这些原因也导致了专业对口就业率趋低的局面。

四、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我国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新型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市场上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竞争日趋激烈,基于以上方面,我校对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模式和设置做以下调整:

1、课程结构的调整

从以前传统课堂教学为重点,改变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兴趣小组”结合方式,其比重分别为1:1:1。并构建“3+1”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前6学期集中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并穿插校内实践和科研项目小组训练,第七至八学期让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实习指导教师安排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样缩短了企业对毕业生试用期,也缩短毕业生适应新岗位的周期。实现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对接,减轻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压力,也缓解了学校就业压力。增强毕业生进入企业信心。

2、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

为了让高校大学生一进校就能得到专业老师个性化的辅导,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和自己专业最前沿的领域的知识,建议在大学第一学期建立导师制度,每个专业课教师负责5-6名本专业学生,让他们参与自己相关专业研究领域,专业课教师负责成立学习小组,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让刚步入校园的大一新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较快的认识,也让他们尽快转换角色,而且在参与导师科研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能够理性的分析,及时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变化,让他们真正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从 “我学会”到“我会学”,将所学专业与理想愿景的行业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

(二)人才培养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专业需求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应遵循“人职匹配”原则,资源环境类专业属于就业前景好但当前比较冷门专业,据调查显示,有25%左右学生属于调剂到这一专业,在不能转专业的前提下,要正确的引导他们职业发展和对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要加大辅修专业力度,让更多学生能够学习第二专业,提高就业机会;其次,高校要依据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的目标,对一些社会需求量较少或近几年需求量减少的专业缩减招生人数甚至采取停止招生的措施。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建立生涯跟踪档案

建议在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让他们了解自己(个人的能力倾向,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等。在低年级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并且对每位新生建立生涯跟踪档案,在大学每一学年要求每位同学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档案进行反馈和调整,引导他们建立与职业相匹配的规划目标,对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加以修正。在高年级,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求职讲座、企业家论坛、工作坊等形式引导他们根据专业和自我兴趣、价值取向来强化自己的职业方向,提升和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自己就业实力,成为社会和职场所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生资源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漫观环境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