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创作者可以从《马可·波罗》中学到什么?

2018-07-12 16:35景作人
音乐爱好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波罗马可歌唱家

景作人

2018年5月16日,我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创演的歌剧《马可·波罗》,赞叹之下感慨颇多。作为一部以一带一路实例内容为特点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可谓独辟“新境”,它做到了很多人所期待做到的东西,达到了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表现效果。

我观《马可·波罗》,觉得它是一部将东西方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入嫁接的作品。此外,它在创作技术、创作经验以及“履行”歌剧思维观念方面,都有着很多令中国歌剧创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这部歌剧采用了国际合作、国际制作的方式,打破了以往中国原创歌剧创演的惯有模式,从这方面来看,它是具有相当的突破性看点的。《马可·波罗》的创作团队具有“世界波”特征,编剧韦锦是中国诗人、剧作家,指挥是汤沐海,作曲为德国作曲家恩约特·施耐德(Enjott Schneider),导演为前英国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腾(Kasper Holten),其余如执行导演艾米·里恩(Amy Lane)、多媒体及舞美设计卢克·霍尔斯(Luke Halls)、灯光设计布鲁诺·博艾特(Br u no Poet)、服装设计助理艾玛·瑞欧特(Emma Ryott)、动作导演迈克尔·巴里(Michael Barry)均为英国艺术家。

演员团队亦是国际化的。饰演马可·波罗的是丹麦男高音彼得·洛达尔(Peter Lodahl),饰演尼科洛·波罗/监狱长的是英国男中音乔纳森·根索普(Jonathan Gunthorpe),饰演马泰罗·波罗/卢斯提加洛的是英国男中音达米安·坦特雷(Damian Thantrey),其余角色均为中国演员,乐团是中国天津交响乐团。

如此的综合阵容,可以说集中了各方面的优势,汇拢了中外艺术家不同观点、不同角度的认知,通过集思广益的共同创作,最终达到了符合国际审美和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要求,创作出了这部国际合作的《马可·波罗》。

其次,这版《马可·波罗》采用了典型的东西方相融合的艺术风格,在戏剧、音乐及舞台呈现上,强调和突出了两种风格的不同个性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国际化准则。作曲家恩约特·施耐德才能出众,他的音乐与脚本结合度高,吻合性强,既有西方歌剧的传统精髓,又有东方音乐的些许特征。更重要的是,他的音乐带有活的戏剧性,其矛盾的产生与变化,始终以情节的发展为基础,以音乐的核心规律为依据,没有生硬的“照搬”感。

导演卡斯帕·霍尔腾的表现足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内行的专业歌剧导演。当晚演出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很有歌剧“氛围”的舞台场面,演员的舞台调度与歌剧音乐的律动极符合,每一個站位和表演动作都能够使歌唱家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霍尔腾很会设计舞台效果,他“构建”出的立体式站位和富有层次感的“音墙”,极大地方便了歌唱家和听众,从而使整部歌剧的音响达到了富有戏剧感的厚重效果。

其他主创人员和主演人员同样有着很多出色的创意和表现。然而我今天要说的,并不仅仅是对演出情况的评价,而是想借助这部作品,谈一谈中国歌剧创作者应该从这部歌剧中学习和借鉴什么。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应该重点学习和借鉴的。

一、歌剧思维的真正体现

《马可·波罗》这部歌剧搬上中国歌剧舞台,应该说给我们的歌剧同仁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它帮助我们了解了世界歌剧艺术形式的本质,对于什么是歌剧、什么是音乐的戏剧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近年来中国歌剧界始终流传着一个叫作“歌剧思维”的术语,所谓歌剧思维,就是一种对歌剧本质的思考,对歌剧内涵的认识,这一点是人所共识的。

然而,尽管我们已高喊加强“歌剧思维”的口号多年,但从实际来看,并没有做到很好地运用歌剧思维来创作,很多创作者甚至对歌剧艺术的本质及歌剧思维的术语根本不了解,故而在创作上总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概念不清”,使得我们的歌剧舞台上经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作品,人们将这些作品戏称为“晚会歌剧”“大众歌舞剧”“戏曲秧歌剧”“电视剧歌剧”等。坦率地讲,这些作品没有一部是运用歌剧思维来创作的,所以它们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歌剧艺术的真正水平。

相反,我们来看《马可·波罗》,一部由德国作曲家谱写、英国导演执导的歌剧,尽管用中文演唱,音乐中采用了很多中国民族素材,且描述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但它却真正体现出了严谨的歌剧思维。人们看到,这部歌剧虽然是当代作品,但它的基调是建立在“音乐的戏剧与戏剧的音乐”之上的,是一部完整的、通过戏剧性的音乐来表现具体情节的音乐戏剧。

我认为,《马可·波罗》的创作方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而它在对歌剧本质的体现上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我本人并不否认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但即使是民族歌剧,也应该遵循歌剧思维的创作原则,否则创作出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剧”,也就没有列入歌剧艺术范畴的资格。

二、中国语言的合理运用

《马可·波罗》是一部正歌剧,它采用的是意大利歌剧加德国歌剧加中国民族歌剧的混合风格,其中既有大段歌唱性的咏叹调,也有宣叙调、重唱及合唱,既有德国歌剧的语言式对唱,也有中国民歌的特色韵味,真可谓德、意、中三位一体的叠加。最有挑战意味的是,这部歌剧是用中文演唱的,而对于作曲家来说,如何利用中文来写咏叹调和宣叙调,就成为了一个极端棘手的问题。

施耐德很了不起,他居然写成了,而且还写得很顺口,很有韵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人们注意到,在当晚演出时,每一个中外歌唱家在演唱宣叙调时都没有发出令人搞笑的腔调,也没有因此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不良的尴尬。

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有些中国作曲家写宣叙调显得有些“幼稚”,而一个外国作曲家却能够写得如此顺畅?况且外国人还不熟悉中国语言的韵律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反思后我觉得,我们的有些作曲家还是没有摸透西方歌剧的写作规律,更没有将中国语言的韵律吃透,因而在写作中就显得无从下手。还有一些作曲家在“困难的大山”面前却步,反过来说中国歌剧不适合采用宣叙调。我认为,这种逃避的态度只是一种力图挽回面子的假象,事实上则是功力欠缺的表现。

其实,近年来一些中国优秀作曲家在正歌剧创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如郭文景的《骆驼祥子》、唐建平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郝维亚的《大汉苏武》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这些作品中的宣叙调完全具有楷模性。

施耐德作为一位外国作曲家,在《马可·波罗》中为我们中国作曲家做出了榜样,这一点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三、外国歌唱家的优势

在《马可·波罗》的演出中,几位外国歌唱家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饰演马可·波罗的丹麦男高音彼得·洛达尔音色通透,高音亮泽,穿透力强。饰演尼科洛·波罗/监狱长的英国男中音乔纳森·根索普和饰演马泰罗·波罗/卢斯提加洛的英國男中音达米安·坦特雷声音浑厚,气息沉稳,演唱中很有“定力”。令人惊奇的是,三位外国歌唱家均使用中文演唱,且发言基本清晰准确。听得出来,他们为此下了不少功夫。

奇怪的是,我们中国的个别歌唱家却在语言表达方面大失水准,为了追求所谓好的声音,他们不惜将中文咬字完全放弃,演唱时嘴里像含着块豆腐,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她们在唱什么。比起三位敬业的外国歌唱家,这些歌唱家的表现真是不敢恭维。

当然,中国歌唱家也有表现出色的,男低音田浩江饰演的忽必烈,其演唱和表演均非常到位,高超的艺术修养体现殆尽,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饰演文天祥的男中音袁晨野也表现尤佳,他的声音和气质颇有一种非凡的震撼力。

本场歌剧演出,担任演奏的天津交响乐团表现出色,他们在汤沐海的指挥下,充分体现出了歌剧乐团的特色,即与舞台演员相融合的有机协调性。近年来,天津交响乐团频繁演出歌剧,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业绩,在全国职业交响乐团中,他们是演奏歌剧经验最丰富的乐团之一。

歌剧是一种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它在西方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有着相当完善的规模与体系。歌剧艺术传入中国也已有了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走了很多不同的创作之路(有些是弯路),甚至为某些不同的观点争论至今,我认为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其实,中国的歌剧创作应该停止观望,放开脚步,抛弃所谓的民洋之争,让作曲家能够凭借自己的想象和需求来创作。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并严格按照歌剧思维的原则去做,中国的原创歌剧发展就一定会有希望、有前途、有未来。

猜你喜欢
波罗马可歌唱家
小歌唱家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歌唱家与报晓员
马可 时光の味道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