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

2018-07-13 10:57王添翼
高教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国际化

王添翼

摘 要:文章从“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大背景出发,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内涵、途径和实践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重要途径。有效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可依托课程建设项目,引进国外知名大学教学团队等,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16-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ask of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intrinsic value, the way, and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izing graduate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target,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lete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and upgrade gradu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view, scientific spirit, and the inspiration and capability of creation. In order to pus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forward, universities can introduce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teams and learn from their advanced experience, which is a step by step proces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graduate courses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5年10月,國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建设目标和任务[1]。目前,“双一流”建设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而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为顺应“双一流”建设的任务要求,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内涵

课程建设是一个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课前规划的课程目标、内容等加以实施的过程。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除获得基础理论、扩展知识结构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维,最终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早在上世纪,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就指出,课程国际化应有五个方面:学生要掌握一门外语;要了解一种异域文化;要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要增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出国学习和实习的经历[2]。在当今教育国际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素,其国际化建设应该要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使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真正服务于研究,实现从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取得国际先进研究成果的转变。

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前提在于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实现研究生培养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国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最基本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研究生仅仅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足以应对教育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更难以承担“双一流”建设的艰巨任务。因此,必须采用国际观念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顾名思义,即教师教授什么知识、传授什么方法。目前,部分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较为滞后,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热点、重点、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及新技术等,研究性、前沿性都不够,更谈不上国际化。教学内容不仅要坚持教授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开展学科领域内学术搜索等科研基本方法,而且更要追踪学科领域的前沿,拓展国际视野。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具有国际观念的课程目标实时更新。

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成败在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决定成败,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贯彻落实既定的课程目标。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都进行了各种创新,总体而言,从单一灌输型教学方式转变为指导型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但是,“国际观念”、“学科前沿”、“国际视野”已经是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亦不可忽略课堂教学的国际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综上所述,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内涵是采用国际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多种教学方式,设置并教授具有国际观念的目标导向的、内容与时俱进的课程。那么,如何转变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呢?笔者认为应从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内涵着手,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的整体功能。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探索

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指导思想。西方教育大国的研究生教学更注重培养具有全局观念、国际化思维、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理论人才和专门人才[3]。国际化课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观念与知识融入到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外语授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的课程[4]。那么,课程目标的定位,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补充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观,掌握其学科领域内的国际前沿问题、规则和研究方法,熟练使用外国语,并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此为依据,设计各教学环节的内容,明确教学的标准。充分考虑课程所涵盖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课程中体现其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异域文化以及外国语言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各门课程和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使研究生课程真正成为知识、方法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持续更新课程内容,追踪学科领域的前沿、拓展国际视野。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保证课程建设国际化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充分体现课程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即在保证其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交叉学科知识传授到位的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主动跟踪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在教学材料的选用上,原始文献可以采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国际化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考虑与国外学者合编全英文讲稿或教材,注重全英文教学材料的开发,及时根据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更新、丰富、凝练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拓展国际视野,使研究生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前沿性、跨学科性。

勇于创新教学方式,营造一个开放式、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课程目标的转变导致教学方式也应发生转变。新的教学方式应以研究生为主体,授课教师主导,充分调动教师和研究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在课堂中使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问,激发研究生投身科研的兴趣。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开发全英文课件、文档,按照既定地课程目标,分章节地向研究生展示相关知识点,建立课程全英文网站,及时更新课件与教辅资料,让研究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做到高效吸收相关知识,实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还应指教、学、考各环节全程使用英语,让研究生在英语环境中,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加入国际学术期刊投稿指南,提高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聘请国际知名学者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形成国际化教学团队,培育国际化授课理念。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的引擎。强大的教学团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建设国际化应首先吸引一批国际上知名学者合作教学,在提升课程深广度的同时,让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与国际学者建立国际学术联系,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研前景。

全面开展课程评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国际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也是一个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在评价体系中,应从课程内容、目标、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既要突出课程的基本功能,也要体现课程的国际化特点。在明确评价指标后,还应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以便发现课程建设国际化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比如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可能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應该占较大的比例。如果在教学检查中,发现这两个方面的的评价较低,那么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效果不理想,同时能为日后课程是否建设合格提供主要参考。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实践

依托课程建设项目,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我校在2009年便开始组织全英文课程的立项建设工作。在建设之初,通过广泛调研和讨论,对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标准进行了界定:第一,申报课程所属学科应有良好发展前景,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有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具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础,并有志于建设全英文专业。第二,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主动跟踪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最新研究成果。第三,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全英文教学能力(至少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从事过三年以上研究生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优先支持聘请海外高校教师来校讲授课程,鼓励海外副教授以上专家学者领衔主讲。第四,采取教师讲授为主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中,授课时数不少于课时的50%),听课学生人数一般不少于15人。校内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主讲人为海外学者的课堂教学时间可相对集中。第五,注重教材建设,原则上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原始文献,鼓励与国外学者合编全英文讲稿或教材,注重全英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全英文课程项目的管理实行过程评估制,中期检查在建设周期达到一半时间时进行,结题验收在项目建设周期完成时进行,每个阶段将对任课教师进行经费资助。

依托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引进国外知名高校教学团队开设研究方法类课程。我校相继聘请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外籍授课团队,打造研究生国际学术英语课程。课程旨在提升我校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研究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进行有关语言和研究方法的强化培训。课程按照学科门类对学生进行分班,邀请的外方教授分别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授课内容涵盖了研究方法、学术写作风格及要求、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要求及同行评判体系、国际科研基金申请渠道及申请书写作、学术会议的信息查询和申请步骤、国际学术职位的申请竞聘流程、新媒体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职业学术生涯的设计等。通过引进外籍教学团队来校授课,不仅课程的授课语言、方式向国际化方向迈进,而且教授的内容都是符合学生科研背景的最新研究方法,直接提升了课程质量。另外,该课程还受到学校其他教学单位的关注,很多院系可根据此课程,自行开设与其质量相当的全英文课程,从而带动全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全英文课程和国际学术英语类课程的建设,对我校课程建设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1.外籍专家与全英文授课教授,直接指导选课研究生在其课程领域中的学习,发挥着指导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2.外籍教授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我校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我校教师日后自行开设该类课程提供可行性。3.外籍教授也是我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术合作的纽带。通过授课,我校教师和外籍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也建立了相关学术联系,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合作、聯合培养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普遍反映,全英文课程和国际学术英语课程的授课信息量大、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课堂参与互动性强、对提升学术职业发展能力有积极的意义。一位来自土木工程建筑的研究生认为此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十分新颖,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转为由研究生团队合作完成具体目标的方式,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位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对外籍教授的人格魅力表示欣赏,并且认为教授的“引导式”授课,对“分步骤”解决学术索引和写作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不少研究生反映教授们鼓励他们在全英文授课的环境中,开口发声,使得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科研的实践上增强了自信心,激活了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10

269.htm.

[2]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1996,6.

[3]殷允杰,王潮霞.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76-177.

[4]朱峰.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8):24.

[5]余小高.国际化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17-19.

[6]张乃元,赖明谷,赖文斌,等.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基本的内涵要求[J].高教学刊,2017(24):182-184+187.

[7]何广华.全球化语境下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探讨——以辽宁为例[J].高教学刊,2015(18):8-11.

猜你喜欢
双一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