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证研究

2018-07-13 10:57谭月清
高教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价值观核心

谭月清

摘 要: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生活社交平台。面对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急待破解的诸多难点,应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树立互联网+思维,在顶层设计、专业人才、有效平台、品牌内容和反馈系统等方面,全新提升质量与水平,创新构建手机媒体“五位一体”教育大格局方能见实效。

关键字:手机媒体;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25-03

Abstract: Mobile phone media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social platform for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ving. Faced with a serial of difficulties between the mobile phone media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ed by mobile phone medi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set the supply-side reform as a breakthrough and establish Internet plus thinking. What's more, to creatively construct "five in one" education pattern of mobile phone media by upgrading the quality and level in the top-level design, professional, effective platform, brand content, and feedback system, will be another effective solving method.

Keywords: mobile phone media; five in on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内学界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主要是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1]。在当今高校,新媒体已融入并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生活,尤其是手机媒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2月发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97.9%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其中开通QQ、微博、微信等功能平台的占92.3%,平均每天登陆使用QQ、微博、微信的时间约为2-3小时[2]。手机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接收信息、互动交流、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重要途径和不可或缺的综合性平台。为了解手机媒体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现状,在针对性专题调研、实证研究统计数据基础上,构建“五位一体”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手机媒体界定及主要特征

(一)手机媒体界定

一般而言,手机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并日益成为新媒体的大众化突出表现形式。尽管人们对新媒体的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认识手机媒体本质属性的有益思路,即可以从两个逻辑层面认识手机媒体:狭义上看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负载并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广义上看是所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播机构或组织的总称[3],因此,手机媒体应是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传播文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及其优化组合等多种媒体内容的新型大众媒介。

(二)手机媒体的主要特征

手機媒体的技术特征是数字化、主体特征是私人性、客体特征是交互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更加人性化和精细化。手机媒体能够让不同的受众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信息,信息传播更加人性化,对于传播终端和人群的分众更加精细化[4],如私人信息定制等。二是更加定向化和精准化。手机媒体一个号码对应一个使用者,尤其是手机号登记实名制后,借助于移动网络全覆盖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手机媒体用户中的定向化和精准化传播。三是更加便利性和互动性。手机媒体轻巧便捷,极易携带,随处可用,使得获取、加工和发布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言:“信息不再‘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5]

二、手机媒体对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媒体对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本课题组在广东海洋大学的600名本科生(男生302人,女生272人)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随机派发600份问卷进行调研。其中,回收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74份,有效率95.67%。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现状

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时长

调查发现,超过一半(53.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媒体5小时以上,且仅有38%的大学生可接受1天及1天以上不使用手机媒体。

2. 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及其影响

调查可知,56%的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时是在与人交流或娱乐,而浏览新闻网页、查找信息资料、参与时政话题讨论的分别仅占14%、17%、3%。如图1所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手机媒体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利大于弊,利处主要体现在对外与人交流的便捷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参与网络互动的便捷性等方面,弊端则主要体现在由于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导致妨碍正常生活、弱化现实交流能力、受不良信息影响、形成错误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态度

1.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

调查发现,67.1%的受访者表示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知道的仅有8.4%;但高达46.7%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说明近一半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仅处于表浅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要义、重要性等缺乏深刻理解。

2. 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上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态度

对于在手机媒体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16.2%的被访者认为“越多越好,方便学习”;20.9%的被访者认为“有控制思想的嫌疑”;58.4%的被访者认为“宣传过多易产生反感情绪”;4.5%的被访者认为“最好不要宣传,课堂学习足够了”。这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利用手机媒体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存在抵触情绪,这从侧面上启示我们要着力改善这种方式,增强黏合度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了解核心价值观态势

1. 大学生主动利用手机媒体了解核心价值观

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的被访者是从手机上获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问到“是否会用手机媒体主动浏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从图4可知,选择“会主动看”、“有兴趣就看”、“没其他事就看”和“从来不看”的比例分别为7.5%、43.7%、25.4%和23.3%。这说明大学生主动运用手机媒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较少。分析其原因,增强吸引力是运用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2. 大学生主动利用手机媒体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渠道

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媒体的新闻网页渠道来主动关注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其次分别是微信公众号、其他、微博、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等渠道,比例依次为73.5%、44.4%、27.7%、25.8%、19%和8.4%。这一数据符合当下大学生热衷于在手机上使用微信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新闻网页仍然是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而微信平台的作用则会越来越突出,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予以特别重视。

(四)调查小结

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工具,深刻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的主要目的是开展社交,极少用于关注时政新闻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在手机媒体上宣传核心价值观会对其自身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却对高校在手机媒体上宣传核心价值观怀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这一方面反映出许多大学生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手机媒体对其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理解不深刻;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在运用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着创新不足,方式不当,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突出优势,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而入脑入心,全面提高实效性,迫切需要构建教育新格局。

三、手机媒体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位一体”新格局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作为,以问题为导向,树立“互联网+”工作思维,透彻分析原因所在,增强手机媒体的应用能力,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从顶层设计、专业人才、有效平台、品牌内容、反馈系统等层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和成效建设,创新构建“五位一体”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格局。

(一)加强顶层设计,集优教育结构

顶层设计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导向引领作用。围绕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在顶层设计上,重点突出科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正确政治目标的统领、体制机制的完善,着力全方位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运用手机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实施措施、成效反馈和考评标准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发展思路,借鉴市场经济运行的供需关系法则,激发校院两级及其学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推动网络思政取得更大更具有针对性实效。

(二)培养专门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专业化是学工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和网络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给网络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尤其是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开展系列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加强与校内外同行学习交流等方式打造一支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学生干部为辅的网络思政专业化手机媒体工作队伍,这既能发挥学工人员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要着力培养擅长大学生思想引领的网络写手,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够借助手机媒体这一新兴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以更加“接地气”的姿态呈现,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创建有效平台,加强阵地建设

网络技术平台是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的重要载体。线上平台方面,主要有易班、微信公众号、主题APP等。这些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对高校自身的新媒体打开和使用频率比较低的问题。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采用“众筹”理念搭建学校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网络思政工作者微信交流平台,实现集思广益,经验分享,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线下平台方面,可以结合线上宣传和线上活动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线下教育实践活动,如主题沙龙、实践活动、集体观影分享、实物创作等。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统一与相互促进并形成一体化教育力量,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久发挥正能量促进作用的功效。

(四)打造优质品牌,绩优资源建设

在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主要是要求提高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以及解决供给的结构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全方位满足学生多方面健康成长需求,整合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本校特色,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创一批学生耳熟能详、直击人心的深入生活、深入现实、深入学生的原创网络文章,制作一批符合网络特点、制作精良、寓教于乐的手机媒体品牌作品,使手机媒体培养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精准对接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为学生提供丰富、清新、正气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达到鼓舞人、滋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目的。

(五)完善信息反馈,重视成效提升

信息反馈系统是保持和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运用手机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当前期环节和工作做好后,需要注重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注重手机媒体的后台管理,建立健全常态化和动态性的信息监管、审核和反馈系统机制,及时与用户互动交流,及时解答用户留言,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和处理,最终形成协同效应一体化网络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巩固已有成效,促进取得更大发展。

綜上所述,面对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不仅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的必然。因此,创新构建理论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和成效建设“五位一体”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格局,对于弘扬正气、呈现正能量,全面提升对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3.

[2]陈佳.“指尖传播正能量”——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J].亚太教育,2016(11):10-11.

[3]王学检,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9.

[4]姚真真.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4:170-171.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运晓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151-152.

[7]许琳,陈建华.现代传媒对高校大学生影响及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7(07):41-42+44.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