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基于文献综述

2018-07-13 10:57秦艳吴冠颖
高教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

秦艳 吴冠颖

摘 要:作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平台和缓和社会就业矛盾的利器,大学生创业被社会各界持续地关注着。但是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相匹配的社会支持体系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构建,国内大学生创业呈现低开创,低成功率的“双低”局面。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十年间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方面的研究整理,文章发现当前研究成果主要从宏观的主体层面着手,即普遍具有“面”上的综合囊括,但缺乏“点”上的详尽的、特色的针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34-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personal values and an effective tool to ease contradictions of social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continuously paid attention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owever,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which matches the need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constructed. The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presents a "double-low" situation with low initiation and low success rat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decennary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from China Journal Net,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subject of macro level, which is that it has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surface", but lacks the detailed and distinctive aim of "poin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support system

大學生创业是时代的选择,是青年人价值念想苏醒的印记。黄兆信,赵国靖,曾纪瑞[1]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由于受制于大学生主体在创业知识、技能、心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和价值观念的偏差,普遍呈现出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运作周期短、市场效果差、成功率低等特点。赵丹,凌峰[2]表示,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健全是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参与率低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根本解决路径是要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本身出发。更进一步地,赵明,向密密,周荀[3]等学者则认为,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呈现双低现象,大学生创业者之所以会具有这些短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创业环境仍然存在缺陷,即对创业者的社会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

关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通过二手文献、新闻等书面形式了解现状并分析,最后结合分析作出相应结论建议。二是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以相关因子权重度量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并以二者为结论支撑的实证研究(地域针对性明显)。从研究脉络上看,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以宏观总括的尺度,以各参与主体为线索展开。而在微观层面则以创业教育,孵化园建设方面的研究为主。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创业环境中参与主体为线索展开的,本文亦以各主体为分层与铺展的标准。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与主题的划分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是由人们对当前创业环境的理解来作出的。Austin(2006)[4]将创业环境界定为不受企业家控制的,但能够对企业家成败进行左右的,由经济政治环境、税收、规则结构等方面构成。在国内研究领域,蔡莉[5]将创业环境划分为政策和法律、市场、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与人才、金融、科技等七个环境子块。文亮,李海珍(2010)[6]认为,创业环境包括创业文化、激励、支持、市场网络、非市场网络五大体系。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吴启运,张红[7]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家庭和教育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主要因素。苏益南[8]进一步指出,政策、经济、教育培训、融资以及社会文化是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五个构成维度。基于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理解和刻画,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建构方面的研究大多具有“点-阵”式的结构。具体方向如表1。

二、主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建构要素

(一)政府层面

李芳凝,刘洪澍,王双[9]认为,政府是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主要因素和推动力量。西风茹[10]通过调查指出,在创业初期有31.1%的创业者希望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在该领域中,政府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策和舆论信息两个方面。

政府政策层面包括着资金补助、审批程序、风险保障和政府社会服务等子方向。康亚红[11]结合上海、北京部分高校的实情,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提供优先贷款,适当给予信用贷款;2.简化贷款手续;3.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进行利率优惠;4.部分税收减免。李芳凝,刘洪澍,王双[9]等学者通过对辽宁地区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调查,除了经验不足之外,资金不足也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第二大阻碍因素,他们提出政府应在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及完善资金支持配套咨询系统方面做出努力。谢丽丽[12]结合日本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实际,提出政府应当牵头银行、高校与企业等主体,设置与投放大学生创业基金,在资金和技术上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段学森,赵庚[13]通过对政府扶持政策协调性不足、政策配套措施和执行细则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府应当转变职能,完善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立项申请、项目开发、技术扶持、认证许可、市场开拓、融资顾问、跟踪扶持等一条龙的快捷服务,优化改革现有审批监管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去除不合理税务及收费等多项建议。

在信息及舆论支持方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中,信息支持力量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阻滞因素,其具体体现在信息发布和信息获取两个环节。郭晶,张克英[14]在调查时发现,仅有6%的大学生表示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非常了解。另一方面,丁秋露[15]在搭建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时,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到了创业环境之中。基于此,凌峰,赵丹[2]指出,政府部门除了做好对大学生创业在物质政策方面的扶持以外,还应加强信息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搭建专用电子信息平台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实时,及时、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在社会舆论方面,谢丽丽[12]在结合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政府应当大力支持构建以良好的社会舆论危险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尊重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郭晶,张克英[14]对这种社会氛围有更明确的指向,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并认为这种文化氛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深层的发展动力。黄兆信,赵国靖,曾纪瑞[1]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体系上提出了两条解决路径:1.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改变对自主创业片面化,庸俗化的理解。2.宣传政府、高校、社会对创业大学生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落实程度。

(二)高校层面

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愿望,并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力量的载体。姜鹏飞,许美琳[16]认为创业教育作为从大学教育延伸出去的,具有重构文化观念效力的社会综合型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者在发掘创业机会,整合资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本文发现该层面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大学生群體的问卷调查数据展开。其中,研究的落脚点包括微观层面的对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高校内外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研磨及宏观层面的对创业教育的定位,高校创业氛围塑造的探讨。

1. 微观层面

在大学生创业课程方面,方兴林[17]指出现有的大学生创业相关教材基本涵盖了企业各个阶段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创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此类教材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企业创立后盈利模式的建立,而非针对于企业从无到有的初创过程,因此它们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需要“从无到有”阶段的指导群体的应用价值是十分有限的。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在现有的教材上添加更多有关创业机会,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如何应对创业阶段性失败等更贴合大学生创业实际的内容。谢钢,周陪袁[18]在其三位一体社会支持体系的教育子系统中阐明,高校应该按照创业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安排,设置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商业计划,企业融资与快速成长几个模块。赖敏子[19]则从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践锻炼、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三方面着手,建议高校引入诸如网络教学、参观考察、企业家论坛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创业案例研究,开设精英训练营等,以此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梁杏允,王俊香,杨浩[20]建议高校应在低年级开设基础课程,高年级则开设创业模拟实践类、创业环境评估类、创业风险预测类课程,并增加以提高创业能力为目的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还应在校园中建立以学生社团为基础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注重“放”、“学”、“做”相结合。对于创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李文霞[21]指出高校应当引入以自身为主体的内部评价体系和以政府、中介、学者为主体的外部评价体系,及时、多方面进行反馈,从而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黄兆信,赵国靖,曾纪瑞[3]等学者调查显示,就大学生群体而言,提升师资水平是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中高校教育部分的首要环节。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兴林[17]指出,学者与企业家的结合体,即兼具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是师资队伍的核心。他提出高校应当着力于通过鼓励在编在岗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采用停薪留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学习,并积极实践。谢丽丽[12]则建议国内高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诸如派遣社会讲师,学员企业研修,实地参观等活动,使创业师资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得到充分锻炼。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除此之外,梁杏允,王俊香,杨浩[20]指出,优化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也是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高校可以完善奖励和考核机制,对于那些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外部资源方面,陈迪辉[22]认为校企合作是在优势互补中,建立完备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该在其“育人”的需求和企业“利益”的诉求中找到平衡。他认为校企合作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包括双方携手的项目申报、产品研发、科技攻关、专利申请;校方给予合作企业场地优惠、推荐优秀毕业生;企方提供实习实训,生产岗位“外包”,教学技能训练机会提供等。在校政(及其他)合作方面,李芳凝,刘洪澍,王双[9]指出高校可以联合政府,设立“种子基金”等创业资金支持项目,或利用校友资源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有效的资金扶持。吴启运,张红[7]认为,资本市场的完善是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成功构建的一个充分条件,在大学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方面,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将有利于建立相应的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孵化基地是高校校内资源整合,校企、校政合作的节点,对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就集中于此。朱永跃,胡蓓,孙鹏[23]认为,高校除了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知识理论教育,还需要重视与深化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使得咨询、指导、培训、成果转化和服务于一体。关于孵化基地的运营方面,林英军[24]结合价值链理论分析指出,遵循专业化、虚拟化、差异化的运营模式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必由之路,通过为有增值潜力的项目提供差异化服务,又不忽视一般项目,解决运营实质的公益性和运营可持续性,需求个性化和服务共性化两对矛盾。

2. 宏观层面

创业教育宏观层面的研究往往是具有框架与指导的性质的,其作用在于匹配微观具体层的研究,为具体研究提供大方向上的保证。这一方面主要包含对创业教育内涵、目的的探讨和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两个方面。赖晓桦[25]认为,国内许多高校仅仅将创业教育视为缓和就业矛盾的途径,这种建立大学生就业速成班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它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方兴林[17]认为,创业教育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应当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指导大学生进行自身职业规划为导向而开展。另一方面,赖敏子[19]指出,将过去的趋于保守、求稳的就业型校园文化向提倡创新、活力的创业型校园文化转变是大学营造创业教育氛围的重点。

(三)社会层面(企业,社会公益团体,家庭)

社会层面的支持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企业、社会公益团体和家庭。陈迪辉[22]认为,企业是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同时是创业载体建设的新兴主体,和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除校企深度合作以外,政府还应从税收,政策等方面引导企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社会舆论亦应当鼓励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家庭方面,吴启运,张红[7]通过调查发现,家庭的帮助和鼓励是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影响因素,梁旭光,李长吾,杨树成[26]指出,大学生的父母亲人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并关心他们的创业。朱永跃,胡蓓,孙鹏[23]则认为,家庭成员应当摒弃传统陈旧观念,从信息、资金、人脉和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内外部支持。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主体逻辑,对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研究进度表,为启发性的研究思路提供条件。通过分析整理发现,因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各主体相互勾稽、联系的系统,简单的主体割裂会导致观点结论趋于偏颇,所以该领域的现有研究大多具有大切入口,定性的特征。学界的这一研究特点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参与者形成宏观的、整体的意识,即一个较为全面的考量,但这不利于在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对细分支的精深优化方面找到坚实的实证理论支撑。本文认为研究视角向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孵化基地建设与运营等细化方面聚焦对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会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赵国靖,曾纪瑞.创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51-67.

[2]赵丹,凌峰.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及路径优化[J].安顺学院学报,2014(4):47-48.

[3]向密密,周荀,姜峰.英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2010(13):18.

[4]Austin J,Stevenson H,Skillern J W.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different or bot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1):1-22.

[5]蔡莉,王旭,李雪灵.科技型企业创生要素的系统分析[J].科研管理,2005,26(2):29-34.

[6]文亮,李海珍.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8(10):67-74.

[7]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9-131.

[8]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6):117-121.

[9]李芳凝,刘洪澍,王双.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2(3):58-61.

[10]西凤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60-63.

[11]康亚红.部分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50-51.

[12]谢丽丽.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94-96.

[13]段学森,赵庚.天津市青年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经验研究,2013,7:220-221.

[14]郭晶,张克英.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的调查[J].新西部,2013,29:28-29.

[15]丁秋露.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122-125.

[16]姜鹏飞,许美琳.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7):38-40.

[17]方兴林.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4,3(2):71-74.

[18]谢钢,周陪袁.浅谈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J].商场现代化,2009,2:375.

[19]赖敏子.高校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探寻[J].科技信息,2011(10):64.

[20]梁杏允,王俊香,杨浩.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辩证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08):44-45.

[21]李文霞.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6(18):177-178.

[22]陈迪辉.构筑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2(12):253-254.

[23]朱永跃,胡蓓,孙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學生创业环境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97-101.

[24]林英军.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新思路[J].中国经济导刊,2012,10.

[25]赖晓桦.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9):37-39.

[26]梁旭光,李长吾,杨树成.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认知及构建对策[J].科技资讯,2011(28):216.

猜你喜欢
创业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