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的影响

2018-07-13 06:22段义
高教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自卑高职学生

段义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家庭观、婚姻观也随之变化,离异家庭越来越多。离异家庭对夫妻双方是解脱,对于孩子,却是深沉的打击。出生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特点,在行为上也容易形成易怒、暴力倾向严重的现象。在高职教学中,应当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回归到正常生活秩序中。

关键词:高职学生;离异家庭;自卑;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178-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ociety, there is a change in people's view of family and marriage and there are rising divorced families nowadays. A divorced family is a relief to both husband and wife, but a deep hit to their children. A child growing up in a divorced family tends to be self-contempt and isolated in mental, and become irritable and violent in behavior.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an effectively psychological guide to the children from divorced family to help them return to the normal order of life.

Keywords: students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ivorced family; self-contempt; mental health

一、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离异家庭主要来自两方面,一种是夫妻长期分居,另一种是在一起有无休止的争吵,或者形同陌路的冷漠。无论是何种家庭,受伤害的都是孩子。

(一)对性格的影响

在夫妻长期分居的家庭中,孩子都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他们要么被爷爷奶奶宠溺得无法无天,爷爷奶奶在精神上不能满足他们,只好在物质上满足,喜欢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有错误,也不舍得严厉管教,总以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怜,夫妻离婚后,很多孩子实际上成为爷爷奶奶的幺儿子,但在教育方式上,又不是按照教育儿子的方式教育,还是按照隔代人的教育方式。在学习上,由于爷爷奶奶大多文化素质低,对当前的社会形式,教育形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孩子不学习,爷爷奶奶也无所谓。这样容易形成孩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喜欢在生活上进行攀比的性格,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离家出走,以生命相威胁。爷爷奶奶宠坏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点,爷爷奶奶总是自己过分勤劳,孙子的事大包大揽,什么活也不让他们干,使孩子的生活难于自理。

在当前形势下,夫妻离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农村夫妻大多是夫妻一方在外打工,长久分居造成感情淡漠,最后离异的,孩子成为爷爷奶奶的幺儿子幺女儿。另一种情况是夫妻婚后感情失和,处在冷战或者吵闹不休的状态,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处在吵闹不休家庭中的孩子,成长成为父母的出气筒。父母吵架后将怨气朝孩子发泄,轻则呵责,重则一点小事就打骂孩子。有的夫妻吵架,不做饭,不洗衣服,甚至不在家睡觉,孩子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另一种夫妻失和的家庭,夫妻俩在家里形同陌路,不交流,不说话,孩子也得不到相应的交流。整天生活在寂静的世界。

在吵闹不休的家庭,孩子变得小心翼翼,怕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父母争吵,更怕自己的一点小错误引来父母的责骂,毒打,很多要求不敢向父母提出来,发展到后来,连生活上的要求也不敢提。长期的心理压抑,导致孩子自卑、孤僻。还有些吵闹不休的家庭存在严重的家暴倾向,父母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孩子一点小错误也会被暴打一顿,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直处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变得胆小,怯弱,害怕一不小心招来一頓暴打。也有的形成暴戾性格,遇到问题也采用暴力解决,这种倾向对孩子的影响能延长到孩子成家,也喜欢用暴力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目前,我国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经常会有一班中小学生合伙殴打同学,这些欺凌和被欺凌的常常都是来自离异家庭,并且这些家庭都存在着家暴现象,胆小的学生怕被家暴,遇到事情不敢声张,最后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胆大的从家庭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他们的意识里,都是被暴力制服,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那些生活在形同陌路的家庭中的孩子,平时不敢和父母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心里话总是压着不向别人倾诉,积压久了就容易形成心理疾患,一旦爆发,常常不计后果,做出惊人举措。这些人也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常常是受到欺负谁也不告诉,使欺凌的人胆子越来越大,屡屡受欺凌。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和母亲生活缺少父爱,男孩子变得阴柔,有的还形成严重的恋母情结,什么事都要听妈妈的,让妈妈高兴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目的,这样极其容易形成没主见的性格,也影响婚后家庭和睦,因为听妈妈 话,总是要求妻子也无条件服从妈妈。

有些人和父亲生活缺少母爱,不会做家务,连最起码的清洁工作也不会,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因为卫生习惯差,常受到同寝室的同学嫌弃。也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认为自己被父母一方遗弃。

(二)对学习的影响

父母离婚带给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是无人监管他们的学习,父母离婚后,再婚的忙着组织家庭,不结婚的忙着挣钱。孩子成绩好,在家得不到父母的表扬、鼓励,而原生家庭中,孩子成绩好,成为父母的骄傲,孩子备受呵护。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对比中感到失落,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学习动力,明明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也变得玩世不恭。

而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缺少监管,成绩变得越来越差。老师想管,也找不到家长配合,成为孤掌难鸣之势。这样的学生因为成绩差受到同学和老师歧视,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连品德也变得越来越差。

那些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对读书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有些爷爷奶奶一辈子没外出,不知道社会上对学历的要求,还抱着“我没读书,不也过得好好的”这样的落后观念,孩子不爱学习,爷爷奶奶都会用“不是读书的料”来掩饰。孩子成绩下降,厌学,在爷爷奶奶眼里都不算事。有些爱读书,成绩好的,又被爷爷奶奶宠坏了,让他们只读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进入大学,这些学生什么都不会。

(三)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大学的心理表现

离异家庭的孩子到了大学,在行为上有所收敛,但心理上的疾病却变得严重。主要表现在心理抑郁,那些父母重组家庭的学生,觉得自己是多余人,无论父母那方家庭,都会更加偏爱弟弟妹妹。和他们交流少,他们的心事无法倾诉,这样就养成了内向的性格,自己的心事不告诉别人,还害怕别人窥出他的心事。在学校,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都认为父母离异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因此出现交流障碍,害怕与人聊天提到这些问题,干脆闭口不谈,这样很难与人合群。

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另一个心理现象是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在父母离异后,无论跟随哪一方生活,父母都因为缺少另一半的爱,对他们更加溺爱,看上去是在在弥补父爱或者母爱,实际上是在纵容他们,用物质上的满足来代替精神需求,有些父亲或者母亲,情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孩子过富裕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在生活中,只要孩子不愿做的,父亲或者母亲也不会强烈要求他们做,这样养成了他们的任性性格,到大学后,这种任性带来的自控力差也很难改变,一点小事被违逆就会大动肝火。

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从小学习缺少监管,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还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到高职院校之后,看到别人学习进步,自己不如别人,也容易产生自卑。

无论是自卑还是自控力差,形成的后果是一致的,都是自卑、自闭现象嚴重,性格敏感、焦虑,别人的窃窃私语都会疑心是在背后议论自己,和同学难于合群。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环境因素

离异家庭学生从小在不完美的环境下长大,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形成自卑、自闭现象,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一)家庭因素

离异家庭的学生很多因为父母离婚后再婚,家庭成员增加,经济方面压力大。在父母重组家庭中,本来就觉得自己多余,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加上现实中的父母确实因为经济压力,很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使他们小小年纪就有生活压力,这是原生家庭中不会出现的问题,原生家庭中,即使孩子多,大孩子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多余人。但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就有这样的担忧。这样的担忧,到了学校会变得严重,因为这些学生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发现社会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自己将来就业还存在许多障碍,这种自卑更严重,还会伴随焦虑。

有些能力不济的父母甚至为了孩子不敢再婚,拼命工作来供养孩子读大学。这样又使孩子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有很深的负罪感。有的还担心,父亲或者母亲万一积劳成疾,自己会变成孤儿。在学校因为家庭困难变得自卑焦虑,同时又同情父母,希望早一点能够自食其力,帮家庭解决困难,这双重的心理负担也使学生不堪重负。

还有一些被宠坏了孩子,因为从小缺少责任感,在学校遇到困难,就会怨天怨地,埋怨父母无能,埋怨自己不幸出生在破碎家庭,使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多方面,有社会生活,也有教育现状。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生活充斥着拜金、物欲,很多离异家庭的单亲父母,将精力用在挣钱方面,忽视了对儿女的精神培养。缺少交流,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要他们好好读书,这样才不辜负父亲或者母亲的含辛茹苦的付出。儿女从他们身上学会的,也是拜金思想和物欲。将以后工作挣大钱当做生活目标,但成年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也使这些学生产生焦虑感,进入学校后,由于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在生活上因为经济不如别人,也容易对自己的家庭出生感到自卑。这一类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精神培养,在意志和品格上的修养也不够,遇到挫折容易气馁。

社会因素另一个方面,是马太效应带来的,越是有钱人,学习条件越好,就业渠道越宽,而经济困难的家庭,在就业方面压力也大,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学生,家庭都不是富裕型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这样的压力也影响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

学校教育方面,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将考大学,提高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很少关心学生的心理,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他们从小就处在自卑中,但从小学开始一直没有得到心理健康辅导,这样一直到大学,很多人已经累计成严重的心理疾患。

三、高职学校对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防范的措施

针对高职学校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防止更大的心理问题产生。

(一)辅导员和教师从生活上给予关心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的形象是亦师亦友,因此,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辅导员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孤僻心理,使他们对同学产生戒备心理。和教师更是敬而远之,只有辅导员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

辅导员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这些学生多交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宣泄之处,对于不同的学生,辅导员给予不同的关心,缺少父爱的同学,辅导员要有意地让他们和年长的男性教师多交流,从老师身上感受父爱;对于缺少母爱的同学,则要让他们和年长的女性老师多接触。事先要和这些老师做好工作,让他们充当一下父亲母亲角色。大学生是敏感时期,不能刻意表现出怜悯的情绪,有时要装糊涂,装作不知道这些学生来自离异家庭,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学生因为父母之爱缺失造成的礼仪缺失。

辅导员在帮助学生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要让学生老师接触时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落差感,以免学生更加自卑。

对于那些在残缺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学会洗刷自已的衣物,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将拜金主义,物欲追求当成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会帮父亲或者母亲分担生活重担,这种生活负担也包括家务活。

(二)学校和家长联手来加强学生的心理防范

对于一些因父母离婚,已经形成心理疾患的学生,要本着“解铃还系系铃人”的原则,通过他们的父母,来联手治愈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父母离婚后,双方互相仇视,这种情感也传染给了孩子,使孩子仇视父亲或者母亲。这样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婚姻,因为他们的意识里常常有“男人(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观念。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将他们仇视的那一方找来,向他们晓以利害,让他们出面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纠正孩子对他们负面印象。多来学校看望孩子,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在请求家长出面合作时,不要简单地让感情淡薄的父亲或者母亲用生活费来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陪伴孩子,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三)寻找工作机会,帮助家庭困难的单亲学生

对于那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心理负担过重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寻找工作机会的方式来帮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可以介绍他们在学校食堂、超市,通过自己的努力挣生活费,还可以介绍他们去校园周边的饭馆,商店进行勤工俭学,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通过与人接触,来医治他们的自卑和自闭。

有些学校喜欢通过团体组织来捐款捐物,这样虽然減轻了学生的生活压力,但却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且一次又一次让他们的家庭信息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们是另一种伤害,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并没有起到作用,因此帮助他们,应该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

(四)用集体生活来温暖离异家庭的学生

离异家庭的学生,因为最亲的人抛弃了他们,因此产生戒备心理,总认为别人不可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观念。集体活动有体育兴趣、读书活动、美术兴趣小组等形式,这些活动要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凝集力,使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长期合作中互相信任,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自闭,还可以使他们的体格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很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受到同学们的赞赏,也会改变他们的自卑。

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掌握,来丰富自己的道德品质,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美术,书法,音乐等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有了这些相对高雅的艺术活动,离异家庭的学生会将身心拖入到兴趣爱好中,心情会随之变得开朗。

(五)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网络发达,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还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校要组织心理学专业教师,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离异家庭的学生自尊心强,心理有压力,表面上也表现的很坚强,不会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求助。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像微信,QQ这样比较私密的联系方式,尤其适合那些不爱向别人倾诉的学生,他们不向别人敞开心扉,是怕人笑话。但面对心理学老师,他们会敞开心扉的,因此教师要本着关心学生的宗旨,主动找学生聊天,面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自己能帮助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找信息学教师帮助解决。力争让学生在网络上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的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又保护了他们的尊严。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离异家庭出现,也有大量的离异家庭学生出现,高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学生在高职学校学习之后,就直接服务于社会,如果心理问题在学校没有被干预,走上社会,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高校应该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式,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同学,以及校园文化的影响,来纠正这些学生的心理偏见,让他们用健康的姿态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郡.浅析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学校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

[2]田志峰.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

[3]田长军.试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关怀[J].新校园(中旬),2016(01).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自卑高职学生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请你们关心我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