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探索

2018-07-13 08:50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0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4期
关键词:内画鼻烟壶活态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50000)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当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有两种保护形式:档案式管理和开放式活态保护发展。所谓档案式管理,主要是记录、封存和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开放式活态保护发展,指的是衍生、开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诸多独特的生存技艺,比如刺绣,蜡染,剪纸,织锦等,这些技艺传承发展到今天,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历史长河中散落的珍宝,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其依然需要具有一定的传承保护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后续的生命力,得以不断的繁衍。而这便涉及到一个“活态传承”的问题。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更长久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基于这一前提而产生的传承方式,其与现代技术手段所作出的“博物馆”式保护不同,而是一种生活中的传承与应用,如此才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功能的改良,深度做好传承人工作,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

1.与时俱进,进行功能的改良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流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时代的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那些文化遗产没有生存的土壤。因此,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与时俱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功能方面的改良,使其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具有新时代的价值。以“冀派”内画为例,冀派内画发源于河北衡水,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在明末清初,人们吸鼻烟要用到鼻烟壶,所以鼻烟壶盛行,但是在如今鼻烟已经绝迹,如果鼻烟壶的功能仅限于此,那么传承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上的改良至关重要。如今的内画是一种工艺品,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转化为装香水,也可以定制人物肖像,而这种考虑现代人适应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求,便是对于内画的活态传承。

2.深度做好传承人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得到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传承,与世世代代的传承人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民间技艺,亦或是节庆礼仪,要想得到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活态传承,势必都需要传承人,因此,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至关重要。

在2015年时,基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与创新水平这一目的,我国文化部与教育部共同实施并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为止,78所高校参与了培训计划,超过10万人参加了培训。这类的培训自然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有利于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仍有一点需要关注:仅仅是培训研修是不够的,相关部门还需要以传承完整的知识与记忆为目的,开设传习班,深度培养传承人。

3.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俗话说,“死水养不出活鱼”,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能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变成一池活水。河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常丰富多元,比如井陉拉花、正定常山战鼓、邯郸苇子灯阵、武安傩戏,这些都产生于河北特定的环境中,是文化生态形成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活态传承,就必须要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生态中进行,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进行保护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就是要激活一池春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中得到整体性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要“古为今用”

现今,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有必要引入保护工作的创新机制,以及如何实现保护机制的创新,是摆在从事此项工作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所应当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考虑到非遗文化保护应当遵循“原真性保护”理念,而这一理念使得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处于“左”与“右”之间摇摆,所谓的“左”,即指非遗文化保护的保守型保护工作机制,所谓的“右”,乃是表现为对传统保护工作机制以及保护模式的创新,这两种不同的保护理念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对于这个矛盾关系,毛泽东曾作过辩证的阐述: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从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文明的传承过程表现为新的文明对于旧的文明的继承和创新,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繁衍不息的内在原因所在。我国无数先贤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创造出不胜枚举的非遗文化形式,这些非遗文化形式并没有堙没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而是通过后人对先贤所创造的非遗文化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让这些文化不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来。因此可以说,在对待非遗文化保护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所谓的传统是一个静态概念,其必然会为其后所出现的事物所替代,因此,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机制方面,应当遵循毛主席所倡导的“古为今用”理念,并将此作为此项工作的方法论。

5.理清“虚拟传承”与“活态传承”的关系

如若采取数字技术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则仅仅是一种影像传播的方式,此种模式只能让人观看非遗文化之形,而无法如同直接接触非遗文化那般领略到此种文化之“神”。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在践行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过程之中,不应当仅仅将关注的目光集中于非遗文化本身,更要重视和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以此来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现今的问题是,随着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从而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当非遗文化传承人不在时,则意味着此种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堙没。此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这些行将消亡的非遗文化的传承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此即对非遗文化的“虚拟传承”。

6.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是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使得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生存,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要通过生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环,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统,实现活态传承。

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化,所以要进行生产性保护,使非遗项目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必须要加以创新。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创新要有方向,有原则,其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改变非遗的最基本元素,以内画为例,其手工技艺与文化内核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一旦改变了这两个元素,内画也就变了味儿。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中,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着手,对如何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开了探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做好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职责,也是我们终生孜孜以求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需不断努力,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内画鼻烟壶活态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中国非遗项目衡水内画的产业发展探究
张鹏、文静伉俪的内画情缘
民间工艺介绍(四十九)张路华和他的鲁派内画
清代鼻烟壶的传播与演变相关问题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内画艺术创作谈
玛丽庄智博夫妇与中国鼻烟壶的半世情缘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