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达教学变革

2018-07-13 14:55董晓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

董晓宇

【摘 要】 重庆市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表达赛场即将落下帷幕。各参赛团队以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框架、部编教材精神为方向,根据本次大赛评价标准进行课例研修,于规则中彰显个性,各显光彩,亮点纷呈。作者代表评委组,对本次竞赛进行了评课综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语文;活动点评

历时四天,紧张、有序、隆重、精彩的重庆市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表达赛场即将落下帷幕。本次共23节课参赛(其中5节口语交际,3节实用文,1节诗诗歌)。各参赛团队以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框架、部编教材精神为方向,根据本次大赛评价标准进行课例研修,于规则中彰显个性,各显光彩,亮点纷呈。在此,我谨代表评委组,对本次竞赛进行评课综述。

一、知识目标精准——方向要准

1. 表达课需要精准核心知识

(1)纠正知识弱化倾向。实用文有实用文的写法,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规则,想象文有想象文的逻辑,只有让学生掌握“精准知识”,才能真正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能力。

(2)纠正知识笼统化倾向。在不少课堂上,尽管有些语文教师也做着表达知识教学的种种探索和努力,可教学实效远不能令人满意。最突出的表现是语焉不详。譬如,指导想象习作,教学的知识是“想得合理,想得丰富”,至于如何做到“合理”,怎样达到“丰富”,教学则没有继续深入的环节和步骤。教师对每次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开发,让针对本次训练的知识模糊不清,对儿童学习正确表达没有指导价值。本次赛课,永川、巴蜀、彭水、南川、江津、两江新区、长寿等区县 ,都在为纠正这一倾向努力。

(3)纠正知识泛化倾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种文体的教材往往在各年段会重复出现,譬如写人,从三年级上学期便出现了,一直绵延到六年级下学期。这样的编排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同一种文体教学和写作循序渐进,直至儿童熟练把握。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一种文体的习作知识常常在第一次教学中就悉数到场,在以后的同类文体的习作教学中,三年级和六年级同种文体的习作教学内容如出一辙,实质上看,就是当下的习作教学中可供教学的文体知识相当缺乏,每个学段与年段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知识教学内容。这样的知识教学倾向成为影响教学实效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把这次赛场上,涪陵的课和巴蜀的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同样是“写人”的表达训练,重庆小语人对于不同年级所学知识的不同有清晰的分寸感,教得极有节制;如果,我们再把南岸区执教的五年级的自我介绍,和教材中三年级的自我介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我们更会发现,同样是“自我介绍”,重庆小语人是怎样立足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在张弛有度中开发精准核心知识的。

2. “精准核心知识”的定义

什么是精准的核心知识?在一次表达实践中,涉及到的知识可能很多,但是能够对本次表达实践产生支撑作用的知识才是“精准知识”,也是本次教学的“核心知识”。

3. 开发精准核心知识的渠道

(1)基于学理的精准核心知识。这条渠道显然是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需要吸纳文章学、写作学、文艺学等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拟人体的动物童话,在童话家族中,拟人体童话是数目最庞大的一支。决定拟人体童话中,拟人化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拟人化形象必须是人性与物性的完美结合。

(2)基于经验的精准核心知识。表达所需的知识是立足于具体的实践任务,根据经验,即时创生出来的,供这次表达用,是知识的“活学活用”。本次赛课中,大部分课例呈现出这种特点。以江津的课《我敢做了》为例,想写好从“不敢”到“敢”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儿童围绕例文展开讨论,在例文启发下,成功“生产”了精准知识:假想——你不敢,是因为你假想了哪些让你害怕的事?提问——你矛盾,是因为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对比——你敢做了,是因为你和什么进行了对比,产生了勇敢的力量?

4. 精准核心知识的两个特征

(1)不再是静态的知识,是可操作的知识。在《我敢做了》这个课例中,围绕着“不敢”到“敢”,开发的假想、提问、对比等知识,已经不是静态的语言规则,而是动态的言语心智动作,让处于表达实践中的儿童不仅知晓言语支架结构,而且还对儿童建构言语支架和丰富言语细节的过程起着调控作用。这样的课例启发我们,把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可操作的知识,是目前我们要的精准核心知识的特征。

(2)不再是零散琐碎的知识,是在课程中不断关联、生长的知识。一次教学的发生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有着应然的逻辑起点,朝着可以预见的方向和目标行进。会教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清楚地知道以什么为基础,从什么地方教起,本次表达实践应当教些什么,教学内容从不肆意放纵,让学生一课一得,让后续教学不断生成,让同类知识不断生长,最终形成脉络分明的序列。

二、活动设计系统——方法要对

1. 学习活动分类明晰

从学习活动的分类看,重庆的表达课型,根据目的,呈现出以下几种学习实践活动类型:

(1)语境的创设活动,主要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激发学生表达动机。在本次大赛中,各区县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境的一以贯之,非常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产生真实需求,激发表达动机。北碚、南岸、巴蜀、江津、开州等的课例,在这方面是非常出彩的。

(2)前测诊断活动,主要解决摸底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赛场上呈现出的亮点是,前测方法多样,时机灵活。南岸的课,采用在课前交流当中,让孩子们向现场老师做自我介绍这种热身活动来前测;巴蜀的课,永川的课,方式灵活、高效,节约时间。

(3)建构新方法,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这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部分。在课堂教学主体部分,很多区县守正创新,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建构新知;以永川、梁平的课为例,采用读写结合,但是又突破传统单篇例文的做法,以部篇教材的组文思路,重组教材,用整组教材开展读写结合,方法聚焦,信息量大。

(4)自主表达实践活动,在本次竞赛中,这一环节表现出两个很好的倾向: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很充分;教师创设的语境有利于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落点很扎实。秀山、铜梁、忠县、黔江、壁山、武隆等区县的课,体现得很充分。

(5)展评反馈,加工修改活动,大部分课例体现了前后贯通,教的内容、写的要求、评的标准,建立内在的一致性,努力追求教学评一体化。呈现出的效果就是教师教得聚焦,学生学得清楚,评价再次强化,修改反复凸現。

2. 用系统理论来指导学习活动设计,整体架构,相互关联

毋庸置疑,当我们紧扣选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习作的基本环节,创设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寻找各种有效的指导策略让精准的知识落地时,我们发现,从根本上说,学习实践活动设计,在40分钟的时间里,是一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必须置于一个整体系统的联系之内,都必须考察各部分间必然会出现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如果不能用系统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设计,自然就不免捉襟见肘、丢三落四、难以应对。

三、人是最大的变量——趣味要正

一堂课,核心知识精准,活动设计系统重要,“谁在教”更重要,因为人是最大的变量。站在讲台上的这个“人”,学科素养要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素养更多体现在言语品质方面,表现为遣词造句的正误与雅俗。语文教师是从事母语教育的人,必须以规范、典雅的语言为学生进行示范、引领,符合育人功能。年轻教师中出现的教学语言过于随意,为搞笑而不恰当地调侃,生造词汇等不良倾向,要及时纠正。站在讲台上的这个“人”,教育理念要正。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 语文核心素养案例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 安洪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2).

[3] 刘贤德.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 课外语文,2018(12).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