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背景下,沂水“送火神”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2018-07-14 11:11鞠升川临沂大学沂水校区276400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火神非遗民俗文化

鞠升川 (临沂大学沂水校区 276400)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为保护抢救、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习近平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2017年11月,《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颁布实施,其中涉及到对沂蒙片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部署安排。方案规定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能力水平,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沂蒙片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保护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生产性保护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健全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档案和数字化保护平台。

一、“送火神”民俗文化概述

山东沂水诸葛镇大峪村正月初五“送火神”民俗文化活动,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上妆。凌晨三、四点钟演员们开始化妆,化妆师一般是村里的几位老人,亦未经过专业训练,全凭各人技艺与审美情趣,几笔勾勒人物脸谱轮廓,着色大胆粗野、不拘细节、率真随意,与正宗京剧脸谱相比,别有一番古朴沧桑的韵味。

2.拜祭。初五一大早,村口的一片场地上摆好供桌,祭品是自酿黄酒,猪牛羊三牲,时鲜果蔬等。供桌边堆放着金银元宝、纸钱。供桌上摆两神尊位,东为上,供奉玉皇大帝;西为次,供奉火德真君。先是四大天官跪拜;然后乡绅“地方”、县官“老四”拜祭,这两位都是反派角色,被揶揄对象,是丑角;最后三国、水浒、红楼等历史名著人物、神异志怪人物、仙女童子祭拜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3.游行。游行开始,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男推木车,车上放一金一银两元宝。后有一人名曰“老四”,反穿皮袄,骑一扁担,左手鸟笼,右手扇子,并有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老四”所骑的扁担。另有一人叫“地方”,为“老四”之侍从,亦反穿皮袄、歪戴皮帽,手拿绳索扔向观众,被套中者就要上前代替抬扁担者。后为四大天官,分穿黑莽、红莽、白莽、绿莽服装,头戴乌纱,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高跷队,先是拿大刀的关公关老爷,西游记中唐僧、悟空、沙僧、八戒师徒,然后是三国中的刘备、张飞、赵子龙;后是穆桂英、孟良、焦赞,还有“姜(音)老背姜妻”,类似“王朝”“马汉”的侍卫,骑毛驴或小红马的仙女童子一类的角色等,人物众多,色彩缤纷,好不热闹。游行队伍穿过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各家燃放鞭炮,敬上烟酒糖茶。高跷队、锣鼓队、舞狮队、秧歌队,变着花样逗笑取乐,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整个游行队伍中,人物形象最鲜明,最具区域特色的当属“老四”和“地方”,村民眼中,他俩是“县官”,都是被讽刺的对象。“老四”一手拿破扇子,一手提鸟笼,头戴皮帽,所戴眼镜是用高粱秸、皮扎成并粘有鸡毛,非常滑稽,他翻穿羊皮袄和红绸裤,骑着扁担(代指轿子),摇头晃脑,骄矜无比;而“地方”当是专为“老四”服务的地方官吏,一身黑衣间杂几道白纹,头戴小毡帽,身挎自行车外袋,专门套人,套来人给“老四”抬扁担,飞扬跋扈,蛮横无比。这两个人物形象,没有人能说出他们的出处,但最能代表百姓的智慧,其讽喻之意,引人深思。

4.恭送。游行结束后,举行恭送火神仪式。在村外空地,面向西南方向,在黑莽带领下仍由四大天官祭拜,全村各家各户送来的“金银元宝”“金砖银锞”等香火纸钱一起烧起来,将火神送走。

二、“火神”考略

鲁南地区一般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的神祗之一,由于受地域、民族、文化不同影响,火神崇拜有各种不同版本。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中最著名的火神是祝融,传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裔。而最早、影响最广的则是《神诞谱》里记载的:“火德星君,为炎帝神农氏之灵,祀之为火神,以禳火灾”。这里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大峪村所送火神即为这位真君。历史嬗递,不知从何时起,这位真君化身为一位将军,他忠君报国,但皇帝偏听偏信,将他用火围困在深山老林里,他为救母而被火烧身亡。民间传说他三头六臂,六臂分挎各两把弓、箭、宝剑,配备火葫芦、火印、火弓等法器,浑身金盔金甲。三头六臂据说是两只胳膊是他自己的,两只是他父亲的,两只是他母亲的;三头的说法是,一张脸是他自己的,一张脸是他父亲的,一张脸是他母亲的,掌管民间的火,民间因此祭祀他。这个传说,火神似乎是介之推与哪咤的混合体。古时,凡涉及火的手工行业,诸如冶铸、铁匠、陶瓷、鞭炮等都祭祀火神,祈求家里免遭火灾,平安吉祥。

三、“送火神”非遗传承发展问题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也就是传承,其传承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

1.师傅对技艺传承积极性不高。受经济社会影响,“送火神”技艺缺乏吸引力,传承项目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无法保障生活来源,影响传承积极性。

2.徒弟难找,后继乏人。经济社会,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村中只剩老人、妇女、儿童,活动难以为继。“送火神”活动建国后至文革前,达到鼎盛时期,涉及曲目多,且多是大戏。到了文革,只唱样板戏。现在随着村中老人年纪增大,有些老人离世,大戏就基本没人再唱了,从化妆到演出,吹拉弹唱,各种角色,已基本无人担当。

3.“送火神”属群体性项目。据统计,这项活动从化妆到演出再到游行,最少也需要五六十人,人数最多时达一百多人。随着青壮年务工人员外出,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居住,已很难找到参加这项活动的人。

4.资金匮乏。每年 “送火神”,只靠村民自愿,每家凑三块、两块的钱,一年只能凑三百来块钱,这点钱只能买点鞭炮、烧纸、香火,杯水车薪,活动难以为继。至于游行队伍服装、道具均为百年前老人们留下来的,陈旧、破烂,自然损耗严重。

四、传承发展策略

“送火神”民俗文化在大峪村传承二百多年,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送火神”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构建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新机制。以临沂市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文化及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职能,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单位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展示平台,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物展示和民间文艺专场演出,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进课堂、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保护工作,让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送火神”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临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从非遗相关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成立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金,加大扶持力度。

3.重视人才培养,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送火神”非遗项目是团体传承项目,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传承组合,同时要给予老年传承人以资助,更重要的是鼓励青少年和有一定技艺基础的中青年拜师学艺。政府部门应综合运用民政、社保、卫生等方面的政策资源,建立健全从经济、生活、医疗保健方面关心和爱护传承艺人的有效机制。针对“送火神”后继乏人问题,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资助和扶持师傅带徒传艺;邀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民间艺人进行培训,提升其艺术创作能力。

4.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措施。在政府大力扶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沂水县是旅游强县,可以加强非遗与旅游业融合,让“送火神”在各景点定期或不定期演出,宣传扩大知名度;开发具有“送火神”特色的服饰、工艺品、纪念品等。

5.加强数字化建设。在非遗保护传承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做好非遗项目的记录、资料积累与管理推广工作。运用录像、光盘等方式,记载传承人的技艺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整理、建档,依托文化网站进行记录性保护,不断提高保护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送火神”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临沂乃至山东民俗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相信“送火神”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在沂蒙大地会越传越红火。

猜你喜欢
火神非遗民俗文化
火神之怒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