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意识比较

2018-07-14 11:11郑冬玲郑州大学文学院450001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德伯哈代苔丝

郑冬玲 (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1)

《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它们尽管出自不同时空下的作家之手,然而巧合的是它们都以一个善良单纯的乡村女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透露着两位作家对生命的理解,散发着两种不同的悲剧意识。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片圣洁精神家园,这片家园也是作家灵魂的栖息地。翠翠生活的湘西水乡就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那里不仅自然风景怡人,周围的乡邻也淳朴善良,如世外桃源一般。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沈从文内心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现实中的世界并不那么美好。古朴的湘西水乡也受到了来自城市商业文明的冲击,例如,小说《边城》里曾多次提到有人问二老傩送是愿意要碾坊还是愿意要渡船,这在爱情选择上就体现为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这种商业气息已渐渐侵入美好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敏锐地感觉到那种原始美好的湘西世界已经逐渐消失,淡淡的忧伤便萦绕在心头。哈代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威塞克斯原始的农村风光表面上和往夕没什么不同,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入侵,那片美丽的威塞克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被改变的威塞克斯,哈代也因此产生了失落和忧伤。

《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都遭遇着不同的命运悲剧。翠翠原本与爷爷过着安静平和生活,但是自从翠翠初遇爱情后,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改变。爷爷越来越老,二老大老也渐渐发现他们喜欢上了同一位姑娘,为了公平竞争,他们两兄弟决定比赛唱歌,大老自知不如二老,决定远离茶峒,不料在途中翻船溺死。二老也因哥哥去世,不再理会翠翠,远离故乡,奔向远方。在这期间爷爷也在一个雨夜去世了,只留下翠翠一个人在渡头。原本是一件美好的爱情故事,却以翠翠只身等待二老告终。亲人去世,爱人远离,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却要承担如此残酷的打击。《边城》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善良,似乎每个人都没错,为什么还会造成翠翠的命运悲剧呢?仔细探究发现,一方面边城的人们虽然善良,但湘西世界几乎与世隔绝,人们的精神较为保守。如果当爷爷问翠翠喜欢大老还是二老时,翠翠没有保持沉默,而是明确告诉爷爷她喜欢二老,那么事情的结局可能是另一番模样。另一方面如果二老在大老去世后没有离开翠翠,那么边城也不会是美丽的令人忧愁了。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虽然不像翠翠那样温婉含蓄,但是其命运悲剧已然那么悲壮。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苔丝不得不去认本家,然而那冒牌本家的儿子亚雷觊觎苔丝的美色,千方百计地诱骗苔丝,苔丝最终成为他的猎物。失身后,苔丝离开了亚雷,之后又到一个农场,成为一个挤奶女工,在那遇到了安玑克莱,两人互为倾心,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苔丝出于对安玑的忠诚,告诉了他自己曾经被迫失身的事,结果安玑一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便离开苔丝去往巴西。在安玑离开的日子里,苔丝偶然的机会又遇到亚雷,再次遭到他的诱骗,苔丝不为所动。但是苔丝娘家的状况越来越差,她又不得已再次失身。最后安玑从巴西回国,原谅了苔丝。但是由于受到亚雷的迫害太深,苔丝一怒之下杀死了亚雷,最终苔丝被警察抓走,走向了灭亡。正如哈代在小说扉页引用威廉.莎士比亚在《维洛那二绅士》的一句话“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卧榻,要供你栖息”1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女性的生存境遇依然处在男权话语的桎梏下。苔丝虽然是被迫失贞,但其不仅遭受了来自亚雷的身体上的伤害,还要承受的来自安玑的精神迫害。然而苔丝原本可以不告诉安玑自己的过去,但是她太爱他了,不容许半点虚假,在经过一段精神上的挣扎后,她还是向安玑坦诚了一切,足见其对爱情的忠贞。因此,哈代给小说拟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但是安玑受到虚伪道德的社会风气影响,不能接受苔丝曾经的失贞,即使是迫不得已。在于与亚雷以及虚伪道德的斗争中,苔丝鲜血淋漓,从失去爱情到失掉生命。这样的命运悲剧着实令人深思。作家以他独到的人文关怀,控诉了上层社会的虚伪道德,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通过《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沈从文与哈代都具有悲剧意识,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二者的悲剧意识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悲剧总那么自然而然,在悄无声息中悲剧就发生了。但是哈代的悲剧意识则表现的更加强烈,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在描写翠翠的母亲为丈夫殉情时,沈从文没有把殉情的场面写得惨烈、悲壮,只是说喝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二老明明就是离翠翠远去了,但是小说的结局却这样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2用一个看似有希望的结局结束这个悲剧,显得那么温和,又那么无奈,正好契合了沈从文曾多次表达“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思想。3哈代描绘的悲剧色彩相比较于沈从文则更加浓墨重彩。为了突出苔丝的悲剧命运,哈代不惜让她两次失身,每次都顽强的反抗,结局却是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为了获得与安玑的幸福的爱情生活,苔丝杀害了亚雷,却也因此失去了生命,如此悲壮的悲剧命运深深地刻在苔丝身上,也刻在了作家哈代的心里。毕竟哈代认为悲剧人生观是唯一不会令人失望的人生观。4因为面对悲剧的人生,人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所以哈代也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注释:

1.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1).

2.沈从文.边城[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118).

3.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43).

4.F. E. Hardy,The life of Thoma Hard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2 (311).

猜你喜欢
德伯哈代苔丝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蜂鸟——致苔丝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CNN创办者自爆曾与4个女友轮流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