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兼好《徒然草》的自然物象及其自然观

2018-07-14 11:11王雪薇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吉田物象美感

王雪薇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37)

一、吉田兼好与《徒然草》

吉田兼好,生于日本南北朝时代(1332-1392),原名卜部兼好,和歌四天王之一。其祖先曾任朝廷掌管占卜之术的神官。因为吉田兼好的祖先备受天皇宠信,遂被赐与天皇名字音近字“兼”,后人的名字中也就都有了“兼”字。

关于吉田兼好的生平,除在王以铸的著作《日本古代随笔选》中有一些具体介绍以外,其余所知甚少。吉田兼好受出身于神道家的限制,吉田兼好的官职并没有很高,但作为管理总务和膳事的藏人,他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这也为他结识形形色色的人物,研究各方面的学问提供了帮助。吉田兼好精通佛学,对我国的儒学以及老庄思想也深有研究,这在其作品《徒然草》中有明显体现。

《徒然草》,日本中世纪镰仓时代文学随笔作品,与《枕草子》(清少纳言)和《方丈记》(鸭长明)并称“日本三大随笔文学”。全书共二百四十三节(除序段),涵盖了哲理、逸闻、笑话、古训等众多主题。又因书中包含了儒学、老庄、佛学及日本本国神道思想,有深厚的劝诫指导意义,因此也被称为日本的“论语”。

吉田兼好隐遁后游历各地,欣赏了各处风景,体验了各地人文,创作了许多随笔作品,他的思想也不断改变更新。本文将从《徒然草》的自然物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特征,深入研究吉田兼好的自然观。

二、《徒然草》的自然物象及其特征

1.《徒然草》中的自然物象

吉田兼好的无常观体现在《徒然草》的方方面面,对大自然的尊敬与喜爱,本就是日本国民性格使然,由此也衍生出“物哀之美”。 在叶渭渠的主编的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中曾提出“季节美感1”这一名词。日本文学自发展以来,便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能够通过观察,感受到自然的美。这种关于文学的美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自然而然地与季节有了许多联系。所谓季节美感,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物象在季节的变化,感知其不同层次、别样的美感。在季节美感中,春天的优雅艳丽,夏天的波澜壮阔,秋天的静寂萧瑟,冬天的朴素淡泊,成为了日本文学美的典型,其中,又因秋天的景物,易引发感伤、寂寥的情感,所以日本文学多以咏秋居多。这也为后世的“物哀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徒然草》时,可发现文中有多出可直接体现兼好对于季节美感的敏锐把握,粗略估计直接与季节有关的段落为:7,19,43,104,138,155,212。吉田兼好在第十九段的开头就已表明季节对自然物象的影响:万事万物都随着四季的更替,而变得各有趣味。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素以扬秋抑春为抒情主题,吉田兼好却另辟蹊径,认为最撩人心弦的景致,当属春色。春天的景致在万事万物中。清脆的鸟鸣,于墙根处萌发的小草,含苞欲放的花朵,这充满生机的景致,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笔下的“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动态景致。吉田兼好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将春色的动人心魄描绘得让人难忘,更好地烘托出了吉田兼好对于季节的偏爱。

吉田兼好对于季节美感的把控,在于他不是割裂地观察自然与季节之联系。而是在感受季节所带来的美感的同时,能够将之与人相联系,从而展现人的美。如第四十三段中,吉田兼好于暮春时节经过一户人家,门内是苍苍古树,伴之以满地的落花。屋内有一位眉清目秀的男子端坐于案前。这样的美景配上如此温润男子,可谓和谐。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物哀精神”占重要地位。何为物哀?“物”,即物象,“哀”即哀叹、感动。“物哀精神”是指人在目睹某些物象的形态时,触景生情,从而带动内心而触发的哀伤、感动、怜悯等诸多感情。日本文学的“物哀精神”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期,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真实”——“哀”——“物哀”2。在吉田兼好的作品《徒然草》中,可以发现已成理论化的、明显的“物哀精神”。

“人心之花,未待风吹已自落。”(第二十六段)人的心啊,就好像这世上的花,风还没有吹它,它就已经落下了啊。作者在这里将人心比作自落的花,慨叹人心易变。以前在身边说着种种情话的恋人,如今却与我形同陌路,这种离别之苦,比生死之苦还要令人悲伤啊。人们常常会触景生情,比如见到岔路会想到离别的恋人而悲伤哭泣,昔人已去,景还是曾经的景,但人却早已不是曾经的人了。吉田兼好在此处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相关语句,感叹人事变化不定,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对世事无常的哀叹,表明了他的物哀精神。

吉田兼好作品中的物哀思想,不仅表现在他对于物象的哀叹,还在于他在自然物象中收获的感动,这在《徒然草》第二十一段中有具体表现。在第二十一段开头,吉田兼好说道,“万事万物都因赏月而令人增加感动之情”。提及赏月,人们心中都会想到一轮满月,但吉田兼好却反其道而行,提出“世人能观赏到的月亮难道仅限于月圆”的反问,不禁令人深思。吉田兼好认为,观赏一望千里皎洁的月光不如欣赏等待了许久,天亮之际才到来的月色有趣味,能够体会到如此月色的魅力的人,应是明白吉田兼好内心旨趣的知音才对。可见,吉田兼好对月色的感动,是因为心中牵挂着知音,他对自然的感动,就是他对“人情”的感动。

2.《徒然草》中自然物象所反映的无常观及其影响

世间万物随季节而变,各有趣味。吉田兼好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让他具备了极高的季节美感。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吉田兼好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与认识也有所变化,这也使得吉田兼好的自然观思想不断更新着。在吉田兼好自然观的思想中,趣味性是他自然观中最重要的一环。周作人评价《徒然草》时以为,《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趣味性。

从古至今,人们理想中的月亮,应如“白玉盘”般的圆而皎洁。中秋佳节家家团圆,共同欣赏天上的一轮满月。但又有谁知道,望月之圆,转瞬即亏。吉田兼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惋惜,而是根据这细小的变化,联想到了变化无常的人生。残月又如何,只要心中宁静,残也就是满。

在《徒然草》中不乏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在这些片段中,吉田兼好反复强调的便是对动物要怀有一颗慈悲之心。这里以第121和第128段作具体阐述。

在第121段中,兼好列举了家畜与奇珍异兽作为例证。《尚书•旅獒》中说奇珍异兽不应该养在国家中。3为了欣赏奇珍异兽的姿态,而将其锁在笼中供人观赏,并以此为乐是十分残忍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失去自由的奇珍异兽身上,是没有慈悲之心的体现。对于没有慈悲之心的人,是不能予以重任的。

《徒然草》中关于自然物象的描写占很大篇幅,作者吉田兼好在自然物象中感受到了季节之美感,对自然物象的哀叹与感动,使吉田兼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观。而吉田兼好独特的自然观,也为他后期对于无常思想的感悟有了进一步地升华。可以说,吉田兼好独特的自然观,对吉田兼好后期无常思想的完整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注释: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2.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3.(日)吉田兼好著,王新禧译.《方丈记•徒然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

猜你喜欢
吉田物象美感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给我盯住他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恋爱之真味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