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艺术史写作

2018-07-14 11:1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00029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史家艺术史网络时代

陈 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100029)

艺术史的写作,离不开艺术家、艺术作品、欣赏者、艺术价值等要素。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是艺术方法的第一次确立,从西方艺术史写作体系的启示,方法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与时代、语境息息相关。那么网络时代的艺术史写作该何去何从呢?善于运用电脑和网络的新一代艺术史家们,该将自己置身于什么样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如今,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化是网络时代的研究前沿。所以,我们也有必要站在社会科学和艺术的角度上,研究当代网络时代语境中的艺术史写作。

我们在理解与阐述艺术时似乎一刻也未曾离开过信息,不确定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已经被各种网络交流设备和技术绑架了,在被信息“喂养”的过程中,我们一个是被动的接受者。虽然置身于信息“大爆炸”之中,而真正获得的有效的信息却极其有限。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他们的活动中。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当今的数字化环境中,新的一代事物正在兴起,并完全摆脱了许多传统偏见。如果你不想与时代脱节,就必须重新开始学习生活,并深刻领会 “数字化生存”的含义。1艺术史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新事物的把握。

值得艺术史家们思考的是,网络时代文字与图片等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的有用性问题。在网络时代的艺术史写作条件与之前有极大的不同,无所不在的图像信息不仅影响了艺术史家的写作习惯,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使得图像相比于文字的重要性提高了。在图像数据化时代,艺术史家从网络上得到的零碎不连贯的信息太多,以致于他们对于怎么选择判断、和阐释图像的问题而感到困惑。同时,和早期的图片观赏者不同,如今的观众始终都明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经过处理和加工的。当然,大部分人都允许自己放下怀疑,以便去享受现实的幻觉。身处这种欢迎并沉迷于新媒体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几乎普遍的心甘情愿的把对单一现实的范式的怀疑搁置到一边,我们对人工制造的虚拟世界的着迷,必然会对艺术史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尼尔•波兹曼说的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避免“机器事件”(小说《机器事件》)带给我们的技术报复。

新技术产生了新范式,自然范式和认知、观念的结构正在转变。翻阅一手资料和直接观看艺术作品的机会在网络时代中逐渐减少。然而,美国技术文化史专家爱德华•特纳却发现纸却依然泛滥着,他写的短文“纸的反常激增”中考察了很多事物正在向着人类预测的反向发展,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日益先进和便捷的网络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变革,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曾说,这场视觉变化可能比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分离开的那次突破还要深刻。在网络时代,计算机能把任何地方的任何对象的图像进行传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在家坐着浏览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但是,此时的艺术史家们还有什么可为?

在这个瞬息变化的网络时代,“视觉文化”艺术已经不限于经典性的对象,不限于精英艺术,从此角度看艺术史写作的可能性,将是没有边界的。也就是说,网络时代的人文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对精英文化的叛逆,话语权的革命。这样的局面使得从事经典艺术史的作者对当代艺术产生质疑。面对如此天翻地覆的艺术境遇时,我们该如何“重新写作艺术史”2?

无论如何,当代的艺术史写作必然要做出适应性改变,图像是艺术史写作的重要依据之一,艺术史家们对图像的判断、选择、阐释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艺术史的多样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史的观念、角度和方法的多样性是与历史与现实交互影响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关联性相关。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网络时代下艺术史同质化的潜在可能性。全球化给世界上所有人都带来了相同的图像和信息,因此彻底消除了差异,使人变得非人化。艺术家们在这种时代语境中,是否会迎合一般而抹杀在内容、形式和理论方面的个别。伴随着网络的发达,对艺术史而言,可谓危机与契机并存。

“人们致力于艺术活动最初只是自己直接的审美价值,而它们所以在历史上被保持下来并发展下去,却主要因为具有间接的社会价值。”3所以,关心人类的大小问题的言行、事务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时代的艺术史家们要发挥人的关怀精神,面对当代社会问题,将艺术服务于大众生活。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史写作应以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为出发点,让艺术资源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生活中的艺术是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们内心里的,这和互联网对当今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艺术史家们或许可以借用互联网,将公众所需要的艺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我相信,无论我们艺术史写作的技术条件多么先进,表达方式怎样变化,但是大众对美的需求与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网络时代的艺术史家们应该对自己有这样一个定位,做一个网络时代的艺术普及者。

注释: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3页.

2.朱青生.重新写作艺术史——在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基本思路[J].载《美术观察》,2006(12):97-100.

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2版,第240页.

猜你喜欢
史家艺术史网络时代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近代艺术史研究资料续编》评介
身边雷锋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网络时代
“全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