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年孤独》中的人生哲学思想

2018-07-14 11:11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拉丁美洲马尔克斯

高 迪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37)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创作是成功的,他曾公开表示,孤独是一种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他是表法这方面情感的专家。无疑,《百年孤独》证明了他阐述的这句话。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某种意义上,用他自己鲜明的笔触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唯有孤独永恒”。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行文中表达含蓄,描写细腻,用平稳的叙述语气描绘虚幻的意象,用魔幻的、离奇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反映、体现、暗示现实生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孤独的更深层含义,使我们把内心深处陌生的孤独以具体化,使我们更加感到孤独。

一、人人皆孤独

《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孤独情感,他们分别从个体存在的角度阐述了孤独的心理学,为我们刻画了生活中的平凡大众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亲人、对归家路途的具体追寻,体现了哥伦比亚农村的沧桑巨变,以及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自身对拉丁美洲人民生存与存在意义的深层次探讨,具有普遍思考价值。

在布恩蒂亚家族的所有成员中,很多人都是孤独的。例如小说中着墨较多的两位人物,第一代人霍• 阿• 布恩蒂亚和第六代人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他们是孤独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但是都备遭孤独的折磨。前者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科学造诣超群、认知能力卓越的孤独者,后者则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奈于家族压力而屈从的孤独者,他们都在世事的沧桑中感受着命运的变化与无奈。对于霍阿•布恩蒂亚来说,为了证明科学,他可以不顾仅有的家庭财产,亦可以不顾自己的人生安全,他曾被阳光灼伤,曾被照相机吓破了胆子,他甚至把钟上的发条连接在一个自动芭蕾舞女演员身上,为了科学探索,他把自己陷入没有时间理念、如痴如狂的孤独之中。相对而言,布恩蒂亚却要可怜的多。他出生的时代,注定他的家族要走向没落。

小说中人的孤独,不能脱离作者设定的创作背景,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环境。在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它犹如被遗忘的巨星,虽然拉丁美洲居民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却与世界失去应有的联系。并且,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入侵,加上本国的专制统治,拉丁美洲广大人民陷入了另外一种孤独之中,由此可见,人人皆孤独,亦是时代的产物。

二、爱情的迷茫

在小说中,为爱痴狂的人物也是孤独的。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人相互之间在追寻着各自爱情的同时,又缺少爱人的能力,近亲结婚、乱伦等等,不可不免地陷入孤独之中,最终的悲剧命运也是可以预见的。乌尔苏拉 •伊瓜兰活了一百岁,作为布恩地亚家族几代的见证人,她在爱情的道路上是孤独的,死后也是非常凄惨的。她与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近亲结婚,以至于剩下一个长猪尾巴的二儿子,自律的她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她采用古老的避孕手段,丈夫被人以为生理患有缺陷,以至于晚年失去理性。

而他们的女儿和养女,阿玛兰塔和雷贝卡同样是两位典型孤独的女性,因为错爱同一个人,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爱情角逐中失败的阿玛兰塔,因为嫉妒错杀二嫂雷梅黛丝,以至于阿玛兰塔最终对爱情心灰意冷,感慨“爱情是危险的,没有好结果的。”而雷贝卡呢,她的孤独源自于深爱的孤独,丈夫霍•阿卡蒂奥死后,她与世隔绝,在等待死亡的漫长过程里,孤独自在情理之中。

相同的,他们家族中的每一代,都在延续着惊人相同的孤独命运,第四代的奥雷利亚诺本被认为是家族振兴的希望,没想到一蹶不振生活糜烂,儿子同样不思进取,出入妓院,最终悲剧收场;第五代梅梅爱上技工,最终被母亲送进修道院,一直到第七代,这一切预示着这个百年家族的最终灭亡。

三、通向自由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正如朱自清所说:“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在《百年孤独》中,一切的言语,不离开“孤独”这一深刻主旨,在这个人命运的孤独之旅中形成了整个大家族的悲哀与没落,最终也再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民族史。马尔克斯将魔幻与现实相结合,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描绘出来的人性在等待中弥漫的“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人民孤独的缩影。“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1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是逃避孤独的,孤独是基于人本性之上的哲学范畴,正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阐述,孤独伴随整个个体生存的状态之中,对孤独的逃避往往使人陷入另外一个不自由的阶段。人是社会的产物,但是并不被社会所束缚。孤独是自由的必经阶段,真正的自由是对孤独的超越和扬弃。

随着自我力量的增长,个人欲望的增加,为了实现自由而不孤独的需求,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的原始纽带,进入社会,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他们用自由换取归属感,用自由换取他人的关心与照顾,通过建立与世界的继发性纽带,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联系的最高表现就是爱和生产性工作,即:“一种意义上讲,自由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是成熟的、全面发展的、有创造性的人的性格中的一部分;我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自由’人,犹如我可以说一个有爱情的、创造性的、独立的人。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自由人就是一个有爱情、有创造、独立的人。”2

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我们每个人似乎依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无根基的现实和想要探寻根基的诉求之间的矛盾,这种冲突使我们的孤独意识被激发,植根于人性中的不可消解的矛盾滋生强烈的孤独感,成为普遍存在的生存状态。孤独是一种生而为人应承受的痛苦,如何面对孤独,在追寻自由和被约束之间寻找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我们应该共同探求的生存之道。马克思在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他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自由理论的合理因素,密切关注人类现实生活的客观实际,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阐明人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最终摆脱外在束缚克服孤独,实现对孤独的超越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面对现代人追求“真正自由”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树立积极自由的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注释:

1.加西亚•马尔克斯.《番石榴飘香》,林一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6页.

2.弗洛姆.《恶的本性》,薛冬译、陈恢钦校,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拉丁美洲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点点体面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拉丁美洲正进入低速增长周期
马尔克斯曾阻止《百年孤独》被拍成电影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