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山家集》“秋歌”中的“物哀”美

2018-07-14 11:11张永亮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和歌望月英译

张永亮 (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210000)

雷 芳 (中国药科大学 外语系 210000)

中世隐逸文学的代表作家西行(1118-1190)因创作私家集《山家集》而闻名于世。关于西行和歌的审美风格,有许多研究者认为是“闲寂”“幽寂”,如安田章生、佐佐木信纲、王贺英等,但鲜有“物哀”美的论述。

“所谓‘物哀’,概言之,是对客观存在于自然以及社会中的万事万物产生的喜怒哀乐等一切纤细而柔软的情绪”1,日文写作「もののあはれ」,在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将其确立为美学观念之前,它在文学作品中多以「あはれ」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考察《山家集》“秋歌”中的“物哀”美。

一、秋季与“物哀”

秋季是最令人感知“物哀”的季节。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就说过:“人皆曰事物之情趣(物哀)以秋为胜,是言甚确。”2叶渭渠在《物哀与幽玄》一书中也认为秋季最适宜抒发日本人的“物哀”情怀:“因为秋季在四季中最短,且最富有微妙的变化,同时秋的物景最适合日本人情绪性、感伤性的抒发,最适合寄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宣泄悲哀的情绪。”3西行所咏秋歌的“物哀”,与日本文学传统这种悲秋的审美意识是相通的。在他的和歌中,秋风、秋草、秋月、秋季动物的啼鸣等都是令人感知“物哀”的重要意象。如以下几首和歌:

①さまざまのあはれをこめて梢ふく風に秋しるみ山べのさと

深山树梢凝物哀,八月风起知秋来。王贺英译

②思ふにも過ぎてあはれにきこゆるは萩の葉みだる秋の夕風

吹乱荻叶秋夕风,风声更添物哀情。王贺英译

③あはれいかに草葉の露のこぼるらむ秋風立ちぬ宮城野の原

堪嗟草叶清露凝,宫城原野动秋风。王贺英译

④夜を残す寝ざめに聞くぞあはれなる夢野の鹿もかくや鳴きけむ

梦野拂晓惊梦醒,彻夜鹿鸣物哀凝。王贺英译

⑤鶉なく折にしなれば霧こめてあはれさびしき深草の里

鹌鹑鸣叫添孤寂,雾霭重重深草里。王贺英译

⑥いづくとてあはれならずはなけれども荒れたる宿ぞ月はさびしき

秋月孤寂映陋庵,融融月色情趣深。王贺英译

第一首和歌以秋风为意象,可从被秋风吹动的深山树梢上感知夏秋交替的悲愁意趣;第二首和歌以秋季植物荻花为意象,写美丽的荻花在秋日黄昏的狂风中摇曳,俊美的姿态不禁勾起歌人惜花的悲悯情趣;第三首和歌将关注点落在草叶的露珠上,写作者来到宫城野观赏荻花时,看到草叶上凝结着露珠,不禁感物而哀,一则感叹秋天的到来,二则感慨人生如露珠一般转瞬即逝;第四首和第五首和歌以秋季动物的啼鸣为意象,第四首写夜晚的鹿鸣声,作者夜半被梦惊醒,孤身一人隐居草庵令他听到鹿鸣声倍感惆怅,第五首和歌写鹌鹑鸟在雾霭重重的深草丛中鸣叫,听之更觉此身的孤独寂寥;第六首和歌描写的是草庵之月,秋月更给人冰冷荒凉之感,身居简陋草庵的西行望月省身,孤独寂寥之中更添深深的意趣。

二、秋月与“物哀”

在秋季所有的意象中,有“花月诗人”美称的西行最为青睐月亮。据统计,在西行一生所咏的2000余首和歌中,共有376首咏月的和歌。4无论是春月的朦胧,夏月的凝练,还是秋月的澄澈,冬月的凄寒,都被西行写入和歌。并且,他所歌咏的月均为满月,因为满月代表着圆满具足,象征着佛道修行从迷惑抵达顿悟的最高境界。小西甚一指出,西行的月“象征着佛教的真理世界”5,松村雄二亦称其为“真如之月”6。西行的咏月歌代表着证入佛道的路径。“真如之月”代表着顿悟佛道的最高境界,人们在未证得佛教真理时如同对漫漫长夜的当空皓月熟视无睹,从迷惑渐进入顿悟如同发现了夜空中的明月。由此,诞生了西行著名的咏月歌:

わが心さやけきかげにすむものをある夜の月をひとつみるだに

吾心澄明夜,好似波光月;回眸刹那间,寂然一物界。笔者译

笔者认为,西行之所以如此倾心于月亮,一方面源于他与月为友的情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月亮是他证悟佛道的重要意象。月亮本身就是佛教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7许多参禅悟道的诗人都喜爱引月入诗,以体现领悟的境界。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都是以皎洁月光的朗照,来照亮他对夜静、山空、人闲之态的领悟。同样,对于西行而言,月亮“象征着佛教的真理世界”8,所以月亮绝不仅仅是一个感物伤悲的自然对象,还是一个可以谛视和观照的对象,是一个通往佛道最高境界的审美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秋月的“物哀”审美融入了对佛道的体悟。

三、“物哀”与“悟道”

在西行看来,在俗时观月产生的“物哀”感和遁世出家后所体会的“物哀”是不同的。

都にて月をあはれと思ひしは數より外のすさびなりけり

京城赏月感慨深,旅途望月更情浓。王贺英译

あかずのみ都にて見し影よりも旅こそ月はあはれなりけれ

京城月影看不厌,旅途望月添慨叹。王贺英译

基于机器学习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可以分为四大模块[2]:数据采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预测与分析模块。

这两首和歌都是说旅途望月比京城赏月更能深深地感知“物哀”。在笔者看来,在俗时观月产生孤独、寂寥、无奈、悲伤等种种情愫,主要是因为陷入世俗之事的牵绊,情随外物而动,感物伤怀,感物而哀;而出家后观秋月,则是因心中有求佛悟道之愿望,所以会反省和谛视在俗时看月的孤独、寂寥等悲愁情绪,由此所体验到的是“谛观的物哀”,即融入了悟道体验的“物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西行说遁世出家后观月所体会到的“物哀”比在俗时看月所产生的“物哀”更有深度。

另外,旅途修行也是观月的重要前提,修行就是为了证得“真如之月”,证得“真如之月”与感月而哀的过程是相伴相生的。所谓“真如”,就是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是佛教绝对不变的最高真理。9证得“真如之月”,即通过观月领悟佛教的最高真理。西行有多首和歌强调旅行中的观月体验,如:

あはれしる人見たらばと思ふかな旅寐の床もやどる月影旅途卧床月影照,望月感怀知物哀。笔者译

うき身こそいとひながらもあはれなれ月をながめて年をへぬれば

纵然厌弃俗世身,经年观月深知哀。笔者译

两首和歌都强调旅途修行中观月更能深刻地感知“物哀”。西行意识到,遁世出家后在旅途修行中的观月体验,是与在世时不同的,要证悟佛道必须踏上孤独的羁旅,在此过程中,“物哀”感越深,就距离“真如之月”越近;反之,越是反复的观月并体悟,所感受到的“物哀”更加深刻。因此,融入悟道体验后所感知的“物哀”,由于加入了谛观的要素,所以它不再是人与客观自然外物简单的感物的关系,而是上升到了人对自我内心观照的层面,安田章生称之为“观心”10,也就是人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关联,是一种谛视的审美感动。

四、结语

总之,西行对秋季风物、尤其对秋月的感悟体现为内心澄明状态下对客观外物的审美感动以及对自身修行悟道的感动,其心灵是宁静而澄澈的,不为外物所累,抛却一切烦扰与纠缠,在与自然一体感的神秘喜悦中发出内心真挚的感怀。具体表现为悲愁、悲悯、感慨、孤独、寂寥、哀伤等情趣。

注释:

1.雷芳.谷崎润一郎对日本传统物哀美的继承与拓展[J].日本问题研究,2017(3):73.

2.清少纳言,吉田兼好.日本古代随笔选[M].周作人,王以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47.

3.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

4.荻原昌好.西行と雪月花[J].国文学解釈と鑑賞,2000(3):157.

5.小西甚一.日本文芸史Ⅲ[M].東京:講談社,1985:86.

6.松村雄二.日本文芸史[M].東京:筑摩書房,1981:102.

7.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1.

8.小西甚一.日本文芸史Ⅲ[M].東京:講談社,1985:86.

9.王贺英.日本隐逸精神的不朽歌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99.

10.安田章生.西行と定家[M].東京:講談社,1975:115.

猜你喜欢
和歌望月英译
品诗赏词
山县和歌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望月怀远
守得云开望月圆
『万葉集』における月の和歌について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考察日本和歌中“月”的意象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