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状和现实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2018-07-14 11:11贺润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191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艺术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贺润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0191)

一、界定诸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下被广泛提及的概念,一方面因其本身主张对传统理性的反叛,另一方面也因其正在进行的时态,自身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我们这里要谈论的后现代主义并不只是一个时期概念或文艺流派,而是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从名称上看,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因此,为了弄清后现代主义思潮,我们首先要清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

所谓“现代”,是指从启蒙运动开始,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发明与革新的过程。“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为艺术而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宣言。现代主义强调对科学与理性的运用,反对古典的、学院的艺术传统,致力于创造新的形式与媒介,创作关注的是内心世界而不再是客观世界。现代主义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艺术从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论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自主性。艺术家也从工具或代理人的身份提升到主体性地位。

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应、批判与发展。后现代主义诞生于后工业社会背景。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启蒙运动以来,垄断世界主流思想的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弹。后现代主义艺术倡导开放、包容与自由,拒绝绝对真理,对一切都充满怀疑,但不否认任何事物,这就包括为现代主义所排斥的传统艺术,常用拼凑、杂糅的创作手法,带来了具象图形的回归。后现代主义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回到社会生活,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并在“主体死亡”的哲学命题影响下,宣告了艺术家的“死亡”。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几个特征

1.质疑宏大叙事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认为,西方文明的宏大叙事——那些号称能解释万物的真理——不再起作用了,宏大的诸如人文主义这样的理论无法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不断演变。他指出,元叙事是凌驾于其他叙事之上的权威性叙事,用一种普遍性的话语压制其他话语,即宏伟叙事压迫小叙事,在这种语境下,集权主义、专制主义必然诞生,现代性鼓吹的平等自由也就成为悖论,所以现代性是虚妄的,本身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危机。

后现代主义不再相信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因此艺术所关心的问题也就变得更加具体,艺术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的创作也离不开某个空间中的日常生活感受,因此。艺术创作总是针对具体问题,强调对不同个体的经验进行具体的理解和诠释。偏爱从个人的、情境的,甚至边缘的、弱势的角度看事物,反对权威的、确定的解释。

2.主体的死亡

后现代主义认为,作品诞生后,艺术家就宣告死亡,其哲学根源在于“主体的死亡”。

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主体的死亡,认为主体由意识形态教化而成。个体从进入世界起,就不断接受意识形态的质询与召唤,在此过程中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形成所谓的“自我意识”,并将臣服于这个意识形态,同化于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中。

福柯从知识型的变化看到了“人之死”,现代知识型假设“人”有一种先验的、统一的主体。现代权力以此为标准,把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应用到每个个体的构建中,把原本不同的个体变成标准的“人”。主体标准最终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阿尔都塞和福柯都认为主体是一种西方现代文化的虚构或发明,应该消解或死亡。作为主体的艺术家,也必然面临死亡。

3.碎片化、拼凑与仿像

后现代主义反对元叙事,倡导多元论的思想,主体的碎片化取代了作为现代主义特点的主体的异化。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有无限多的解释可能性,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质疑进步与创新的价值,注重对旧有图像和日用品的再利用,“拼凑”成为主要创作方法,雄踞了一切艺术实践。后现代主义艺术建立在“消解主体”的基础上,因此现代主义中主体所带有的个人风格也一起消失,在现代主义中极力强调的原创性,也为后现代主义所质疑。篡改、复制等拼凑方法成了最常用的手段,并在这种挪用中解构了原文本的意义,传递出新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对“真实”可靠性的动摇以及摄影等技术的发展,让“复制品”有了新的概念。“仿像”来自鲍德里亚,是一种没有原作的复制,常指将表象当作现实的一种概念。仿像与假象不同,仿像不存在与“虚假”相对的真实的概念,而是将表象和真实等同起来,它没有掩盖真实,因为它销毁了“真”与“假”的差别,它本身就成为了“真实”。

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艺术史

现代主义的艺术史是建立在包罗万象的宏大叙事上的,以理性与进步的模式,关注西方文明中心,极端强调原创性、重视男性话语,追求前卫先锋。不断寻求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现代主义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据。然而,当现代主义艺术发展到“极简主义”的时候,艺术理念已无需借助任何形式语言来表达,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已经是艺术走向终结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史则致力于多元化的艺术史实践,致力于整合地域性与多国性的视角,关注对视觉艺术更为完整的分类。后现代主义文化反主流方案、反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却充满怀念之情。

现代主义艺术为自己确立了一条“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化道路,而后现代主义则为自己确立了一条“为社会生活而艺术的”思想化道路。这一转向使艺术更加普世化。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回归,重新连接起了被现代主义所斩断的与传统的联系,以艺术塑造文化活动,也被文化活动所塑造的意识,解构了艺术与生活之间旧有的二元对立关系。现代主义艺术的终结,也意味着艺术走向了真正的自由与开放。

猜你喜欢
艺术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近代艺术史研究资料续编》评介
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新范型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