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民间舞戏剧性表演研究初探

2018-07-14 11:11钟冰洁浙江音乐学院310024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民间舞戏剧性秧歌

钟冰洁 (浙江音乐学院 310024)

站在我国发展历史角度来说,汉族民间舞的流传时间很长,从舞蹈中的服饰和动作之中也可以看出,汉族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汉代时,百戏之中便出现了龙舞、狮子舞以及剑舞等汉族民间舞蹈。到唐宋之后,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了人民在春节、灯节等活动中的主要娱乐内容。而今天所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中,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存在。

一、中国汉族民间舞戏剧性表演课程改革与思路

(一)中国汉族民间舞戏剧性表演课程的改革

中国民间舞戏剧性表演课程的开展,主要以民间舞课程为基础,在相关理念的结合过程中,利用全新的舞蹈编排将人物化的表演性组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主要的课程内容包括人物表演以及表演情境的进入能力,从而将民间舞组合中的创新性缺失问题进行弥补,最终实现民间舞蹈表演课程的全面丰富。整体来看,汉族民间舞主要来源于民间,覆盖范围较广,舞种较多,其中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风格。总的来说,“自娱自乐”是汉族民间舞的原创精神,以世代沿袭、结构松散等特点为主,成为了一种民众自发性的组织形式,其中特点为继承性、适应性、地域性等。民间舞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表演,其中还涉及到很多角色的塑造。例如,在安徽花鼓灯中的大小兰花组合上,其中,大兰花是安徽花鼓灯艺术中的特色人物形象,它与小兰花的性格刚好相反,具有极强的洒脱特性。通过这种人物形象的设计,学会便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仔细揣摩,进一步提升学生情感的表现力。

(二)民间舞戏剧性表演课程的开设思路

民间舞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元素教学与组合,主要是将动作规格要求体现出来,促使学生对民族舞的肢体动作进行了解。其次,在组合式教学的作用下,要求学生对肢体的律动情况进行掌握,从而将规范性、风格性等特点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我国民间舞的戏剧性表演课程开设思路主要以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角色塑造能力开展,促使学生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更加协调,实现课堂训练手段的全面丰富。主要内容包括表演欲望的激发、人物角色塑造能力的培养、舞台观的确立等。

二、汉族民间舞的戏剧性表演特点

(一)舞蹈内容的有效丰富

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十分突出,首先,在内容表现上显得十分广泛,如湖南的《花灯》便是其中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并在舞蹈形象塑造上给人一种不同的特点:“花灯形象三百三,精造打灯不用愁。”站在现实角度来说,由于民间舞的艺术来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其中也包括劳动生活、爱情生活的直接反应。另外,还会以大自然景物和生物等为舞蹈的创作性题材,但此类舞蹈并没有将人民生活直接体现出来,以情感和愿望的传达为主。例如,在《云灯舞》开展和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的是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表达出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荷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气息,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则代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人们利用《荷花舞》以及《腊花舞》来赞颂人们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二)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

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徒手舞蹈、乐器舞蹈等。但在歌舞和舞蹈过程中,道具的使用特点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舞蹈整个舞蹈特点之一。舞蹈之中道具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配合舞蹈感情的抒发,增强观看者的理解能力。以折扇为例,舞蹈中的舞扇动作千变万化,在情感表达、人物性格塑造等过程中具备较强作用,观看者甚至还可以通过具体内容,对折扇所代指的内容领悟出来。另外,汉族民间舞蹈还会对“鼓”进行综合性利用,鼓舞的特点便是不同鼓点的节奏性变化,并与击鼓的姿态相结合,将不同舞蹈风格展示出来。在汉族民间舞蹈道具应用上,无论是车、船、花篮,还是雨伞等,这些都来源于普通群众的生活之中,再经过艺术的美化之后,起到了很强的辅助性效果。

三、中国汉族民间舞戏剧性表演研究

(一)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中的音乐节奏变化较快,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的作用,促使汉族民间舞得到了有效延伸,并从“点”一直延伸到“线”。另外,东北秧歌具有十分丰富的弹性鼓点,可以将人们的欢快情绪激发出来,并将人们的审美特征充分展示出来。在东北秧歌组成上,包括曲直交错、点线分明的场景图,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该种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此过程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二龙吐须、四角花等,而在场景图的研究上,也应该将对比、均匀等特点展示出来。在场景图的作用下,整个东北秧歌中的舞步变化极为多样,这也赋予了该项舞蹈艺术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具体的东北秧歌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动律、步伐等学习上,还要遵从教师示范——学生试做——动作要领的强调这一教学顺序。

(二)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的伴奏音乐起源于山歌小调,其中还具备朴实、委婉等特点,感染力极强。当音乐响起之后,很多人便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晃”起来,领悟真真切切的自然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系统性、训练性等原则为主,对云南花灯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云南花灯的同时,将其中的动律掌握。在学习上,应该以模仿为主,分别在音乐节奏、手位、步伐等方面进行深入性联系。首先,教师可以对动作要领进行深入讲解,在不同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基本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其次,以第一步为基础,将要领和基本动作结合在一起,等到动作全面掌握之后,配上相关律动进行连贯性练习。再次,在所有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练习,寻找其中的基本规律。最后,借助于相关道具以及音乐,实现完整性训练。在整个云南花灯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升对律动和动作特点的掌握,塑造出更完美的舞姿。

(三)舞蹈的音乐伴奏

在舞蹈音乐伴奏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鼓、唢呐、笙管等乐器,其中很少涉及到弦乐器的使用。整体来看,汉族民间舞蹈的戏剧性主要以鼓的作用为最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指挥作用。汉族民间舞蹈主要体现在街头广场之中,由于打击乐器的声音十分嘹亮,表演起来也十分简单,应用范围较广。我国的打击乐器以节奏响亮著称,既能将雄壮的风格体现出来,还能与粗狂的舞蹈特性相配合,表达出更多的情感。例如,在陕北秧歌演绎过程中,主要的特点为步伐稳健,两手臂的动作幅度较大,特点十分明显。而在河北冀东秧歌表现过程中,主要以碎步和屈步为主,腰部灵活多变,再配合肩部和头部的动作,形成了一种特有风格。从上述论述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汉族民间舞蹈戏剧性表达过程中,主要以歌、舞、乐三者相互结合为主。

(四)具体的戏剧性表演形式

在汉族民间舞蹈戏剧表演形式上,一般会将舞者扮演成某种角色,利用手帕、丝绸等进行舞蹈。这种道具与歌舞相结合的形式便是汉族民间舞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道具的使用上,主要是对舞蹈内容进行更好展示,提升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例如,在鼓的应用上,应该对鼓身的大小及长短进行选择,之后确定力量情况。另外,还可以将舞蹈与击鼓的动作姿态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特有的表演风格。例如,在“迎年鼓”表演过程中,属于北京地区最为常见的活动类型,在阴历10月份之后,各个地区均会传来美妙的鼓声,并进行敲手柄、上下颠铁等动作,变化形式十分多样。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汉族民间舞戏剧性表演过程中,本身具有很强的多样化特点,为了提升其 变现力,人们应该对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确保其与新时代的发展特点相符。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应该与实际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提升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汉族民间舞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猜你喜欢
民间舞戏剧性秧歌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现探究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昌黎地秧歌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