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与社区治理的关系探讨

2018-07-14 11:11孟祥远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邻里居民

孟祥远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00)

一、邻里及其相关概念

邻里是地缘相邻并且构成互动关系的初级群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两者相比较而言,社区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邻里的结构、规范与活动,受所在社区的制约,它主要具有互相支持和社会化的功能。邻里关系是社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邻里间相互提供保护和帮助,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形成良好的邻里氛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远亲不如近邻”。基于地缘而形成的邻里关系,自古以来就深受国人看重。《晏子春秋》曰:君子居必择邻。意思就是说:居住必须选择好邻居。邻里在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住户计量单位。《周礼》云:五家为邻,五里为邻。“邻里”范围的界定是社会学研究范畴之一。“邻里单元”概念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认为邻里规模应该根据学校确定,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一个住区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的住房,它的实际面积则应由它的人口密度决定。《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则将邻里定义为:“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家庭是典型的私密空间,因此邻里一般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一是住宅具有私密性。二是居民间在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交往与接触。邻里间各家各户互相认识,友好相处,关系融洽,对于居住的社区有共同的归属感。

二、现阶段我国邻里关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新社区应运而生。但是邻里关系没有因为社区数量的增加而改善,反而变得日趋冷漠。2014年,重庆晨报舆情调查中心联合大渝网与重庆晨网,对2031位市民进行采访,调查显示:71%的人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59%的人承认自己叫不出邻居的名字,29%的人表示都够叫出一两个名字,仅有12%的人能够叫出很多人的名字。2016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12340电话调查系统开展了市民邻里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有43.6%的受访市民表示自己不熟悉邻居。以上调查显示,现在社区存在邻里关系冷漠,居民缺乏社区共识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居民成分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福利分房制度。房子一般由单位分配,所以左邻右舍大多是同事或者亲戚,互相熟悉,沟通方便。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左邻右舍不再是熟悉的人,职业、籍贯、经历、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陌生人之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变得比较困难。城市化发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2-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分别为2.36亿、2.45亿、2.53亿与2.4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左右。换言之,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流动人口。据估计,未来5到15年人口流动总量仍将继续增加。这样快速流动的人口,使得邻里间难以构筑长期稳定的关系。另外,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赖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的帮助,居民可以极其方便的获取各种信息,人们日常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谈,邻里关系被逐渐弱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城市竞争激烈,人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忙碌的生活使得居民没有多余的精力与邻居建立友好感情。现代城市高楼林立,住宅间可供邻里交流的公共空间减少。再加上政府大力推动交通现代化建设,使得城市间联系密切,居民更加愿意利用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这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邻里相处的时间。

三、住房与邻里关系

1.住房对邻里关系的影响

过去我国邻里交流的平台主要是传统的四合院、里弄等,民居建筑设计为居民交流提供了极其方便的平台,一些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城镇,如江苏周庄、浙江乌镇、江西景德镇等,往往还拥有别具一格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这样的传统民居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居住在传统建筑里的人们有相同的文化认知和归属感,彼此间交流频繁,容易建立亲密的邻里关系,并且这样的关系还能深刻的影响下一代。然而,现代的居住设计讲求实用性。公寓楼的公共空间大多被电梯和楼梯挤占,住宅间的停留空间很少,电梯便捷迅速,居民来去匆匆,缺乏和邻居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对楼内的公共空间产生归属感。邻里间的交流与步行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步行距离在400到500米时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知,邻里交流的范围也应当在500米内。

太长的距离会使人们产生厌烦,从而失去交流的兴趣。现代的公寓楼大多依赖电梯或者螺旋式楼梯上下。在心理学上,有种错觉叫做“垂直——水平错觉”,即两条相等长度的直线,一条垂直,一条水平,但是垂直的那条线看上去要比水平的那条线长。这是四合院里的居民交流次数比公寓楼的居民更加频繁的原因之一。另外,四合院的视野较公寓楼更为开阔,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获取户外的信息,在不经意间就得到邻里交流的机会。但是在封闭式的公寓楼里,即便屋门大开,也很有可能半天见不到人影。

另外,房地产市场旺盛的需求催生了大量的新社区,这些社区在数量上满足了城市化的需求,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以绿化为例,政府规定住宅小区绿化率不低于30%,集中绿化率不低于10%。为了迎合政府的政策,同时也为了以此为卖点吸引购房者,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绿化设计方面只注重美观,没有考虑适用性,这常常导致后续的花草养护成为一个难题,甚至有的绿化带后来荒废成了垃圾场。小区内的居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短暂交流的机会,但是这些交流都是浅层次的,要想交流深入下去就需要一个舒适的可停留空间,几乎没有人喜欢在垃圾堆旁边散步聊天。社区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会极大的影响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从而降低他们和邻居深入交流的欲望。

时代的变化,使传统的邻里关系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社区,邻里交往不能单纯只依靠居民自发,还需要小区管理人员加以引导,举办一些活动,为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来改善居民间互不关心,互不联系的现状,提升社区活力,逐步构建温馨互助的邻里关系。

2.邻里关系对住房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为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社会安全,邻里和谐。完整社区的概念起源于对宜居城市的追求,立足于社区服务和社区环境的功能互动关系,是从城市生活角度出发,在微观层面对“宜居城市”做出空间诠释,是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单元,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先生提出:“完整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社区精神与凝聚力的塑造至关重要。联合国及诸多学者倡导的社区发展,其核心在于组织和教育民众,要从社区共同意识,友邻关系,公共利益和需要出发。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邻里关系调查报告》显示,88.6%的受访市民愿意在邻居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在邻里之间遇到误解或矛盾时,59.2%的受访市民选择主动面对面沟通,18.1%的市民选择找居委会或业委会解决,仅有14.8%的市民表示能忍则忍。这表示城市居民中很多人都希望回归温馨融洽的邻里关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很多购房者在买房时十分看中邻里关系,友善的邻里关系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当出现一些物业纠纷或者一些其他的事项需要维权时,大家能够共同进退。一个人只有与自己同阶层的人在一起才会有一种安全感。购房者的需求自然会成为开发商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邻里关系的时候,开发商楼盘客户定位时,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一群体作为目标。在楼盘设计时,留足公共空间,营造中央花园等良好的步行环境。在营销过程中,以此为卖点,并着重宣传楼盘人文环境。

四、社区治理

对于老旧社区来说,我国的社区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城市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会逐步形成大量有一定规模的“老小区”,这些小区因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设施,功能上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老社区大多数是属于单位的分配房,早期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步入高龄,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居民中多为同事或亲属,邻里关系较为融洽,平时串个门、哪家有事邻里帮忙关照一点,这些情况比较常见。但是这样良好的邻里关系并没有有效的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因为人们对于社区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不清楚自己在社区中拥有何种权利,所以对于参与社区管理没有积极性。

老社区本身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要改造它需要政府承担起责任,除了出资解决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老社区中引入物业管理,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使之形成一套健全的管理机构,以解决社区无人管的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这些社区的物业管理有章可循。明确物业收费标准,以减少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纠纷。物业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公布账目,加强居民对于物业的认可度。老社区的管理还必须注重社区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引导居民形成社区意识,使老社区良好的邻里关系能有效的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旧事物不断变更,新社区某一天也会变成旧社区。现阶段,相对旧社区而言,新社区主要是指住房体制改革以后建设的商品住房小区。这些小区在硬件设施上优于老社区,但是邻里间彼此陌生,缺乏交流,居民对于社区事物漠不关心,没有形成社区共识。改善新社区的邻里关系需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活动,为居民提供交流的机会,建立居民之间的情感网络,消除城市生活的封闭性带来的隔离感。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是老年人,因为退休后的老人时间充裕。相对而言,年轻人因为工作或者观念上的问题,较少参与社区活动。社区需要开展适合年轻人的活动,引导年轻人融入社区,增强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邻里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之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温州卷
高台居民
保持你周围健康氛围的9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