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2018-07-14 03:16袁淑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现代农业互联网

袁淑娟

摘要: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且把农业列为此次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在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的双轮驱动下,农业怀抱互联网毋庸置疑。因此,文章主要通过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最终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自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表达着互联网基因。农业作为百业之根本,目前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生产效率低、交易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低、大量无规模农户依然存在等问题需要解决,这就为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拥抱”提供了机会,因此农业与互联网之间必然产生交集,同时“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可以妥善解决上述问题而且正在逐步释放其潜在的能量,蓄势爆发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极。可见我国现代农业急需与“互联网+”进行跨界深度融合来创新发展模式,朝着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智能化农业去发展,这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生产力革命。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现代农业”主要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升级现代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慧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游+商”的生态农业新模式,逐步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规模性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现代农业互联网管服模式,促进现代农业“智慧”化水平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破解“三农”困境,使农业成为高经济效益、高市场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三高”产业,实现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特征

“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性特征,而且也因互联网的融入表现出一些新特征。

第一,互联网全方位交融渗透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全方位的交融渗透现代农业,一是可实现现代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交融渗透,延伸和拓宽产业链,为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技术升级和信息支持,使生产者、加工者和流通者不仅可以获取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信息还可以获取法律支持、融资优惠等服务。二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农业生产高效化水平。三是挖掘现代农业的多功能,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增加农业附加值,形成三个产业绿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据调查研究表明:开发现代农业多功能所带来的不仅是高额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观的绿色生态效益和金色的社会效益。这个效益所产生的效应是裂变式的爆发效应。

第二,智能化、精细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正在彻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讲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主流。在产前,一个地区的土地分布、土壤湿度、农田水利等农业资源情况可通过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的农业卫星来监测;在产中,通过监测到的数据对生产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确保农作物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在产后,利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和服务的追溯。因此,不难发现以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快速转向以信息和科技软件为中心的智能生产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和自动化。

三是,农业流通电商化。农业流通主要涉及农资产品流通与农产品流通。在农资产品流通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电商平台进行在线营销,最大限度的利用优势线上线下一体化来高效整合信息资源,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供应商与农户关系改善。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产销对接,流通渠道畅通,流通成本降低。应需而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降低农户的销售风险。由上可知,农业流通电商化为订单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的作用,使优质农产品流通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的降低了价格,实现了农户、消费者、流通者的“多方”共赢。

二、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 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农村网民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模化、价值化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各细分领域有序健康发展的多向政策已明确发布,使得互联网发展环境得到了完善和规范;其次,网民人均互联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例如:网购、O2O、B2B2C等领域人均消费增长显著;最后,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影响力提升显著,尤其对涉农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同时,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其中农村网民2.01亿,占总网民数的27.4%,2016年农村网民新增526万人,增幅2.7%。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在稳步增长且增长空间潜力很大,这也意味着农村网民依托互联网进行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电子商务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商平台模式逐渐成熟。目前“互联网+现代农业”所衍生的电商平台模式主要有B2B、B2B2C和O2O。B2B是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有B2B农资电商平台,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的在线交易,合计市场空间约为208000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是“農集网”;B2B农产品电商平台,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亩田”。在“一亩田”电商平台上,单日有近110万的农产品完成交易,有1.28万种各类农产品信息发布,单日峰值交易额到达2.8亿元。一亩田正逐步成为我国农产品B2B模式下交易平台的典范。O2O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有全国农药制剂上市公司推出的“田田圈”,自2015年6月成立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了农业联盟,代表了至少50亿的农资产品的交易额。

3. 迅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创新升级农业服务体系。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了一二三产2之间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的路径,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开发了农业产品产业多功能,农业市场风险得到降低、效率得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增加还倒逼着农业企业更加注重产业化的发展迫使农业产业化程度迅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又为农业服务体系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2016年,全国阿里巴巴淘宝村共有1311个,淘宝镇135个,覆盖18个省,网店经验50万家。京东联手新希望通过共建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农牧业全产业链生态系统闭环运营和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等领域来创新升级农业服务体系。苏宁则推出苏宁众筹农业,未来五年将在全国开设1万家苏宁易购服务站,重点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

4. “互联网+现代农业”渗透农业全产业链。“互联网+现代农业”尽管还处于起步期,但是纵观农业整个产业链都有互联网因素的渗透。首先,农资农器农具的企业已经抢占市场;其次,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陕西杨凌、山东寿光蔬菜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示范单位已经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互联网云服务等攻克了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再次,从成本、食品安全、时间、个性化需求、客户满意度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度和客户依存度。第四,快速、安全、直接是农业仓储物流的核心,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苏宁的最后一公里、中国邮政所建立的村邮站已经展露出其各自的优势;第五,“互联网+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带来了金融暖流,弥补了农业金融短板,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且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自从“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之后,由于缺乏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响应“行动计划”,导致全国各地“互联网+现代农业”片面性、局部性发展态势严重,这样大大降低了互联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时效性和功能性。二是相关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我国已经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上升至战略高度并统一下发文件,整体推进,但是从全局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水平高地不一,发展速度快慢并进。从发展定位来看,当地政府依据地理位置、区域优势等因素来确立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有的农业发展占主导地位,有的优先发展工业,农业发展不发展不重要等等现象。这些都导致相关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健康发展。三是农产品缺乏标准化。一方面是农产品生产无法标准,没有完善的生产标准体系,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及加工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等具有标准意义、发挥行业标准作用的标准规定不多;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行业认证细则缺乏标准化。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体系不够健全。对农产品交易时等级、质量没有统一标准。

2. 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薄弱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数据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有很多自然村没有通宽带,购买计算机的农民家庭不超过30%,农业数据分割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村网络覆盖率低阻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农户知识水平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先进物联网技术的接受度、使用度、普及度以及享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丰厚回报。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数据资源利用率低,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二是农业电商平台少,运营模式单一且实用性不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网站总数为482万个,而农业类网站仅仅只有5万多个,相对于8亿农民而言,涉农电商平台明显偏少,除少数农业龙头企业运营B2B、B2C模式之外,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现阶段最主要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在已建成的农业电商平台中,农业大数据汇总不及时,平台之间数据资源不共享,导致信息分散零乱、价值率低、实用性差。三是农村电商网络安全环境存在隐患且网上支付困难。网络上日渐精明、种类繁多的行骗手法使农户很难识破甚至无法“接招”。再加上农村电子商務交易缺少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助力以及缺少相应行业的管理标准,使得交易得不到合理有效的监管和保障,从而很容易引起电子商务的交易不安全性。由于交易操作难易程度以及农户自身知识水平使得农业网上支付短期内成为一个难以跨越的关口。

3. 农村农业物流建设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冷链技术装备水平低。一方面:农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高额的物流成本和低额的寄件收入使的相当有实力的物流公司不愿投身农村物流更别说实力一般的物流公司。因此,农村物流网点少、覆盖率普遍低、仓储设施简陋且技术装备不完善这是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又导致物流基础设施、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等现代化设备在农村还没有普遍使用。这些问题都表明农村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严重降低了农村农业物流的配送效率。二是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统一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物流大数据未形成,信息无法及时进行交流传递,导致物流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聚集、分析和共享。三是农户尚未形成农业物流观念。农户把物流简单的认为成运输,使得农户在实际操作中不关心农产品在物流中的仓储、包装、装卸等问题。例如:冷链运输,农户很少重视运用冷库保鲜技术来储存鲜食葡萄、山药、大白菜、海鲜水产等农产品,致使大量的优质生鲜农产品还未进入市场就在物流中腐烂坏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果蔬年损失800亿元,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4. 农业互联网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制约“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缺乏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缺少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目前我国仅电商企业,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口就高达百万,而在未来三年整个电商行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446.7万人。二是“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缺乏专业信息分析人员,大量信息资源不能合理应用开发。“跨界”是大多数互联网新业态都具有的同质性特征,这一特征对跨入此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综合素质是否良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必须加强基层网络信息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现代农业是“智慧型”农业,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具备高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高素质的“三高”型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要具有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精神,在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中为农业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提高全方位准确及时的信息。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1. 依据国情、农情国家应做好“互联网+现代农业”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一方面结合目前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并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定期进行评估目标实现情况,确保战略和规划的精准性、可行性和落实程度。另一方面做好实地调查研究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切实将“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保驾护航的职责。一是在财政上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互联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以及先进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力度必须加大。二是做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后续工作,确保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完成。政府要在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等事项中发挥其主导和监督的职责。三是鼓励PPP、众筹等社会资金倾向互联网农业。政府要主动作为,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应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智慧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精准化和经营网络化上,必须大量运用物网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各地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融合,实现全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自动控制和智能决策,确保农业从生产到农产品销售的质量标准化和安全化。

(二)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 打通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外,更需要国内各大通信运营商对己覆盖的农村地区网络进行升级,增加对网络未覆盖区的网络覆盖,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网络全覆盖。同时,国家应对农村地区的网络资费给予补贴,努力建成一批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体的数字新型农村并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向其他省市推广。

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农业大数据云平台。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客服一切困难培育一批当地电子商务企业,鼓励自建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大力拓展B2B、B2B2C、B2C、C2C、O2O等电商新业态。二是加快涉农网络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示范带头作用强的农业电商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面向全国推广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地区农业生产标准化、服务在线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形成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三是加强农业大数据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统一农业大数据的标准、内容及规范,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现代化农村物流产业链建设,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

1. 建设现代化农村物流产业链。一是在城市周边或者交通干道处建设大型物流基地、物流园区或者保鲜冷藏基地,将企业、家庭农场或者合作社农户的各类体积大、保鲜期短、易腐败等类型的农产品统一存放在这里,以备保鲜和第一时间将货物发送出去;二是建成的物流园区可吸引大批企业聚集形成产业群,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资源。三是物流园区的建成可增加当地就业,建成的大型综合类物流园区可成为该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圈。

2. 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是依靠物流基地进行配送发货对个体农业经营者来说显然不太现实。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作为生产者、流通者对接消费者的纽带。农产品供应方、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制定双三方之间的权责,合同通过法律起到约束作用,保护三方的权益。二是“第三方物流”在運作上更加专业。三是“第三方物流”运用大数据对整个互联网农业物流和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分析报告。政府和企业可通过报告规避风险。所以现阶段发展“第三方物流”对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整个“互联网+现代农业”都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四)加快培育互联网专业型人才,组建新型职业农民

1. 重视互联网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一是对培训人员监督管理,提升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开展国外农业专家交流会并将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支持专家通过此平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指导服务。二是鼓励农企或者农业组织与高校合作定向进行需求人才的培养。如: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农业经营模式开发人才、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人才、农业产业化管理人才等。同时,建议将农业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体系,实现农业发展品质的提升。三是制定引人、留人、育人计划和实施方案。只有引得进人才,留的住人才,让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成长才能使“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更好。

2. 组建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抓好农民教育培训。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内容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在方法上:因人施教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特点和需求给予不同的课程安排。二是因地制宜当地培训部门应对接市场,着力研究编写出一套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理论与实践教材,加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青年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人员等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去带动传统农户、家庭农场主以及合作社社员组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参考文献:

[1]李宁.潘晓.徐英淇.互联网+农业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裴小军.互联网+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李宁. 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9).

[4]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党校)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现代农业互联网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