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兴学梦

2018-07-14 14:15王俏梅
北方文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义学文庙齐齐哈尔

王俏梅

这是一个做了二百多年的梦。二百多年前的一砖一瓦,是怎样丢失在时光的深处?对此,我们是否还有记忆?要知道,每块砖每片瓦都是饱含着悲喜的;要知道,因为记忆,我们可以找到先人的身影,和那些身影朝着的方向。

那个方向就是今天,是先人们梦想的今天。所以我们要说的不仅仅是几幢老建筑,而是与这些老建筑相伴的生活,一些已经成为故事的生活。因为我们的今天,是那些故事的继续。

望着文庙和魁星阁的老照片,我们不能不被带入那久远的年代。从前的齐齐哈尔也叫卜奎,是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地,后来设省,便成为了省城。在清代,一个边疆的省城,与城市这样的概念没有太多的关联,它更像是一个比较大的军事要塞。

文庙和魁星楼一定是为了梦想而建造的。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在东北这个叫卜奎的地方,在一片青砖灰瓦间,文庙耸立起来了;在八十多年前,在文庙的近旁,魁星楼也耸立起来了。它们,毫无疑问地象征着一种期望的高度。

我们的笔触从文庙和魁星楼出发,便决定了一个话题的走向。从前,卜奎多的是荒原野渡,少的是朗朗书声,远远走来的历史在这片荒原上遇到了两个字——教育。教育望着这绝地边城感到了沉重,这绝地边城望着教育却充满了深情。

所谓文庙就是孔庙,古人建造文庙是为了祭祀孔子,倡导教化,劝人向学。八百多年前,民间开始祀奉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古人认为它主宰文运。所以那时建造的魁星楼,大多邻近文庙或书院,以便于书生们前往,以便于祭祀活动。

与关内、江南城乡相比,齐齐哈尔拥有文庙的历史太短暂了。到了清代中叶,开发不久的齐齐哈尔城还没有文庙,没有书院,更没有魁星楼,当时一个叫西清的文人,写了一本《黑龙江外纪》,其中就提到了这件事情,书中说:“社稷、孔子,遍天下皆得祀,黑龙江一省独无,此为缺典。”西清是嘉庆十一年(1806年)从北京来齐齐哈尔的,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银库主事,兼任义学教督。

说到这缺憾产生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历来有“崇武轻文”之风,满人入关后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使得东北一直处在原始蒙昧状态。但是社会总是要进步的,即使某一民族不情愿改变固有的社会形态,外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影响,也会促使他改变。

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1691年清政府建齐齐哈尔城,建城后,人口逐渐增加,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需求也随之增加了。

清嘉庆元年,即1796年,第35任黑龙江将军永琨深深感到,文化的缺乏给黑龙江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弊端,他决计兴办教育,启蒙边疆军民。于是,他遴选了二十位八旗子弟,请流人龚光躜教授他们汉文,当时人们称之为汉官学,因为是免费教育,与关内、南方的义学就很相似了,或者可以认为这就是齐齐哈尔义学的雏形。

齐齐哈尔水师营官员果德兴被永琨任命为学长,管理官学的日常事务,监督学生们的学习。永琨也经常莅临官学,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他喜欢听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每当这时,他的心里仿佛就有了世道清平、治下昌盛的满足感。遗憾的是,永琨离任后,学长被裁撤,学生们也相继辍学,没有多久官学就停办了。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到了咸丰元年,即1850年,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终于建了座文廟,它位于旧砖城东南角,虽然不及北京的国子监、南京的夫子庙宏大气派,但有古树掩映,氛围也颇为清幽。

卜奎城跟随着时间的脚步,走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这时,人口越来越多,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显。齐齐哈尔水师营总管马海昌给第63任黑龙江将军定安与齐齐哈尔副都统禄彭写了一份报告,又提起了开设义学的事情。从果德兴到马海昌,时间的脚步跨过了近百年,水师营的官员始终没有忘记兴学,这也算是边城卜奎的一件幸事了。顺便说明一下,当时的卜奎军政一体,所以办学这类事情军事将领也是要管的。马海昌在报告中说:“黑龙江省一向没有义学、书院,自建城二百多年来,文风不振。我们地处边疆,没有名师,衙门又没有多少钱,以致我们黑龙江省没有几个秀才、举人,每年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寥寥无几。因此,我恳请衙门筹款增设义学,创建书院。”

马海昌的报告有理有据,打动了定安和禄彭。定安召来了马海昌,对他说:“我也知道兴办教育的重要,只是一向经费短缺,办学之事就没有纳入日程。现在也感到增设义学势在必行。可是目前本省生员还很少,创办书院之事暂缓,我们先建立四处义学吧。”

就这样,四处义学办起来了,分别名为“文艺”、“经义”、“说约”、“启蒙”。 八旗、水师营、官屯、卜奎驿站子弟都来上学了,义学开支由衙门负责,平均每个学生每年三吊钱,作为教师的“炕火、茶水”津贴,也就是取暖费、生活费。为了即速开学,衙门先是租房授课,后来又陆续建起了新校舍。学生们在此读经史、习诗文,卜奎城里又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左右,衙门启用印记,开始办公,学校就开学了,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左右,衙门封存印记,停止办公,学校也就放假了。在义学做先生的,大多是流人,其中有曾任山西荣县知县的王性存,他因赈银案于光绪四年遣戍齐齐哈尔,后在经义书屋授课,因为学问好,而名扬卜奎。

义学兴起了,文庙也建了,可是卜奎的文运并没有因此而昌盛。以至于清王朝覆灭了,民国建立了,卜奎的教育仍然远远落后于内地。对此,一任又一任黑龙江地方官员都耿耿于怀。

十九世纪初,一些私塾、小型学堂在卜奎陆续出现。

清末民初,齐齐哈尔的教育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1907年,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在齐齐哈尔创办了四所初等职业学堂,经费统一由政府支付,校址分别在旧城的四个方向,即北路工业学堂、南路农业学堂、西路商业学堂和东路小学堂,合称“四路小学堂”,四所学堂在课程安排上各有侧重。创立之初,每个学堂学生不过二三十人,学习科目有国文、珠算、实业、唱歌、体育等,有时学堂组织学生进城参加活动,排着队伍,打着龙旗,边走边唱,为边城卜奎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同年,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立。1908年,省立第一中学成立。1920年,第一初级小学成立。

有一个话题不可不说。清末民初,卜奎城里出现了一个教育之家,为边城兴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程德全请来著名教育家林传甲到黑龙江兴办教育,历任提调、科长等职。而林传甲的母亲刘盛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在湖南、辽宁兴办女学,她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林家来到齐齐哈尔后,三个儿子三个儿媳都投身教育,1906年,长子林传甲之妻祝宗梁创办第一幼女学校,后又创办女子小学教员讲习所等多所女校。二子、三子、二儿媳、三儿媳均在省立师范学校、西路商业学堂等校任教。1914年,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创办省立女子教养院(学校),特聘德高望重的刘盛出任院长。林氏一门,倾囊办学,著书立说,留芳后世。

还有一个话题不可不说。在关里,在江南,学堂、私塾就是学堂、私塾,寺庙、祠堂就是寺庙、祠堂,并不搭界,在卜奎却有很多寺庙、祠堂兼办学堂、私塾,这是边城特有的一种现象,透露出教育资源的不足。清中后期,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人口逐步增加,需要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能够让孩子们读书的场所却很少,于是,寺庙、祠堂办学的情况就出现了。

我们首先要说一说文昌阁,它又称关帝庙,又称马神庙,位于齐齐哈尔旧砖城西南卜奎驿站旁,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庙内供奉文帝、关帝和马神,是祈求进士登科、文运昌盛的地方。有一位佐领,叫达兴阿,倡导成立了一个“惜字会”,每年重阳节,“惜字会”便在文昌阁前焚烧有字之纸,在从前的人们的心里,写过字的纸张是应该受到尊重的,而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以一种特定的仪式来焚化这些纸张,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表达对先贤造字的敬意。焚过纸后,先生们就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去登高,这是汉代留下来的习俗,是属于全民族的习俗,求的是步步高升。文昌阁到民国时附设了龙江县女子初级、高级学校。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龙江县所辖的是齐齐哈尔周边的一些乡村,不是现在的龙江县。

青云庵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它位于现在的五福小区内,庵舍有一百零一间,产权归属张秉彝女士。张女士在此兴办学校,以补助政府设立学校之不足,并负责办学全部开支。张女士的夫婿叫张明九,是黑龙江陆军混成旅旅长,这位官太太不好吃喝玩乐,唯独热心教育与慈善,对贫困学子免收学费,对苦难群众施衣舍钱,每年用于办学和捐助的钱款都超过万元。民国二十年编印的《东北人物志》称赞她:“成绩卓著,大有一日千里之势……热心兴学,关心慈善,殊所罕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如今的第四中学附近,黑龙江省中心慈善会会长果寿祺出资兴建了孟母庙,庙内供奉释迦牟尼、孟母等神佛和古代贤妻良母牌位,附设义务女子初等小学。

附设学校或者改为学校的老寺庙、祠堂还有吕祖庙、尼姑庵、王家祠堂。

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任黑龙江督军兼省长的吴俊升决定对文庙进行修缮,同时于文庙的东南角增建了魁星楼。这是一座三层塔形建筑,高十丈,最下层是青砖的,二层、三层有木结构围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三楼供有魁星塑像,供人们祭拜。在当时,这就算一个高层建筑了,登楼远眺,全城尽收眼底。

吴俊升是个粗人,关于这个人因为没有文化闹下的种种笑话,在东北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个笑话说,吴俊升视察学校,看见学生们在打篮球,就说道:“这么多人抢一个球,好像我们省公署连几个球都买不起,多买一些,一人分一个。”姑且不论这类传说的真实性,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想到了修葺文庙、建造魁星楼,倒是令人颇费猜疑,他是真想倡导教化,还是只为做个样子?今天的我们,真的不好妄下结论了。我们只能说,有人修了文庙总比不修的好,对于倡导文化总是有些作用的。

文庙、魁星楼,孑然耸立在卜奎古城一角,经历着风霜雨雪,年久失修,倾颓凋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初,只好将它拆掉了。

我们从文庙、魁星阁说到齐齐哈尔教育的起源,从一些楼阁、寺庙、祠堂,追寻我们城市的根,追寻我们这块土地文化的根。虽然这些老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了,但是,透过历史的云烟,我们还是依稀能够看到那时的人们的身影,感受到先人心中的梦想。

今天的齐齐哈尔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有百余所中小学,那些花园般的校区、高耸的教学楼、完善的教学设施,无不让我们感到骄傲。

一座城市的历史,不该在后人心中成为一片空白,所以我们追忆,猜想一块古砖、一片旧瓦代表的梦想,再仰头看一看今天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大路,我们心中就会充满幸福和温暖。

责任编辑 韦健玮

猜你喜欢
义学文庙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齐齐哈尔地区一例鹅圆环病毒的PCR诊断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文庙开笔大典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