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光合作用”模型建构初探

2018-07-14 17:53郑东周全华潘聪聪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光合作用身份辅导员

郑东 周全华 潘聪聪

摘 要:科学准确地定位辅导员的身份,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辅导员的自身成长,以及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基于教育的本质和辅导员岗位的使命,本文提出构建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光合作用”模型,以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可鉴之资。

关键词:辅导员;身份;光合作用;模型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目前各高校基本已建立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对辅导员职业定位作了文件上的书面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自我身份认同度并不高,外界评价也不一。研究高校的辅导员身份定位,有利于从教育的本源上找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规律性,为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内生的学理视角。

一、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也在不断演变。身份是人的社会规定性的体现,多重、变动的角色构成了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变化的基础。从职业角色来讲,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辅导员角色并非单一角色,而是复合多元的角色。当前,辅导员的身份定位问题表现如下。

1.角色认知:由“一岗”到“多职”

辅导员角色设置的初衷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随着社会教育意识和教育环境的演变,国家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视人才培养,把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职责范围上,由政治引导向教育、管理、服务方向转变。发展至今,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基层引导员,辅导员承担了教育、管理乃至服务的职责。

2.角色期望:由“一专”到“多能”

社会需求决定了不同角色扮演的必然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已呈现许多新的变化,如学生年龄层次复杂化、思维意识独立化、价值观念现实化、个体需求多样化、行为方式个性化等特点日益凸显。另外,高校各层面对辅导员也提出了不同的角色期望。学校各级党委要求辅导员要配合做好党的建设和宣传工作;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求辅导员通过严谨有序的学生组织工作,协助建立良好的学风,协调组织好行政与服务工作;教师希望辅导员能协助人才培养工作,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3.角色实现:由“权威”到“民主”

教育部令(第24号)强调,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这表明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角色要由政治引导的“权威”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民主”。

二、模型初探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植根于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辅导员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协同高校全员实现育人目标,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关注自我成长。结合辅导员身份定位的自我建构和他者建构两方面,参照光合作用的反应模式,本文进行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模型建构初探。

该模型对于辅导员身份的定位理念,不同于以往的“蜡烛”或“春蚕”的教师定位,不倡导辅导员以自我牺牲去服务学生,而是基于“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教育本质,认为思政教育是师生互动、相伴成长的过程,即每一次思想教育的沟通都是一次生命的光合作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在围绕、服务、关照学生(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协同专业教师、职能部门等高校群体(水),产生对岗位的自我认知和认同(叶绿体),在高校育人目标(光照)的指引下产生能量,不仅有外部效益产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自我成长(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实现自我增能)。该模型能够清楚体现辅导员身份建构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模式,不仅具备较强的解释功能,而且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指明了方向。

三、对策建议

1.社会层面:吸收职业化建设的“阳光”

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2014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了不同级別辅导员的职业资格,构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以此为契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同时加强督导。虽然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但在具体实践中辅导员仍处于教师队伍的边缘。与专业教师相比,对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同时在职务晋升上也阻碍了辅导员的发展,打击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因此,需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机制,畅通自由选择晋升的发展通道,保证辅导员“双师”角色的落实和认可。

2.高校层面:协同专业化发展的“水”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受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和所在学院的直接领导,既要对学工部负责,也要对二级院系负责。根据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点,结合辅导员个人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对辅导员工作岗位实行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划分,明确不同岗位辅导员的任务和职责,避免因角色期望过多导致的角色冲突。此外,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有效评估并体现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和价值。校院领导要完善人本奖励制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做好保障,促进辅导员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从而提升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

3.个人层面:发掘专家化成长的“叶绿体”

目前辅导员面临着多方面、多样化的角色期望,因此需要自身将来自各个层面的角色期望转化为专家化发展的动力。辅导员需要了解来自不同层面的角色期望,同时建立合理、准确的自我认知,这对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另外,辅导员自身要开阔视野,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本领,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光合作用中重要的“叶绿体”。辅导员在教学相长中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素养,从而履行好辅导员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荆潇.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冲突及其重构[J].文教资料,2017(19).

[2]戴锐,肖楚杰.职业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再定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105-112.

[3]王成军.“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1):54-57.

[4]李磊,刘利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再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106-109.

[5]王婷,史慧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基本伦理定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81-85.

作者简介:郑东,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讲师;周全华,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讲师;潘聪聪,女,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身份辅导员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跟踪导练(三)(5)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