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抗战剧”热播折射出的电视剧热点与难点

2018-07-16 09:41许建华欧阳宏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抗战题材历史

许建华,欧阳宏生

“抗战剧”是我国电视剧中早已有之的重要的类型剧之一,自21世纪以来,在大力弘扬主旋律和一路高歌猛进的走市场化之路的背景下,其逐渐成为电视荧屏上持续火热十多年的电视剧剧种。在其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一些题材和主题等内容选择、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市场化带来的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心理,导致抗战“神剧”“雷剧”应运而生。探索和思考“抗战剧”未来的发展之路,甚至整个电视剧未来的发展创新之路,成为电视业界和学界的重要课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抗战剧”的发展演进,它的成就与得失,也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特点的代表。以“抗战剧”作为研究视角,考察目前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可以起到以一斑窥全豹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建议以有关热点电视剧为切入点,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将国产电视剧放置在不同的时空之中,更为立体地认识它,探讨热点电视剧受到欢迎的原因、其创作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力求探究热点电视剧的新表现、新进步,以对之后的电视剧创作与发展带来可借鉴的因素。”*张智华,李叶子:《2014 年中国电视剧热点现象述评》,《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1期。

一、 21世纪以来“抗战剧”两波一折、得失相伴的发展之路

从20世纪末电视剧的制播分离机制逐渐促电视剧走向市场以来,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中。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需要,各种类型剧在电视荧屏上的呈现精彩纷呈,“抗战剧”在与其他剧种激烈的竞争角逐中,走出了两波一折、得失相伴的发展之路。

(一)2005年至2009年迎来了“抗战剧”的第一波热浪

在21世纪的头两三年间,“抗战剧”的表现不温不火,作品数量不多,优秀的作品更是乏善可陈,《涛声依旧》《新四军》等几部反响较好的作品,在题材发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处理上、情节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探索。

在2004年、2005年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上,电视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就明确指示,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要组织制播一批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入侵者,抵御外侮的重量级的精品力作。2004年,《国宝》《记忆的证明》《历史的天空》等“抗战剧”,利用现代摄影技术,在叙事艺术、画面营造上更新鲜多样,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社会反响很好,为“抗战剧”制播热潮的到来做了很好的预热准备。

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国家广电总局共立项20多部“抗战剧”,几乎是从1984年播出的第一部“抗战剧”到2004年播出的“抗战剧”的总和。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质量上乘的作品,如《亮剑》《八路军》《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及“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迎来了“抗战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波热浪。尤其是《亮剑》,是一部精心锻造的“抗战剧”经典之作,在央视播出后很快占据收视率榜首,地方电视台几经重播,观众的收视热情仍不减;2013 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作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一百部优秀影视片之一,更是直接奠定了它在“抗战剧”发展史上的地位,成为至今“抗战剧”中未被超越的标志性作品。从2005年以后,“抗战剧”每一年都有新作出现,好作品不少,在求变求新的电视剧市场上,“抗战剧”热持续升温。

(二)2010年至2013年,“雷剧”“神剧”泛滥荧屏的时期

2010年之后,“抗战剧”的制播一时出现了如火如荼之势,2011年“抗战剧”的生产量到达50部,2012年产量是48部,2013年是41部。在播出量上,2012年到2014年间,全国30多家卫视频道,常常在同一时间段,有一半以上的卫视频道在播出“抗战剧”,以至于有网民感叹道:“打开电视,10台有9台在打鬼子”。

这一段时间扎堆出现的“抗战剧”中,无疑有不少质量优秀的作品,如2010年的《桥隆飙》、2011年的《中国远征军》《中国地》、2012年的《血战长空》《枪神传奇》、2013年的《火线三兄弟》《我的故乡晋察冀》《狼烟》等,都表现不俗。

然而,在这一时期红红火火的“抗战剧”制播热潮中,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一些编剧和导演拿出各种奇招,导致“雷剧”“神剧”泛滥荧屏。尤其遭人诟病的是2010年的《铁梨花》《雪豹》,2011年的《抗日奇侠》《永不磨灭的番号》《借枪》《中国骑兵》,2012年的《神枪》《向着炮火前进》《黑狐》《孤岛飞鹰》《铁血使命》《正者无敌》《战旗》,2013年的《一个鬼子都不留》《箭在弦上》《利箭行动》等等。这些“雷剧”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将严肃的主题、重大的历史题材消解在离奇的情节、色情的画面中,抗战神桥段频出,其结果是招致了观众和网民的无情的调侃和严厉的批评。这些剧的扎堆出现,看似“抗战剧”的无尽繁荣,实则走上了“抗战剧”发展史上的一段邪路。

(三)2014年至2015年“抗战剧”的第二波热浪

2014年临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重大活动展开,“抗战剧”的再度火爆成为必然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光横店就出产了3000多集抗日电视剧。而到2015年“抗战剧”的生产量接近 100 部,掀起了“抗战剧”更高一浪的制播热潮。

前两年“抗战剧”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避免“雷剧”“神剧”再现荧屏,2014年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要求各地卫视频道对已经准备播出的“抗战剧”重审,修改或停播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鼓励支持以严肃态度创作的“抗战剧”。虽然2014年、2015年“抗战剧”生产量仍年年创新高,但实际在荧屏播出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富有责任意识的良心之作。如:2014年的《大河儿女》《红高粱》《长沙保卫战》《战长沙》《我的特一营》等;2015年的《大秧歌》《历史永远铭记》《太行山上》《黄河在咆哮》《飞虎队》《东北抗日联军》《最后一战》《巨浪》《南侨机工英雄传》《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等。这些作品大都以审慎严肃的作风、客观理性的表述,去再现和表现历史。这是“抗战剧”历经波折之后,回归理性真实之路、再创辉煌的开始。延续2015年“抗战剧”热播的热潮,2016年、2017年又有一大波“抗战剧”霸屏电视,如:2016年的《铁血战狼》《麻雀》《锻刀》《天涯浴血》《千里雷声万里闪》,2017年的《铁血将军》《大地惊雷》《黄河英雄》《决战江桥》等等。

“抗战剧”热度不减,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电视剧市场化30多年来,我国电视荧屏历经古装剧、武侠剧、青春偶像剧、言情剧、清宫剧等类型剧的轮番热炒,这些热点电视题材很多两三年就消歇了,而“抗战剧”自第一波高潮至今已持续了十多年,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抗战剧”持续热播的原因

我国电视剧步入市场化发展轨道以来,其发展始终处于以政府的引领为主和市场的干预为辅的双向调控中。就“抗战剧”的热播现象而言,不少学者将其归因为政策的大力扶持。如有文章所言,“高收视率和利润与政治题材不容易犯错误,使得近年来抗日题材备受创作者和传播者的青睐。”*梁超:《“抗日神剧”的生存土壤与发展走向》,《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5期。纵观“抗战剧”十多年的热播之路,的确政策的扶持、市场的跟风有关,但反观其他类型剧,如少儿题材、农村题材电视剧等同样属于主旋律电视剧,在历次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相关领导一再强调要重视这些电视题材的创作,但仍然难成热点。

再看“抗战剧”十多年的热播之路上,“雷剧”“神剧”频出,电视文化生态受到污染和扭曲,招致广大电视观众和舆论界同声谴责和批评时,政府相关部门同样是及时出手,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果断阻击。如在2011年,抗日“雷剧”“神剧”刚一抬头之时,国家广电总局就下发《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批评个别备案剧目“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张玉洪:《广电总局发通知批评个别“抗战剧”“娱乐化”》,《北京青年报》2011年6月8日。2014年国家广电总局则直接采取行政干预手段,要求各地电视台对已经准备播出的“抗战剧”重审,修改或停播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然而,严厉的行政干预手段依然难以阻挡抗战“雷剧”“神剧”的制播。

从2005年以来,每年“抗战剧”的生产量多达几十部,2015年更是达到近100部。而扎堆生产出来的“抗战剧”并不是每一部都能如愿以偿地卖得好价钱,都能在电视台播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往往“见光死”,血本无归。而最终能出现在荧屏,并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大多数是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经典的作品观众更是百看不厌,如“抗战剧”最为经典之作《亮剑》,据统计到2013 年,该剧重播了3000多次。十多年来正是一部部优秀的“抗战剧”在题材领域、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断开拓创新,不断给观众带来持续的新鲜度,才保持了“抗战剧”持久的热度。

(一)优秀的“抗战剧”创作者们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开掘题材内容。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本,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要俘获观众的心,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题材的新颖。十多年来,优秀的“抗战剧”努力从不同题材领域展现中华民族壮怀激烈、艰苦卓绝的抗战史。首先,不少优秀的“抗战剧”取材于抗日战争中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新四军》,展现了抗战史上惨烈的皖南事变悲剧发生的复杂的内外因素;《八路军》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抗战的全过程;《中国远征军》使观众通过电视近距离感受到那群快被忘却的战死在异国的爱国军人;《长沙保卫战》《战长沙》《我的特一营》《勇士之城》《烽火英雄传》等分别展现了抗日战争中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常德保卫战、百团大战等重要的战争史事。其次,地域性题材的广泛开掘,则让广大观众看到了在血与火交织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誓死保家卫国的英勇豪情。如《铁血莲花》《林海雪原》《太行山上》《吕梁英雄传》《血色湘西》《正者无敌》《我的故乡晋察冀》《渔岛怒潮》等都是典型的地域性题材作品。再次,国际化题材的不断挖掘,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历史永远铭记》《二十四道拐》《最后一战》等“抗战剧”,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相连,突出表现了面对暴行,世界各国人民不分国籍、互相支援、协同抗敌的国际主义精神。最后,更多的是个性化题材的大量涌现。如:《国宝》取材于抗战期间文物南迁的故事;《记忆的证明》描写二战末期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悲惨遭遇;《南侨机工英雄传》则是一部华侨抗战史;《血色玫瑰》《铁梨花》《王大花的革命生涯》《野山鹰》等则表现了一群巾帼英雄的抗战豪情;《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左手劈刀》《中国地》等等作品则是向民间题材的广泛拓展。正是众多的“抗战剧”能突破传统、独辟蹊径地选材取景,构成新颖多样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的无尽回味。

(二)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英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多姿多样的英雄人物群像图。

“对于电视剧来说最重要的是故事,而对于故事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人物塑造。如果说电影是明星的娱乐,那么电视剧则更是人物的艺术。人立则剧立,是电视剧制作和播出的重要规律。”*尹鸿:《2010电视剧创作:热点频出 力作纷呈》,《中国电视》2011年第4期。收视率和口碑俱佳的“抗战剧”,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往往个性鲜明。创作者既能把英雄人物的共性特点,尤其是抗战英雄人物那种大义凛然、唯国家民族利益至上、拼死抵抗、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又能将不同类型人物因其不同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学识修养等所形成的不同个性特点传神地表现出来。

“抗战剧”中首先塑造了一群广为观众熟知的真实革命领袖人物的形象。如:《新四军》中的叶挺、项英,《八路军》《太行山上》中的朱德、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等,《杨靖宇将军》中的杨靖宇等,真实地再现了这些革命领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革命情怀,而又各具特色的形象。其次,“抗战剧”更多的是塑造了许多来自民间的虚构的草莽英雄,这类英雄人物往往兼具英雄与普通人的优点与缺陷,显得更为真实,更易接近,因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如:《亮剑》中的李云龙,有着火爆冲动的猛虎性格;《桥隆飙》中的桥隆飙则有着奇情壮举;《狼毒花》中的常发亦正亦邪,洒脱不羁;《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则显得痞气十足……再次,“抗战剧”塑造了众多的铁骨铮铮的军人形象,如:《最后一战》中的八路军营长张怀江性格耿直、胸怀大义;《黄河在咆哮》中的军事高才生郑川儒雅理性、坚毅刚强;《我的特一营》中,重机枪排长高勇智的铁血硬汉形象……最后,“抗战剧”还塑造了不少颇富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如《血色玫瑰》中沉稳冷静的薛钗;《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王大花倔强、坚韧;《东北抗日联军》中的赵一曼,在浓烈的书卷气中不掩铁骨豪情……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可能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甚至其人物性格中可能也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但他们身上那些张扬的个性特征却在不经意间掩盖了其性格中的瑕疵,仍使观众对他们喜爱不已。“抗战剧”持续火热,正是因为荧屏上各种身份、经历各异的英雄人物,既相似又不同,即所谓的“熟悉的陌生人”,不断地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三)多样的叙事模式持续激起观众的收视热情。

电视剧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故事的方式方法、起承转合最为重要,它关涉到故事是否能够始终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电视剧步入市场化发展轨道以来,创作者们努力从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背景、叙事线索、叙事场景等方面探索入心入脑的叙事艺术。“抗战剧”在叙事模式上独特而多样的表现,也是促成“抗战剧”持续火热的原因之一。

1.英雄传奇+草根的叙事模式,带来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别样的阐释。《亮剑》《桥隆飙》《我的故乡晋察冀》《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不少收视率较高的“抗战剧”都采用这种模式。这类“抗战剧”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来自底层的小人物,在火热的抗日战争中,历经革命的洗礼,不断蜕变,最后成长为英雄人物的过程。这种叙事策略一方面符合中国人喜欢接受传奇故事的传统心理,叙事充满了奇情悬念、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险象环生,极易抓牢观众。另一方面,草根逐步成长为英雄的经历又非常契合普通人向往成功的心理。

2.国家叙事模式能不断突破传统,更富有人文情怀。《新四军》《八路军》《大行山上》《抗日名将左权》等,这类作品一方面保持了国家叙事模式直面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特点,又被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尽可能真实公允地还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更富有人情味。抗日战争中关于国共合作共御外侮,以及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等的多重演绎,使得其情节变得更为波澜壮阔、错综复杂,更富有看点。

3.平民叙事模式则还原了更多的、湮没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的普通百姓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显示了来自民间的无比巨大的抗日力量。代表作有《二炮手》《中国地》《二十四道拐》《永不磨灭的番号》等,这类作品展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普通老百姓无论贫富积极投身抗战、誓把侵略者赶出家园的战斗精神,其悲壮沉郁的民族精神尤为激荡人心,特别能满足普通观众对战争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的好奇心。

4.家国叙事模式将国家叙事与家族叙事结合起来,对战争以及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更全面深入的解读。如:《中国远征军》《战长沙》《大河儿女》等“抗战剧”以开阔宏阔的历史画卷为背景,展现普通的家庭、普通人因惨烈的战争造成的悲欢离合;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如逃避、自私、怯懦等。其全面立体的呈现了抗日战争中各个阶层、各色人物等的复杂关系、利益纠葛。

5.女性叙事模式的开拓,使人们对战争中的妇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代表作有《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东北抗日联军》《血色玫瑰》《铁梨花》等,书写了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命运关口,来自不同阶层的妇女历经曲折走上革命道路,谱写了一首首巾帼不让须眉的战歌。其中,中国妇女的大义、坚韧、胆识、刚烈等性格,也特别富有吸引力。

6.个体叙事模式出现,凸显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不分性别、年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收复河山、共御外侮的全民抗战中。代表作有《我的抗战之猎豹突击队》《姥爷的抗战》《我的特一营》《我和我的传奇奶奶》《我要当八路》等,这类“抗战剧”“个体叙事的腾挪空间较之于“我们”的集体叙事,更为洒脱灵动,更能够以个体化的命运与情感唤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进而帮助他们感同身受地进入壮怀激烈的民族革命史中”,*刘永昶:《2014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述评》,《中国电视》2015年第4期。从而到达更为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

不少“抗战剧”常将多种叙事模式交织在一起,组成复杂的叙事线索,形成错综复杂的情节,配合适度的叙事节奏,开阖有度的叙事场景,以及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打造出了一部部优秀的“抗战剧”,不断保持“抗战剧”的热度。

反观曾经的热门电视剧剧种,热过之后归于沉寂,大多数是很难在题材的开掘、人物形象的锤炼和叙事艺术上的创新上下功夫的,致使政府管理部门对某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热点乱象遏制,限制某些剧种粗制滥造、胡编乱凑时,某一剧种很快就偃旗息鼓。把热门剧种的消歇归咎于政府的过多干预,而不从作品本身的质量上找原因,没有精品的剧种,当然是难续热点。

三、电视剧热点聚焦与难点所在

(一)历史、战争——电视剧的热点题材聚焦

就抗战剧作为一种类型剧,与其他曾经走红的类型剧做横向比较后发现,电视剧的热点题材往往聚焦于历史与战争。如帝王剧、宫斗剧、家族史剧、现当代军事题材剧等,这些关涉历史和战争的电视剧往往题材新颖、人物形象鲜明,一经播出,常常在观众中掀起收视高潮。考察央视索福瑞公司的统计数据,历年占据央视收视榜首的电视剧,如1994年的收视榜首《三国演义》、1995年的《武则天》、1998年的《水浒》、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0年的《太平天国》、2001年的《大宅门》、2002年的《天下粮仓》、2004年的《汉武大帝》、2005年的《亮剑》、2006年的《乔家大院》、2007年的《51号兵站》、2009年的《走西口》、2014年的《武媚娘传奇》、2015年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2016年的《陆军一号》等,这些跻身年度收视榜首的电视剧不是王朝史,就是个人史、家族史,大都与战争有关联,有的甚至直接就以宏大的战争事件或以紧张逼真的打斗场面取胜。

中国人向来主张以史为鉴,在当下阅读碎片化的时代里,人们更愿意坐在电视机前去通过声画立体地感知历史上的人和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自从人类社会诞生生以来,时至今日,战争从未消停过。而影视作品中对复杂曲折的历史事件的反映、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的抒写、历史人物独特的个性气质的刻画、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呈现,等等,都极易抓牢观众。著名制片人侯鸿亮曾经说过,战争和谍战是影视永恒的热点。而国外许多热门影视剧也与战争有关,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几乎每年都要推出一批以纪念二战胜利为题材的影视剧,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这些影视作品的收视率都相当高。

(二)电视剧创作的难点所在

回顾曾经因《还珠格格》《汉武大帝》《甄嬛传》等电视剧带火的清宫剧、帝王剧、宫斗剧等电视剧剧种,以及热播十多年的“抗战剧”,其中许多部都存在着因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缺乏严肃审慎的态度,肢解历史、胡编乱撰,以“戏说”替代“历史”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电视剧制播人员唯利是图、全盘照搬西方的大众文化思想、把电视剧等同于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把观众看作是一群无知的、任人宰制的大众,于是极力放大电视剧的娱乐与消费功能,这导致涉及历史的电视剧一经走红以后,跟风之作蜂拥而至,不仅情节雷同、人物形象脸谱化,剧中人物的语言和穿着等也常常穿帮,在社会上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终招来观众与网民的声讨和谴责,主管部门的批评与限制。由于缺乏更多的精品力作支撑,有的剧种热势渐退。

一方面,历史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疏离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带来的有骄傲,也有伤痛。我们往往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作品在历史的回顾中去延续我们的文明,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提升我们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态,具有极强的娱乐和消费功能,随着我国电视剧制作与播出的日益市场化,其不可避免地要与经济利益挂钩,对发挥其娱乐与消费功能的尺寸把握不当,就极易走向“戏说”历史,降低电视剧的美学品位。因而,电视剧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如何通过电视剧的娱乐功能来彰显其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这又是电视剧创作的难点所在。

猜你喜欢
抗战题材历史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新历史
抗战音画
历史上的6月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