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五大发展理念”的耦合性探析

2018-07-16 01:54军,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小康社会阶段

刘 成 军, 王 宇 飞

(1.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北京100032;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管理世界》杂志社, 北京100013)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后在《礼记·礼运》中作为一种与“大同”相对的社会模式和社会理想得到了系统的阐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要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党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内源性、均衡性、持续性、全面性和人本性等独特的特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此阶段,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将更加突显。

第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源性。内源性是指小康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动力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应该是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依据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靠自身力量,发挥内在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

第二,全面小康社会的均衡性。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包含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系,要求其各子系统实现相互包容的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友好的“全能型”社会,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第三,全面小康社会的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得到绿色转变,生产、生活和生态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同共进。

第四,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的、开放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全面发展,市场经济更加国际化,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以开放发展的方式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第五,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本性。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灭贫困,改善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实现政治文明,保障人的权利和地位;建设精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有赖于人的聪明才智,人的潜能被激发,人的才能被重用,此过程促进了人的全面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的社会。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2]。“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因而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协调、绿色、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支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有其内在逻辑和结构,其排列也不是随意的”[3]。

创新发展是我国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必然应对方式;协调发展是要解决社会不平衡问题,实现物质与精神、整体与部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绿色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生产、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难题的需要”[4],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放发展是促进我国在国际化浪潮中稳健发展,以及发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第二大经济体的作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要求,人人公平享有经济发展成果是共享发展的根本归宿。

三、“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导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小康社会的建设,必然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创新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和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国家。”[5]

以创新发展理念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培育创新动力,拓展创新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创新效益,优化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积极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紧密结合,以此为动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使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社会各个要素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只有协调、稳定的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如期实现。协调发展理念可以有效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避免全面小康社会中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实现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贫困人口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教文卫事业建设不均衡问题和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等诸多不协调问题突显,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以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应对目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等方面的不平衡问题的必然选择。以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就是要将社会看作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把握其相关性、整体性和有序性,增强整体性的发展方式,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各类短板问题、瓶颈问题,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共进,以此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稳定前提[6]。

全面小康社会强调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发展和有机统一[7]。我国目前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8]

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将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结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设生态更加良好的绿色文明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生态总体规划,构建绿色机制体制,加强绿色发展的法制建设,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培育绿色文化等,以此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现状,摆脱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束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山清水秀、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不断推进绿色富国、绿色强国,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实现小康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国际挑战,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型社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以及发挥好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第二大经济体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所面临的艰巨问题。“全球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破立结合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传统产业和技术转向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业态,经济增长引擎正在由发达世界转向新兴地区,而新规则也在由‘中心’国家主导转向‘外围’世界的多元参与。”[9]在此背景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要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重新构建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结构地位,在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中,保持我国固有的优势;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经济增长、工业消耗、城市生活垃圾、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大气治理等问题;转变过去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制度性话语权弱化的局面……这一系列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活动中,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积极寻找和主动搭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构建的渠道和平台,争取我国在与各国交往过程中“游戏规则”制定的权利,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主动实施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之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各国互通有无,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促使中国发展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经济全球化中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公平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实现社会资源均衡配置与共享,不仅是小康社会本身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支撑体系的完善[11]。因而,共享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是凝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坚持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

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成员应有权益的保障制度,使全体成员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建设公平社会要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进扶贫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等;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凝聚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检验、丰富和完善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所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2]“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基于党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际形势的透彻把握,“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把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丰富了发展内涵,充实了发展内容,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了发展重点,明确了发展目的,强化了发展动力,是党的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要升华”。[13]

但是,凡是理论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五大发展理念”也不例外。“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依据中国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所产生的,它必然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改进和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五大发展理念”产生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然是检验、丰富、发展、完善“五大发展理念”最适合的土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实践中,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丰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和对实践的具体指导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实践中发现偏差及时进行修正后,再一次用实践进行检验,循环往复,方能使“五大发展理念”持续发展,更加丰富。只有接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检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外延、具体指导方法才能不断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内源性、均衡性、持续性、全面性和人本性等基本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些特性将更加突显,这些基本特征就是“五大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得以实践的主要契合点。

内源性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力特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本质特性。内源性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国家和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内源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原因,是外在因素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五大发展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其内源性主要表现在需要不断探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探寻内生动力,更新发展理念等,这些自身内部所产生的创新因素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的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创新发展理念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思维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发展理念将被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源性所激发,创新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被应用、落实、检验和完善。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源性不仅激发创新、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检验创新发展理念,还敦促理念不断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出现了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如应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动力转换的问题等。解决这些新问题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源,这是创新发展理念得以实现的现实依托。以精准扶贫为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加大扶贫力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所在。在此之前,我国的扶贫方式总体上呈现出“大水漫灌”式,而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创新的发展理念中扶贫方式发展成为“精准滴灌”式的精准扶贫。伴随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创新:顶层制度设计与具体落地制度相结合;政策创新:坚持政策分类,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等。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依据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源性特征,创新发展是其必要的发展方式,且由于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的有机体,任何一方面的创新都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思想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行为,实现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社会各方面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社会,均衡性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区别于中国其他社会发展阶段最显著的特点[1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协调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指导理念,在平衡各方面关系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多种不协调发展问题。具体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协调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具体实践,协调发展理念也在以上所述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不断丰富,成为更完整的科学理念。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协调的因素具有变动性,因为在矛盾体内,对立的双方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相互转化,短板和长板之间也可能会相互转化,因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协调也会因时、因地发生调整和变动。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些地区出于对环境利益与需求的认知差异,面对环境事实,出现了一些环境冲突问题[15],严重地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质量,因而在此阶段,我国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结合,在此过程中坚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格外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各种绿色发展方式应运而生,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运用、贯彻和落实,在社会发展中,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多种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应用于实践之后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删减内容、制订配套政策、增补地方性法律法规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更加坚定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趋势,探索各种绿色发展路径,包括探索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传统经济绿色改造理念、完善绿色政策体系、强化绿色科技支撑、探索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等。以此丰富绿色发展理念,使其发展成为更加科学的指导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之中。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社会,是一个能很好融入全球化浪潮中探索机遇和迎接挑战的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更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不可少,因为,在此阶段为应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既需要携手应对发展问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又存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整合全球价值链、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的激烈竞争。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习近平指出:“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一语道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放发展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在此阶段开放发展理念必将得到全面的应用。例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基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和我国现实情况的需要,我国主张坚持协商对话、共享共建、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构建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享共建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联合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16]。这是我国开放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也是未来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处理国际事物的准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全民的共享共建。共享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价值的主体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更加突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进行,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将逐渐完善。在此过程中,公共服务的共享共建水平将提高,共享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发展和完善。共享发展理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一,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呈多层次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成果的共享,还包括社会成果的共享。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利观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理念。其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共享发展理念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的、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这个新机制中,通过鼓励每一个经济个体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经济社会利益,从而保证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不断增长。其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共享发展是由注重效率的“分配”与兼顾弱势群体利益的“补偿”组成。“分配”是承认经济个体的差异性,肯定他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利。“补偿”则是弥补弱势群体不能享受到经济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成果的缺陷,是对整体利益的认可。所以,共享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在补偿的基础上强调效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着力解决共享发展的两大难题;积极促进就业,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参与共享发展的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进一步全面共享发展成果等[17]。

五、结 语

在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指导作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检验、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之上,可以得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与“五大发展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将二者构建在一个耦合性的体系中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二者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以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而小康社会的内源性是创新发展理念得以落实、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力;第二,以协调发展理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而小康社会的均衡性是协调发展理念得以落实、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障;第三,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基础,而小康社会的持续性是绿色发展理念得以落实、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第四,以开放发展理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而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是开放发展理念得以落实、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第五,以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归宿,而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本性是共享发展理念得以落实、发展和完善的最终目的。二者的耦合性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耦合性体系示意图

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耦合性的体系。将二者置于耦合性的体系中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更有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和完善,使其不仅用于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更能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小康社会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