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精神:解读戏剧《怀疑:一则寓言》

2018-07-18 14:48蔡欣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名作欣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弗林西斯修女

⊙蔡欣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恶人睡得好。”

“大智则大悲:知识愈多者忧患愈多。”

“万事凡难以获取者,恶徒皆能轻而易举掠得。”

戏剧开篇前的三句引言看似与内容无甚紧要关联,实则隐含着作者尚利的写作初衷。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自欧里庇德斯时期就与当时的社会批判紧密相连。戏剧《怀疑》于2004年首演以来,好评如潮,一举拿下二十余奖项,其成功恰恰体现出该剧的中心思想与当下社会的矛盾、人民的疑惑贴合。故事的背景虽设立在1964年,两位修女的角色和教会学校都取自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但放到21世纪的新环境下,作者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依旧是当下社会缺乏的,或者说被当下社会扼杀的。这是一个聪颖、机敏、高速发展的新世界,加上教育的普及令原本就复杂的人性更加难以捉摸,一切最终竟与因变革深陷迷茫的20世纪60年代时的美国不乏共通之处。人们的自作聪明让纯粹的信仰变得堕落、不堪,伪善取代美德成为值得夸赞的“优良品质”。人们最初选择美好,认同信赖的结果是让恶意肆虐、有机可乘,那么渴望安定的人们也需要拾起名为怀疑的武器来捍卫他们的信仰。这种怀疑会带来不安,比起虔诚的信仰这种怀疑看似不会让当事人强大、坚不可摧,实际上怀疑带来的是成熟的蜕变,是智慧的开始,是通往胜利的必要力量,是自由精神的真谛。

在第一幕,作者借弗林神父的布道向读者、观众传达他眼中的信仰危机。1964年是肯尼迪总统遇刺的后一年,当时的恐惧化作阴影在美国人心头久久盘桓,人们深感绝望,但绝望不是个人的,整个社会集体一同承担着绝望,这绝望就成了求生的力量。但是当个人陷入困境时,他对过去所相信的产生怀疑,怀疑会动摇他的意志,甚至去质疑这种怀疑本身。作者就告诉我们:怀疑和坚信同样有着强大持久的凝聚力。怀疑也是一种力量,这与选择相信同样重要,产生怀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超越相信所需要的勇气。不要为怀疑而耻辱,它同样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在开篇有所表现的弗林神父很容易取得读者的好感。相比之下,严肃、刻板、不近人情的阿洛西斯修女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便趋向于一个反面角色。阿洛西斯修女认为美术课浪费时间,怀疑学生为了逃课刻意让自己流鼻血,用等级压制年轻的詹姆斯修女……一个刚愎专断的老修女形象跃然纸上,故事内容看到此处读者要对阿洛西斯修女的形象下一个定论了,作者却在第二幕结尾展现了她对有视觉障碍的弗朗妮卡修女的柔情。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差最容易在要紧关头提升读者对角色的好感,作者对阿洛西斯修女的重点刻画也即将展开。

整个事件由詹姆斯修女对神父的怀疑正式拉开序幕。她看见唯一的黑人学生唐纳·穆勒被神父带去寓所单独谈话,回来后的穆勒神情恍惚,身上残留酒气。阿洛西斯修女认可詹姆斯修女的怀疑,决定把弗林神父请到办公室谈话。在阿洛西斯修女咄咄逼人的质问下,神父坦白说他和穆勒私下交谈是因为他发现穆勒偷喝祭酒。读者看到此处,很可能会和詹姆斯修女一样庆幸真相大白,阿洛西斯修女却对詹姆斯说:“你只是希望事情解决,这样你又可以找回你的单纯。”她邀请穆勒的母亲来校谈话。谈话间穆勒夫人似乎在暗示穆勒有同性恋倾向,并希望阿洛西斯修女息事宁人,让她的儿子平安坚持到六月份毕业。谈话没有效果,阿洛西斯修女和神父的矛盾完全爆发。阿洛西斯修女抛出了把柄:她告诉神父自己同神父之前所待教区的修女有过联系,她能证明神父有前科。弗林神父听了这些话立刻换了一种口吻,央求阿洛西斯修女放他一马,阿洛西斯修女利用罪证胁迫神父辞职。最后一幕,读者可从阿洛西斯和詹姆斯的谈话得知,神父主动要求调到别的教区,得到了一次晋升,而之前阿洛西斯修女拿来威胁神父的证据只不过是她自己捏造的谎言。阿洛西斯修女和詹姆斯修女因为整个怀疑事件变得惶惶不安,全剧在二人的迷茫中落下帷幕。

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全程都缺少直接证据,看上去像一出自作多情的闹剧,但在她的心目中,“只有在一个没有邪恶的世界中,单纯才是明智的。情况的出现使我们只能面对邪恶并采取行动”,因此她选择捍卫自己相信的正义,坚决要将破坏秩序沦丧道德的神父驱逐,即使因为说谎背叛上帝,即使这沉重的怀疑让她心神不宁,也在所不惜。阿洛西斯修女有诸多的性格缺陷,但她的缺点不能阻挡优点的闪光。她提倡传统,要求苛刻,但同时她也是一位真正经历过生活的成年女性,她有过家庭,经历过亲人离散的痛苦,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修女,也是有她的原因。全剧自始至终,阿洛西斯修女就像一位坚强的斗士,她对她的怀疑倾注了极大的信任与坚定,面对弗林神父各种理由的逃脱,面对詹姆斯修女的逃避与胆怯,阿洛西斯修女独自一人将这顽固的怀疑坚持了下去,最后她孤注一掷,试探神父是否有不可言说的秘密。而最后神父的离去,似乎隐隐约约让读者们感受到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尽管这场怀疑没有任何定论,阿洛西斯修女和神父谁都没有胜利,但在这种特定场合下,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作者赋予这位角色的名字,“Aloysius”,曾因一位意大利圣徒Aloysius Gonzaga①而著名,这个命名也彰显了作者对角色的肯定。

与阿洛西斯修女不同,詹姆斯修女是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单纯善良,关心学生,热爱事业。她的身上有这个时代人们的通性:选择生活在单纯中,事情有了合理解释便心满意足。跟阿洛西斯相比,詹姆斯缺少了一种坚定,她一直在相信神父和怀疑神父之间徘徊不定,因为阿洛西斯修女资历老而不得不屈服于她,因神父能言善辩又被神父的劝说左右。最终詹姆斯修女不能够再坚信于她一贯坚持的善良美好了,阿洛西斯修女对神父恋童的怀疑成功地让她对世间的一切产生不确定,“夜里再也无法入睡了”。

全篇对弗林神父最直接的刻画是第一幕和第三幕的独白,这两部分全都展现出弗林神父超凡的人格魅力: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关心学生。这些优点在整部戏的前半部分无法令读者产生阿洛西斯修女那样的怀疑。第五幕的会谈阿洛西斯修女和詹姆斯修女没有证据来证明神父行为不轨,但整个会谈实际上蕴含了一种矛盾。弗林神父提倡在圣诞晚会上演出世俗歌,建议经常带孩子们出去野营,让孩子们和家长把他们当成家庭成员……这一切都有悖于阿洛西斯修女信奉的教条。第二次世界天主教大会②有一条口号,说是教会需要一张更亲切的面容。弗林神父扮演的,就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教师形象,与不肯变通、死守教规,与在旧世界止步不前的阿洛西斯修女形成了鲜明对比。第八幕中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摊牌,在修女自称手握证据的情况下,弗林神父一改之前的沉稳,立刻撕去了改革派的面纱,企图利用教会的等级制度和神父的权威来迫使对方就范,未果,换上另一副嘴脸苦苦央求修女要对他宽容仁慈。这时的神父与前几幕平易近人、理智清醒的神父判若两人。他是否真的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答案已经不重要了,神父最终通过跟主教的联系得到晋升,离开了这个教区,修女对她的怀疑无凭无证,最终没有任何结果。但是作为读者,经过仔细研读与大胆推测,能看出一些端倪。在第七幕中,他因乌鸦的叫声而失态。在西方文化中,乌鸦有一种象征敏锐的洞察力。神父无故冲乌鸦大怒,有可能是其心虚的表现。最后阿洛西斯修女的伪证令神父的心态产生巨变,都似乎在暗示一个道理:神父心里有鬼。

尚利这部戏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角色的多面性。他们不是单一的脸谱化角色,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和现实中的人一样,思维具有复杂性。这也同样能够说明二十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解索和把握。文学的复杂和世界的复杂是相一致的 。阿洛西斯修女敢于对神父的权威提出挑战,对神职的衰落提出批判,坚持她的信念,用她的怀疑来“保护”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死守陈规、忽视学生的人权和自由成长,自负又倚老卖老的“昏庸”老师。詹姆斯修女充满了年轻的活力与朝气,对学生和事业十分认真,但是思想单纯,容易被他人所左右。弗林神父思想先进,博学多才,人格魅力极强,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老师,却似乎有一些污点让他被众人怀疑。穆勒夫人看上去对性侵的事件不闻不问,一味忍让、回避,而作为一名有色人种,她也是无可奈何,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儿子受到的伤害。戏剧中两位最主要的角色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竟没有一位是纯粹的正面角色。作者将人性的复杂施加在这些角色身上,反倒使其更有魅力,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不一样的感受。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立体塑造,成功打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阻隔,整个故事中人物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合情合理,就像是真正发生在现实中的一样,同时也促使读者观众产生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部戏的结局,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在迷茫中延伸向了未知的路径。阿洛西斯修女苦苦坚持的怀疑得不出结果,虽然这个怀疑的坚持可能在什么地方变了质,不单单是为了伸张正义、拯救神职的颓败,不单单是出于保护学生,而掺杂了个人恩仇,为坚持怀疑而怀疑,为证明自己正确而坚持。这种怀疑最终让她尝到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无能为力的失落,眼睁睁看着嫌疑犯逍遥法外的悔恨,一切都没有结果、白费功夫的茫然。詹姆斯修女因为在选择坚信神父后听到阿洛西斯修女和神父最终对峙后得出的结论,世界观再一次受到动摇,不得不与阿洛西斯修女一起沉浸在茫然带来的乏力中。而嫌疑越来越深重的弗林神父升职调到了别的教区,他会将魔爪伸向那里的孩子吗?还是经过这次事件良心发现,洗心革面?

戏剧没有针对阿洛西斯修女对神父的怀疑给出答案。重要的已经不是答案,是整场怀疑的过程和角色们通过此事改变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怀疑对这个小故事的意义,怀疑对整个现实社会的意义。怀疑不能完全说是彻底没有任何结果。作者尚利说,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世界中生活,结论并不存在,这就是我们时代强音下的无言与沉默。当时作者将神父与穆勒间的真实关系透露给了导演和神父的扮演者,其他人无从知晓。而当时剧场的观众调查又体现出多种倾向。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全靠推断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可能和最终事实相符,另一些可能相悖。但这一切都不是能明说的,包含着无数个不确定。因此,结论就“并不存在”了。可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在怀疑产生萌芽之际选择坚持,而非强行拔去。它会像一个谬误在我们体内不停碰撞,而实际上这个谬误孕育了新的契机,这就是人类思维进步的契机。

①Aloysius Gonzaga(1568—1591) 是一名加入耶稣社(Societas Iesu)的意大利贵族,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受传染身亡。于1726年追封圣徒。

②1962年10月11日至1965年12月8日,罗马天主教会召开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梵二公会议在天主教的历史上是一次盛会,使教会在现代社会更方便、更合理地完成自己圣化世界、服务人群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约翰·尚利.怀疑:普利策奖戏剧集[M].胡开奇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武月明.灵与肉的抉择:《怀疑》中的伦理禁忌[J].外国文学研究,2015,(2).

[3]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猜你喜欢
弗林西斯修女
愿望
天才大厨弗林·麦加利
天才大厨弗林·麦加利
修女错过教皇祝福电话
爱具体的人
从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