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不能光拿有用无用衡量

2018-07-18 03:54梁衡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哥白尼原子能做学问

梁衡

季羡林先生在世时,有一次我去探望他,谈话间我提到:“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

先生说:“做学问不能光拿有用无用来衡量。當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

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

是的,对学者来说,做学问单单是为了有用吗?显然不是,不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不这样问,就是哥白尼研究天体运动,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都不这样问。

如果只依有用无用来衡量,许多人早就不做学问了。哥白尼直到临死前,他的《天体运行》才出版,那时他已双目失明,只用手摸了一下这本耗尽他一生精力的书便辞世了。

开普勒发现了众星运动规律后说:“认识这一真理已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当代就有人能读懂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能读懂,这我就管不着了。”

他们不管,谁来管呢?自然有下一道程序,由实践层面的人——技术人员、设计师、企业家、管理者、政治家等去管。社会就这样接续发展,科学技术、学术就这样不断进步。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后,又经过了40年,这期间通过许多人的努力,第一颗原子弹才爆炸。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稍有区别,但也有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要人去静心研究。

马克思本来身在工人运动第一线,当他深感工人运动缺少理论支持时,就退出一线去撰写《资本论》等。当时他已穷得揭不开锅,说:“从来没有像我这样一个最缺少货币的人来研究货币。”

如果为了有用,他最应该去经商,先赚一把货币。他的经济、哲学、社科理论让后来实践层面的革命家、管理者演绎出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

原来知识是分上游、下游的。上游是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解决规律层面的问题;下游是执行和操作的方法,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上游是科学,下游是技术。上游是学术、思想,下游是方案、行动。

由于科学、学术的超前性,许多科学家、学者经常看不到自己学问的实用结果。但是,他们并不悲伤,并不计较,他们不管有用与无用,而只管知与不知,只要有不知道的事就去研究。

他们虽说不问为什么,但他们坚信知识对人类有用。事实上,每一项新知识都对人类产生了重要作用,有的简直是惊天动地。

伦琴、居里夫人、卢瑟夫等一批研究放射性、原子能的早期科学家,并没有想到后来的原子弹及和平利用原子能。

就是季羡林先生也没有想到他研究的梵文、吐火罗文在40年后让他破译了一部天书,补回了一段历史。

正因为这样,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包括对未知世界、自然界、星空、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

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正是因为他们讲大用而不计小用,看将来而不计眼前,为人类之大公而不谋个人小利。

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探知未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对后人来说比他们提供的知识更重要。

猜你喜欢
哥白尼原子能做学问
动物变身大揭秘
杜鲁门的胜利:1945年华盛顿会议与联合国管制原子能的缘起
教师是做学问的
观察太阳的哥白尼
原子能及其和平利用
哥白尼痕迹遍布波兰小城
非常留言板
做学问像爬山
试析毛泽东研制原子弹、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思想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