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民歌与袁宏道的诗歌艺术

2018-07-21 17:55王静曹利华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袁宏道

王静 曹利华

摘要:荆楚地区地域文化深厚,楚文化生长下的楚歌,成为荆楚文化的传统特色。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湖北公安县人,从小亦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其中,荆楚民歌对袁宏道的影响颇为显著。在其诗集中,创作了大量带有荆楚民歌色彩的作品,民歌的创作成为一大亮点。本文以荆楚民歌为切入点,探袁宏道诗歌艺术与荆楚民歌之关系,深入了解袁宏道诗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荆楚民歌;袁宏道;诗歌艺术

在荆楚文化的熏陶下,荆楚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一楚地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1]此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民歌代表作。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2]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屈原的《九歌》。这些都足以證明,楚地人民喜用歌唱的方式传情达意。至两汉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兴起,其中多楚地民歌。“西曲”即“荆楚西声”。待唐至明代,荆楚民歌传唱不绝。刘禹锡的《竹枝词》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荆楚民歌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荆楚特色的风格。所唱内容涉及生活、爱情、婚姻、儿歌等,语言朴实清新,率性自然。明代,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民歌受到文人的欢迎,大肆创作民歌,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就创作了大量的荆楚民歌。袁宏道的民歌主要分为三类:拟西曲民歌;竹枝词;以及其他民歌。

一、拟西曲民歌的创作

西曲,指《乐府诗集·请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带,包括其周围的南朝民歌。西曲代表了当时荆楚民歌的最高成就,主要反映爱情婚姻生活。袁宏道受荆楚西曲的影响,创作了部分拟西曲民歌。如《采桑度》:

姊妹行四五,朝朝行采桑。青丝络笼低,光艳映道旁。

去年采桑迟,今年采桑早。只愁蚕不熟,误我嫁时袄。

采桑复采芝,照水湿罗衣。欢自不吞华,牵侬百丈丝。

此诗描写了年轻女子采桑,其中“只愁蚕不熟,误我嫁时袄。”表现出女子对婚姻爱情的渴望。西曲民歌重视音节美,此诗“桑”、“旁”、“早”、“袄”、“衣”、“丝”,每一节都很押韵,有很强的音节美。有着音节美的还有《青骢马》,“强”、“装”、“翔”、“郎”、“乡”,这首诗的音韵节奏感更强,基本为连续押韵。此外,西曲多用复踏手法。此首《采桑度》用了四个“采桑”,节奏音韵感浓厚。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民歌的率真性。袁宏道创作民歌主要是为其文学主张服务的,明代李贽提出的“童心说”,袁宏道对其很崇拜,两人来往密切,有师承关系。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创作了《序小修诗》。《序小修诗》载“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3]从这可看出袁宏道力求“真”。钱伯城在笺曰:“大都独抒性灵,案性灵说来源于李贽之童心说,可参焚书二杂述中童心说一文,略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真人。”[3]虽不能完全将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之说归结为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足以证明李贽的“童心说”对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4]的诗歌理论主张有重要的影响。

袁宏道求“真声”,因地域文化的原因,故借荆楚民歌中的西曲来展现其诗歌特色。其《序小修诗》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唐诗,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3]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袁宏道对民歌是极力推崇的。“妇人孺子”、“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所作,故多真声”正是了体现“性灵说”求真,不加修饰雕琢,率性而行的文学主张。在袁宏道创作的拟西曲作品中,《采莲歌》也很有代表性。

采莲花,花开何鲜新!映月为处子,随风作舞人。深红浅白间秋水,妬杀人麻姑与洛神。采莲叶,莲叶连香楫。一片青花古玉盘,持赠青娥与燕妾。采莲子,莲房劈破香且美,织手分来颗颗云,何事经年沉湖水?湖水深犹可,水浊清无那。试问南溪二月泥,妾心辛苦知不知?

此首《采莲歌》和大多数西曲题材一样,也是对婚姻爱情的抒写。全诗分别描写了采莲花、采莲叶、到采莲子的过程。语言清新俏皮,感情质朴,还运用了西曲中的顶真手法。西曲是荆楚民歌的代表作,袁宏道创作拟西曲民歌亦深受荆楚民歌的影响。将带有荆楚文化气息的民歌运用到诗歌创作,使之与诗歌主张相契合。

二、袁宏道的“竹枝词”创作

关于民歌“竹枝”,一般认为起源于古之巴渝楚湘一带,唐以前就出现了,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成熟和繁荣了。明代的“竹枝词”在继承前代“竹枝”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色,袁宏道在“竹枝”的创作和理论上作出探索,将晚明竹枝词推向高潮。竹枝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名为词而又不是词,它以七言四句为主要的形式,但是又非七绝。它不避俚词俗语,表达生动而传神,内容以爱情为主,兼咏劳作,传唱广泛。公安派及袁宏道本人思想上对于“性灵”的追求和民歌自然淳朴,真实记录民俗民风的特质相吻合。袁宏道认为,真正能够流传久远的还是民间民歌。他在《答李子髯》(其二)中指出“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却沽一壶酒,携君听《竹枝》”,[3]这句诗是他推崇竹枝词是“真诗”的体现。

袁宏道所作竹枝词如今可见有《竹枝词》《竹枝词阻风安乡河中》《桃花流水引》三组,在《竹枝词》中,袁宏道秉承他求真的理念,写出了当时真实的社会世态。如其二“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商妇哭春风。自从貂虎横行后,十里金钱九室”,“商妇哭”的惨状和“十室金钱九室空”的描绘,生动而又触目惊心,是很写实的文人竹枝词。其三“百钱一尺买吴丝,焦发龙种旧玉儿。记得壬寅前后事,万里堆里插花枝”,“记得壬寅前后事”是对于万历税矿之祸的暗示。其五“泥深一丈怯开门,恶风恶雨恶梦魂。才唤妇来又唤去,斑鸠唤得也顽烦”,其十二“贾客相逢倍惘然,梗楠杞梓下西川。青天处处横珰虎,鬻女陪男偿税钱”都反应了当政者对于百姓的压迫,反应了人民的苦难,是社会世情的真实体现,这也是袁宏道诗歌“任性而发”的体现。和民歌中淳朴、真实等特质是一致的。

其一“龙洲江口水如空,龙洲女儿挟巨艟。奔涛泼面郎惊否?看我船欹八尺风”。其六“长樯铁鹿破洪涛,木棉子花七尺高。拽时蛮力强三虎,抛掷轻如一羽毛”,其七“船上女儿画春娥,一叶飘随水上波。左手牵姝右牵板,云冠不动青峨峨”等又是想象丰富的乡土民情的描绘。龙洲儿女们都是戏水的高手啊,奔涛都要泼面了的惊险场面,他们依旧戏水如故。简单的描绘,生动而富有画面感,仿佛一副民俗民情图呈现眼前。“拽时蛮力强三虎,抛掷轻如一羽毛”的对比也写的生动而贴切,使人物形象丰富,诗歌具有动感。其八“吴儿纤晰语音浓,北容高檐项领重。江西贾子面如漆,裤褶行纏伴老庸”。其九“陌上相逢尽楚腰,一曲写吴绡。(昆鸟)弦拨尽西湖月,更与唱歌到板桥。”等又是对于市井风俗的描绘,这些竹枝词的风格诙谐而深刻,是明代文人竹枝词的重要代表。

到了《竹枝词四首时阻风安乡河中》这组竹枝词中,袁宏道的诗风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诙谐生动变得清新明丽。“安乡河”就是在袁宏道家乡公安县附近的地方,诗中对于安乡河的山水气候风貌的描写,是诗人创作向民间、向民歌学习的结果。也是诗人故乡荆楚文化浸润的结果。

三、荆楚民歌新创

在古代,公安县属荆州。在《荆州府志》亦可看到荆州包括了公安县。因此,公安地区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袁宏道是公安人,公安人也喜歌唱。在《公安县志·卷三》载“若揖若拜,退行泥水中颇极困顿,别有二人吹喇叭,击蕡鼓,竞唱村歌,爆竹之声闻于四野,诸插者殊似为乐,想见康衢击壤景象”这是描写人们在插秧过程中,进行歌唱的场景。“村歌”一词体现了公安县民歌丰富。袁宏道除了创作了大量的拟西曲作品和竹枝词,还写了大量荆楚文化的当下荆楚民歌。如《横塘渡》:

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妾非倡家人,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忍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

该诗句句押韵,具有很强的音节美。这首运用民歌创作的诗歌,吸收了西曲和竹枝词的成分,比单纯俚俗的民歌有了较深的文学色彩。类似这样的民歌还有《浪歌》“歌楼少醉十日,舞女一破千钱”、《西阊女儿歌》“西阊女儿芳菲早,秾华一树为君老”、《春晓曲》等。袁宏道写的这些荆楚民歌,都是当时较为新生的荆楚民歌。民歌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率真。袁宏道用荆楚民歌进行创作诗歌,是为其诗歌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求“真”服务的。

荆楚民歌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袁宏道生于湖北公安,自幼对荆楚文化耳濡目染。因此荆楚民歌对袁宏道的影响亦颇深。袁宏道创作荆楚民歌,是为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支撑的。荆楚民歌情感真实,清新脱俗,率性而行的语言特色和情感内容为袁宏道求“真”做了有力的支撑。晚明时期,思想开放,文人追求“真”,民歌朴素、自然的风格与追求性灵契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从重社会功用到回归性灵,最后是对生命主体的尊重与追求主体自由、情致的张扬。民歌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外在表现,荆楚地区民歌题材丰富,样式多样,给袁宏道的民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民歌影响的楚辞,也影响到了袁宏道。总之,民歌是在晚明特殊时期与文人创作相结合,对传统的诗文观念较有一定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吴越春秋》卷九.

[2](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十八,版本不详.

[3]钱伯城校著.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周玉波著.明代民歌研究[M].江西:凤凰出版社,2005.

[5]汪沛.徐渭与袁宏道“竹枝词”创作比较[J].宁夏大学学报,2007.

[6]孙杰.竹枝词发展史[D].复旦大学,2012.

[7]张琴.明代民歌“竹枝”风貌[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2013.

[8]《公安县志.卷三》.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袁宏道
论李贽和袁宏道的文学观比较
袁宏道山水游记异文研究
袁宏道研究百年述评
《晚明风骨袁宏道》
不能割裂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