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学模式下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变化分析

2018-07-21 09:36王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环境学生

王凯

摘 要:近年来,教育界对教育科技进行了不少革新,但教与学的模式与教育科技有莫大关系,教与学的模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现在资料激增、人口激增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推广新的教与学模式前,有必要作一下新旧教与学模式的对比。

关键词:新旧教学模式 教学环境 学生 变化分析

一、旧教学模式的特点

知识的传播媒介一一老师,老师借助次要媒介一一课本辅助,成为知识的来源及解释者,优良的老师是令人愉快的人物,可惜一般执教鞭之士均与此相去甚远,事实上老师要花一半或大半时间叙述资料、讨论及提问学生。[1]

决策性地位。老师主宰课堂的一切,刘断学生的要求,控制班上秩序,评鉴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但老师本人不一定进行教学的自我评估。

授课表达方式。老师授课用语言、师生交流是以语言和文字资料为根据的。

学生只是充当吸收知识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三分之二只需简单回忆已知资料,三分之一是推理性思考。学生要被动接受一些己定的教学内容,这与期望学生毕业后到达社会上的表现显得背道而驰。[2]

授课多以一群人的形式进行。目前美国学生与教师比率是19.2:1。师生比例过大,这意味着老师作出任何决定时,均受群体特性及需要的影响,而很难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同时,在群体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竟争性强而合作性差。[3]

授课及讨论的时间往往被限定。教师上课时间没有弹性,这里蕴含着淘汰能力差的学生,而并非注重培养更多的学生成才。

学习的责任基本落到学生身上。老师只是限于安排及做好表达组织工作、回答学生间题,至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则是学生本身的责任。

教材内容。老师以口语讲授,时间受限定,学生处于被动,内容主要是语言和文字讯息,虽然老师施以不同技巧将内容教授,但往往收效不大,这种教授方法跟不上资料激增的时代。

评鉴方法。老师评鉴是以让学生重复讲过的内容形式进行,多是测验学生的记忆能力。

评鉴的目的是总结学生的表现。评鉴按单元或章节,或在期中、期末进行几次,主要目的是找出学生可学到多少,以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而这正是旧模式以淘汰能力不及的学生为指导思想的证据。

评鉴次数频密问题。在传统模式里,总结性的评鉴是在特定时间里,如期末或学年完结时举行,频率与欲取得学生的反应是没有关系的。

比较基准。是以某学生与其他学生比较,这称为“标准参考”。由于学生能力各异,故自然以他们的能力互相比较。

上面的传统模式,仅是择取符合它的要求与特性的学生,只有他们才可以完成学业,能够适应环境才可以继续学业,教育是为了挑选少数精英,学生是自生自灭,他必须对能否吸收知识负全责。

二、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媒介的运用。新方法是多种媒介,除了文字、符号以外,可按学员需要、特点、教学内容、学习习惯等选用视听媒介。

决策地位。决策的责任从老师一人变为众人共享决策权,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予决策。

表达形式有较多变化,这视所能利用的媒介、教学内容需要而定,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字。

学生角色不再是被动的,而变得活跃地参予活动,对教学速度、形式、媒介及评鉴均有发言权,师生相互讨论时,学生意见会被重视,这种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科技模式将同时照顾群体与个人的需要,授课形式多变化,有个别指导、小组授课、小组活动及讨论、小组计划等等。这可在个人与群体及社会需要间达到平衡。

授课时间按个别学生及群体的不同需要尽量富有弹性,以充分照顧能力低的学生。

学习责任以合理的形式代替。学生能否学好,责任应转移到教育的决策者,如教材设计者、执行者和教师身上。学生不负全责,而是与教育决策者共同负责,可免除学生与他人竞争,可以互相合作,更好地接受教育。

学习的内容受到重视。由于打破了语言和文字的局限,教学时间、媒介、形式及学生参予的范围均扩展了,因而学生可学到更多的东西,包括解决间题的技巧、创作、认知策略、运用智力的技巧等。只有改变单调让学生记忆的方法,灵活运用教学器材及学习方法,才能适应资料激增的时代。

评鉴方法亦随新模式的情况而改变。评鉴是为了取得学生的反应,根据讲授的内容拣选不同的评鉴形式,重视合作性的活动。

评鉴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谋求使他们学习知识的最佳方法,而不是淘汰能力差的学生。

评鉴的次数将会十分频密。这主要的是为了师生均需经常了解,作到教与学心中有数。

评鉴的比较基准是己定的教学目标。不是上述的“标准参考”,这对学生更公平、更民主。

结语

上述新旧教与学的模式对比的介绍,在于说明如果只搞教育科技而不能全面了解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根本差异,便难于把教育科技的潜力全面发挥出来,而视听教具、教育电视等也只能成为有趣的人工制品,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增荦.新课程实施中的扬与弃[Z].2006-7-14.

[3]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学环境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横跨时空的新兴教学环境——国内“智慧校园”相关文献综述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