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机制构建研究

2018-07-21 20:02杨培浩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考现状

杨培浩

摘 要: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国民受教育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总体开展地较好,但新形势下,就业工作中暴露出的片面追求就业率、学生自主择业意识淡薄、企业在学生实习中重视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笔者基于基于当下高校招生概况、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就业工作现状,提出自己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机制构建研究方面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

搜狐网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795万。如何宏观调控就业工作,妥善安置庞大毕业生队伍,让每位学生有所属,让每个家庭有所依,让每家企业有所发展,是国家、政府、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然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择业能力欠缺、毕业生质量与岗位要求脱节、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成为高校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招生概况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当时高校录取人数为27万。1997年,高校招生规模已达到100万。1999年,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05年,高校录取人数已破500万。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然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国民素质教育提升的迫切要求,2017届大学毕业生已达到795万。固定的岗位需求无法满足庞大的就业学生群体,导致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矛盾。

二、国家就业政策引导

关于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宽结构促进毕业生就业,让庞大的人才队伍实现最优化配比、实现地域合理分配、促进国计民生发展,从而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战略。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奖励并行来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工作,鼓励优秀人才将青春汗血挥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各项工作首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强化政府政策保障、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就业指导,切实落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过政策扶持、创业指导、资源倾向等形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国家人才安置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优势。新形势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1]

三、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自主择业意识不强,就业能力欠缺

“就业工作人员比学生着急”,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等、靠、催”,在院系承办的专场招聘会上,毕业生往往寥寥无几,“学生没签工作,也不参加招聘会”。招聘会上,部分学生穿着随意、简历内容繁冗、简历信息过于片面、简历内容次重不分、简历书写格式不规范、简历制作不正式、从未进行过面试技巧培训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就业工作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质量重视不够

就业率单纯反映了就业的数量,而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数量,更能反映就业的层次、就业的好坏、结构和本质。基于历年就业数据,高校与每个院系均会有一条隐形的就业率线,为完成就业工作目标,很大一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業培训开展维度、层次、质量不够

本科期间,各高校均会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类课程及求职类模拟活动,但就业指导团队专业化、学生参与覆盖面、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往往得不到保障。多数学校仅仅停留在开设选修课的层面上,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部分同学被动参加求职类活动,未达到对学生就业实质性的教育与指导。此外,绝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学生的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时常面临碰壁、不受欢迎、接触不到专业训练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质量与岗位要求脱节,人才专业化水平达不到市场需求。

四、改善就业工作的措施

(一)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开展生涯指导

生涯规划指导要始终依据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个体成才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内核,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生涯指导应各有侧重,科学合理设置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多元化的课程选修模式,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让学生从“一般化”实现“差异化、具体化”,切实让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落地落实。其次,高校应鼓励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专业认证,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增强创业和就业能力。

(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在就业指导类课程课外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如就业大讲堂、简历问诊、把我的求职故事讲给你听、创新创业大赛等,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自我探索主动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本领。

(三)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目前本科生就业渠道基于国内升学、出国或出境、自主创业、从事专业相关单位、考取公务员等事业单位、自由职业。高校首先应鼓励学生立志高远,聚焦国家高水平人才发展目标,积极报考硕士研究生;应持续加大国际交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国际访学交流机会,开拓国际视野;其次应积极与政府事业单位、专业相关单位协调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暑期实习机会;应于本科期间,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创业培训,结合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及互联网+大格局,聘请优秀校友、企业高管、国家创业指导专业人员等人才构成创业指导团队,进一步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应鼓励就业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积极考取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类证书,时常充充电,让高校成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孵化地。

(四)做好毕业生跟踪,及时进行课程设置调整

就业指导的目的不在于包装,而是教会学会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特征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企业的任职资格要求)等更好地进行匹配和呈现。[2]高校课程设置始终要围绕社会需求,以服务国家经济、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各高校要持续做好毕业生跟踪工作,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定期回访就业单位等形式,了解人才培养和社会衔接的程度,依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更新学生课程设置,力促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社会需求相对接,提升学生市场接受度。

(五)建立专项队伍,精准服务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往往繁杂但又及其重要,各高校可建立由创业指导教师、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就业组织构成的就业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强化业务水平,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优势,学院网站、官方微信、易班平台开设就业信息板块,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建立毕业生委员会,由学生搜集各类招聘信息,通过毕业生qq群及时转发给毕业班学生;学院开通手机客户端,让每位毕业生能随时随地无障碍接受就业信息。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毕业生输出规模持续扩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3]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事关社会安全稳定,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各高校只有做好就业工作,才能切实履行好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2] 杨翠芬,孟雪.不同学科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和评估),2017.(12):62-66.

[3] 张蓉瑞.基于模糊隶属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教学评价——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经,2017.(23):140-14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思考现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