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中原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18-07-22 06:53侯文静
青年时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翻译人才中原文化人才培养

侯文静

摘 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对外多边贸易合作迅猛发展,必然亟需大批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原文化深层次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中原文化底蕴深厚,对外文化交流重心由“引进来”转移到“走出去”,如何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新型翻译人才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沟通异质文化的翻译能够克服意识形态的障碍,进而积极促进中原文化在国际上的进一步传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及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条件下,高校应该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有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原文化;翻译人才;人才培养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为我国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与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语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战略工作推进中亟需大量“专业 + 外语”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对这些人才招聘的条件是: 必须有实践经验、即来即用,真正做到无需培训的专业应用型。 这些要求无疑对我国现行高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为更有效、更深层次地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势头下,以及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转型发展的有利契机下,河南省各高校外语专业意识到“中译外”的重要性,此次转型发展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很多高校在摸索中前进,就以本校的英语专业而言,尝试从宏观上调整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上,对具体的翻译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适当地调整传统的翻译教学。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对翻译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明确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更加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的软实力,本文拟结合老子文化,少林功夫以及河南豫剧,伏羲文化等有特色的中原文化探讨如何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调整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服务河南经济转型发展,让更多的人民了解热爱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走出去”不仅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魅力,而且也是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这一大环境下,作为河南省的翻译教学应该做出怎么的调整与改革?本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对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课程改革進行了调查分析,并以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为立足点对河南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概况

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迄今为止经历过四次翻译高潮,笔者仔细翻阅相关参考资料,可以看出基本以“引进来”为主,中国翻译学家孜孜不倦的翻译了大量西方名著,以严复,林纾,梁启超为代表的翻译家更是倾其毕生精力,他们试图以翻译为工具,将沉睡中的国人敲醒。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技术逐步传入到中国。有学者把这种情况比作为“文化入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对外交流的悄然改变,中国的四大名著,《道德经》等著作也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道德经》的翻译更是仅次于《圣经》的翻译,海外孔子学院的创办更是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时至今日,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河南作为中国正统文化的起源和继承之地,比较有特色的老子文化,少林功夫以及河南豫剧,伏羲文化等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这些优秀文化没有加以传播,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中原人民现在努力改变的困境。但是如何推广中原文化,其中之一就是要考虑翻译问题,翻译历来就是沟通异质文明、异质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中译外”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保持独特的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这一重担,主动担负起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

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翻译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但这并不是完全排斥文学翻译,转型发展的高校以应用型为主,很多翻译课教师就误以为文学翻译没有市场,实质上,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是优秀翻译人才的基础,否则的话,只能从事一些没有学术含量的,得不到市场认可的翻译工作。专业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仅要有商贸、科技、法律等实用知识,而且也要有文学、哲学、翻译理论等学术性的内容。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还能够从事某些学术性的翻译。与之相对称的翻译课必须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原发展的实际,将鹿邑的老子文化,淮阳的伏羲文化以及河南豫剧主动引入实际的课堂教学,努力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在中译外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入适用于应用文体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译者交流意识,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目标,不仅使学生就业时能较好地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而且更能让世界了解中原传统文化。

三、培养翻译人才的途径

中译外翻译人员可以帮助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培养中译外翻译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近些年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河南经济得到稳定快速发展。河南豫剧,少林功夫,武林风等引起了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这与英语在中原大地的普及程度相关,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国门,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能克服意识形态差异的翻译,目前, 对中原文化来说, 海外传播市场几乎还是个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原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大好机遇,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省曾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非洲行、中原文化美国行、“梨园春”悉尼行和委内瑞拉行等活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有河南人们勇于开拓国外市场,不遗余力的宣传,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南的地方戏剧豫剧名扬省内外;我们更要借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努力把豫剧推出国门,河南也是我国重要的武术文化中心之一, 少林寺是少林拳的发源地, 河南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许多技艺堪称一绝。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 努力实现文化传统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融合, 是中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能否走出去取决于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综合国力。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文化交流和传播历来都是双向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实际情况是以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单向运动为主的流动。坚持用外语发出中国文化的声音,表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诉求,减少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提升中国整体外在形象,应成为外语教育界的时代重任。

翻译人才是对外翻译的主体,翻译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对外翻译的规模和质量。翻译被公认是一项高、精、尖工作,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 以上。”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协作化的路子走,培养出当前急需的汉外文化翻译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汉外翻译人才队伍。文化翻译人才与应用型的翻译人才有着根本的区别,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汉外语言功底,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透析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让国外的读者能够理解和认识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选题的典型代表性

中原文化作为河南人们的明信片,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直支撑着中原人民为之努力和奋斗。在高线转型发展过程中,翻译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名族凝聚力的文章。比较有代表的有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产生在中国,但其思想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道德经》的翻译版本众多,对它的翻译仅次于《圣经》。通过大量翻译,老子思想与文化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人将其作为解决西方宗教、哲学和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道德经》通过海外翻译历程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大着其文化影响。例如德国青年结婚时以《道德经》相送,或穿有“道”字的服装等[1]。这些事例都彰显了《道德经》外译的文化傳播效应。

(三)采取针对性的翻译教学模式

中原文化能否走出去,与高校翻译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人才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指出:“翻译工作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翻译者的工作虽然不足为奇,但是沟通桥梁的翻译却在无形中促进中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及大量访谈,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并非能力很差,只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没有把社会需求考虑在内,与社会实践脱节。大部分从事翻译工作的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很少针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翻译,同时对现存的翻译课程设置提出了看法,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下,翻译练习等同于改错练习,知识面过于狭窄,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翻译标准,翻译能力等等的提高,造成很多毕业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延迟了文化走出去的良好机会。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转型发展的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的地方高校需要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可喜态势下,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一些误解甚至偏见依然存在,这种障碍我们就可以借助于翻译来克服,因此准确恰当得向想外国人展现中原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挑战性的任务。随着河南的不断开放, 对中译外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交易会、博览会、旅游业等都离不开中译外,这也为翻译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一方面, 据了解, 多数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课仅仅在高年级开设,沿用旧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放在外译中上。这使得中译外的教学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快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管理方面也要有新的思路。在有条件的学院尽快地设置中原传统文化的翻译课程,中译外安排在本科阶段,让学生多多了解中原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张雪梅.谈外语专业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05(1).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A].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文敏.文化走出去不差钱差翻译[N].浙江日报,2010-3-31.

[5]蒋道超.培养外语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N].人民政协报,2015(6).

[6]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1):5-12.

猜你喜欢
翻译人才中原文化人才培养
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策略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