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理性“正义”

2018-07-23 20:33蒋海升
齐鲁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兔唇言论正义

蒋海升

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新媒体时代,一浪又一浪的網络舆情风潮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对社会影响巨大。互联网舆论具有多面性,在刚刚过去的5月,围绕病逝女童王凤雅治疗费用展开的舆情风波给人们上了沉痛一课,值得全社会反思。

河南太康3岁女孩王凤雅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于5月4日去世。她的家庭是个生活极为艰辛的家庭。小凤雅兄弟姊妹5人,除了患病的凤雅外,这个家庭还有一个智力有缺陷的父亲,一个有兔唇的儿子。小凤雅无助的农村母亲在亲友的提醒下,借助网络捐款渠道为女儿进行了募捐。但此后有人在网上声称,小凤雅的家长“重男轻女”,并没有将募得的15万善款用于救治小凤雅,而是放任女儿的眼病不断恶化,将善款挪用到患兔唇的儿子身上。在小凤雅去世后,网上的指责、谩骂更是汹汹而来。5月25日,经警方证实,小凤雅家长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集了不到4万元的捐款,且这些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小凤雅的治疗上,最后只结余一千多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与言论的发布具有了随时随地的便利,因而使得网络舆情的潮头更显密集、更显猛烈。发达的网络舆情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必须正视的是,相较于传统媒体,由于互联网缺少“把关人”,网络舆情在“正义”的旗帜下,客观上也屡屡给社会造成伤害。许多网络舆论在未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就被有意无意地发布出来。许多舆情在从星星之火蔓延为燎原之势的过程中,掺杂了众多的主观非理性因素。许多网络事件后来发生的反转表明,人们常常在一开始信息并不完整的时候就片面地给事件扣上帽子,上纲上线,满怀正义感地进行鞭挞、批判、谩骂、指责。在小凤雅家长所谓“诈捐”舆情事件之中,可怜的幼苗的凋零本来就已经令人格外痛惜,苦难的家庭本来就已经陷入为孩子的病情焦虑和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无端的舆情指责更给这个家庭带来心灵的煎熬和创伤,此前挥舞道德大棒、轻率指责的网民也必然良心难安。慈善的热度,代表一个社会的温度,这场事件也让此前几度走上风头浪尖的中国慈善事业再度遭到损伤。

这次舆情风波提醒我们,自媒体时代,表达亦有边界,纵有爱意,不能肆意。有关机构和个人对于舆情要坦诚应对,对非事实的东西要及时澄清,以正视听。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自己的声音虽然弱小,但聚少成多,蝴蝶扇动翅膀也可能会形成飓风,也是要努力做一个理性的网民,擦亮自己的双眼,让自己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都要基于事实。对网络舆情无论是围观还是参与,都要学习法官审案的态度,形成自己稳健的判断力,对网络上的信息多打几个问号,在转发信息之前要更慎重一点,在发表言论之前让证据更充分一点,经过充分的、理性的判断再发表言论,莫让感情冲垮了理性。当然,以正义之名行造谣之实的,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作者系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猜你喜欢
兔唇言论正义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他们的言论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在刻画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上的作用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