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乡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2018-07-23 04:06邓步云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现代建筑

邓步云

摘 要:初步讨论了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乡土建筑表现形式的影响。探讨了乡土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发展的一些趋势。以及当代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运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乡土建筑的几个实例。

关键词:乡土建筑;传承与发展;现代建筑

中国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型的诗词,是孕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通过诗文、歌赋、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表达的,这些文化的载体大多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含蓄、内敛、和谐、中庸的民族气质。在文化的表现手法上建筑和诗文、歌赋、书法、绘画、雕刻也是和谐统一的,这些文化的综合体至今任然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

中华民族在古代是一个农耕民族,民族文化以大地文化为主。大地文化又包含农业文化和土木文化。前者的最主要体现是农历和一些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后者的主要体现自然就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结构形式。按照阴阳五行的观点,只有以土为中心方能四平八稳,安定天下。中华民族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伦理就逐渐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注重现实、朴实无华”也影响着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心”观念和“血亲相连”则表现在居住的形式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居住空间都是横向发展的,多在平面的院落组合上求发展。“庭院”文化正是这种发展的一种创新。庭院是一种文化心理,是人希望与自然交流的愿望的表达。这种文化也影响到了“风水”,在传统的居住观念上有“居不在大,有庭则灵”的表达。

土木材料的较强可塑性给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带来很多便利,使得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因各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变得丰富多彩,形成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文化。风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又使这些建筑在形式上表现出顺应自然的特征。封闭式的颇具华丽气质的四合院,开敞实用的苗族吊脚楼,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住宅和黄土高原粗旷的窑洞。一个地域存在的建筑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历练,铸成了今天的乡土建筑。

传统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长期积累,她是联系一个民族的内在信息网络。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应该说是在不断地认同和适应中完成的。一方面保持固有的特色,扩散、强化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比自己先进的文化,改造、壮大自己,不断地汲取新鲜血液使之具有活力。如果把建筑放到文化的范畴去认识,在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传统乡土建筑的认同与如何适应外来的现代建筑的争论。

建筑是社会文化财富,有秩序而又有规律的存在于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变革或是纳入新元素,都会引起社会文化体系内部的震动或反对。优秀的建筑都有它自己的风采,一旦达到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完美统一,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高层次文化的代表,被人们,认知、接受,从而达到推动社会文化前进的的历史使命。

文化上的“高层次”与使用上的“低标准”,难免会出现对立。传统乡土建筑步入新时代时,必然要受到筛选和淘汰。新技术和新的物质手段产生的新的社会审美观必然影响到社会文化对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新旧双方在认同、适应中共生,使旧的肌体上长出新的细胞。这就是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存在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而我们,新时代的建筑师在新时代的建筑创作则将推动传统乡土建筑新的发展。

在研究传统乡土建筑的历史、传承、发展、革新的同时,我们也积极的将研究学习中得到的体会、感受融入到新的建筑创作中去。

02年的“清华坊”是一座低層高密度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乡土建筑作品。小区是低层住宅区,用环形车道和其他人行道路将小区划分为几个组团,每个组团的建筑都南北向,既节约了能源又让住户能享受到更多阳光。小区的绿地分配到每户人家的私人院落中,充分满足中国人对私家庭院空间的需求。户主可以对私家庭院进行个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到传统乡土建筑街道上空那富有诗意的天际轮廓线,建筑的平面进行了错位排列。建筑后院的处理上创造了高墙深院的传统乡土建筑的那种宁静感受。住宅每户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共3层,在功能房间的布置及相互关系和面积大小上都做了精心设计,确保在感受传统乡土建筑的安逸时,满足现代化生活的便利。

立面的处理则将非常地道的传统乡土建筑形式用现代的的手法原汁原味的表现了出来,让人在感受传统乡土建筑特色的时候也非常好的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建筑细部设计的人性化和对建筑尺度的准确把握使得建筑有非常高的舒适感。建筑背立面的三楼书房出挑一小平台,设置传统乡土建筑中的“美人靠”,成为观赏内院美景的觉佳位置。楼梯井突出出去,成为建筑中最高的一块体量,但又将其虚化处理,采用点式玻璃幕墙结构,让其在错落的坡顶中形成众星捧月的效果,成为建筑中的点睛之笔,也突出了主题思想: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006年在江西南昌“青云佳苑”项目再次尝试现代乡土建筑的创新。“青云佳苑”所处位置岱山地区,地势为缓坡地,植被覆盖率大,区内有梅湖、南隔堤、象湖等水系,风景较好,空气清新,区域内较为安静。主要的设计构思为:1.对现代居住建筑空间人性化的理性图解。2.恬淡幽静,绿意流动的生态居住小区在城市尺度上的诗意展现。3.运用院落空间表现中国乡土建筑文化的精髓,本质。4.徽派乡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融合。5.对新世纪材料,构造,结构形式的运用。

“青云佳苑”是一多层高密度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小区设了两个出入口,一个在西北角12米宽的规划道路上,成为最初的主要出入口,一个在南面25米宽的规划道路上。建筑单体均是南北向布局,利用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空间设一条4米宽环形车道,中间三条东西向平行车道将车流引向各单元前。由于该小区是一高尚叠拼住宅,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每套都拥有至少一个车位,小区规模较小,可采用人车混行的通行模式,小区道路4米宽,两侧是另设1米宽步行道。小区环形车道上还设置适量的访客停车位。

小区在两个出入口处设置集中绿地,西北角集中绿地结合小型公建,成为小区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其余绿地分散到每户的宅前院内,让每户人更紧密的与绿地融合,户主可以对私人院落进行个性化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小区运用古典园林手法,以两个集中绿地中大面积水体为一头一尾,将水流、弯弯曲曲穿越小区各处,其间适当部位稍稍扩大,水流宽窄变化,颇有灵性,再沿水体布置小品,将整个小区打造得充满生机。两个集中绿地在景观上作重点处理,将现代化布景手段用于其中。在总平面的组团布置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前后错落的安排,获得了丰富的街景变化和天际轮廓线,建筑与绿地相互交融,使建筑、环境与人更加和谐、自然,这也是苏州园林中步移景移的再现。

在立面造型处理上,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调,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建筑中,在细部处理上,既有徽派檐口,山墙,围墙,白色墙面,花格窗型等符号,又去其繁琐,经提炼而用之,配以现代玻璃和金属构成的阳台栏杆及窗框等,以现代手法使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

由理论到工程实际,我们初步掌握的运用传统文化力量来为现在的生活添加新的亮点,同时也在传承伟大的中华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同胞在踏着乡土、听着乡音的同时感受到那浓浓的乡情。这也许是我们探讨、研究、保护乡土建筑最根本的意义吧!

参考文献

[1]《传统·乡土·创作》-----聂兰生《建筑学报》88-5

[2]《成都清华坊》----------王豫章《建筑学报》05-4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现代建筑
论现代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智能清洁机器人在现代建筑外墙清洁中的研究与应用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