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界融合理念有关培养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科研能力的思考

2018-07-23 06:35翁振伟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

摘 要:本文根据当代审美趋势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探讨院校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跨界整合,培养符合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文化产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

关键词:跨界融合;玉雕创作;应用创新型人才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指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活动,他们富有创造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发明创造的重任。”将传统的玉雕工艺与当代艺术创作理念和设计方法及跨领域的技术的整合,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 行业现状与对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的需求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体系。从神玉、礼玉到民玉,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玉石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的玉雕行业里边,玉石已普遍被作为一种以阐发彰显材料特点为主旨的手工艺品存在。从整体上看,目前玉雕市场上的玉雕作品的题材过于世俗化或宗教化,所设计和雕刻作品承载的空间和传递的观念与当代的都市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由于当代物质生活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诉诸视觉的符号或形象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官能体验,单纯视觉形象的设计无法适应当下人们多维的体验空间和交叉的体验感受”。[1]

当下,各个门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跨界融合特点明显,玉雕作品的审美趣味也趋于多元化。例如,邱启敬、卓凡、钱亮等部分当代艺术家凭着全面的专业能力和敏感的嗅觉,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深刻的思想内容、“跨领域”的创作观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赢得学术界和收藏者的普遍赞许。通过近几年来在“天工奖”“子冈杯”等具行业标杆性的玉雕专业奖项夺得桂冠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以新思想、新题材、新形式和新艺术观念取胜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些现象都是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很多民间的工艺作坊和加工厂也在努力尝试着通过产品的创新来适应当下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很多作坊和厂家原有储备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艺术观念、创造思维的局限或缺失,对跨界跨领域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的触及如越雷池。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做出来的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市场上自然也难以实现流通。因此,很多厂商在努力地尝试转变的同时却又持观望态度,亦步亦趋,创新活动基本停留于原有面貌,整个行业在创新方面消极滞后。行业的艺术创新需要更多跨专业领域的、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进入来优化这一现状。

2 玉石雕刻艺术与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

英国19世纪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针对工业革命以后传统手工艺和艺术设计的衰弱,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艺术与设计的重建,将艺术设计和传统手工艺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传统手工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新艺术运动已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理念和实践都很值得我们借鉴。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玉雕语言边界的拓展。

在当代艺术的大范畴,对于材料的选用存在很大自主性。但对于宝玉石雕刻行业来说,绝大多数玉雕作品的创作都是围绕材质自然属性方面审美展开。作为艺术媒介的形态,玉雕对其他相关门类的引入是自然而然的,也没有所谓的“跨界”,而是“无界”。但因为经济价值、材料审美等方面的特殊性,玉雕行业在玉雕门类与其他门类之间做了比较明确的区分,除了首饰镶嵌经常结合的近亲专业,玉石造型上的雕琢以外的各种表现手段和学科几乎都被看成了是跨领域。虽然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早已打破了专业界限,但为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之便,将跨界暂且放在这一基础上,分为艺术相关专业门类的跨界和非艺术专业门类的跨界。

2.1 艺术相关专业门类的跨界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设计的语境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跨越,也就意味着创作材料、介质在应用上的多元性,也意味作品的表现在手段、路径的多重选择,其面貌也将丰富多样。行为艺术、环境艺术、漆艺、装置艺术、交互体验设计、产品设计等艺术和设计的门类都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价值、功能和意义。这些相关专业门类的合理介入、借鉴或结合,对于传统的玉雕工艺来说,其创作的目的性、觀念性、用玉取向、功能性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质的改变。

2.2 非艺术专业门类的跨界融合

非艺术专业门类的跨界体现于新技术的介入和艺术观念的转变两个主要的方面。

新的技术手段这里所指的未必是当下的最新科技,而是在玉雕创作领域所使用的新的表现手段。但这些新的表现手段往往运用一些光学、机械、数字等技术,这些技术可能直接地改变作品的展示方式、体验方式,甚至反过来改变艺术的观念。

传统玉雕的题材主要停留于对历史故事、吉祥图案等传统图像的表现。艺术观念的转变主要在于哲学(特别是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的影响,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得到深化甚至异化,这种影响在当代的行为观念艺术中可见一斑。跨学科领域的人文学科使作品的主题和所传递的思想更符合时代的语境,更能反映当下的时代问题。

2.3 院校在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优势

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手工业的保护力度的加大,玉雕工艺于2006年被文化部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引起了部分院校的重视。目前已有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部分本科院校陆续开设玉石材料以及相关工艺课程。

开设有玉雕专业课程的美术专业院校和珠宝专业院校,在跨界的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各有优势。美术专业院校在学生的人才培养上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训练强度较大,加之当代艺术的学习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天独厚,学生在将现当代艺术观念方面在玉雕创作中的引进存在先天优势。

工艺美术及珠宝专业院校在专门的加工工艺方面,不管是相关的人员配备还是专门的工艺硬件配置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如掐丝工艺、镶嵌、珐琅等工艺类型也作专门化的细分。其中,部分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院校也引进“现代学徒制”,[2]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育在操作实践方面的不足,在传统的造型样式方面的学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艺术理念及设计方法少有大尺度的改变。

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说,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硬件,如声光电、机械等各种跨专业门类的资源可谓是近水樓台。

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培养符合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文化产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3 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培养条件的若干问题

由于跨领域跨专业内容的涉及,教学难度本身较大,加之作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其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相对更高,培养条件也相对更为复杂,必然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其一,学习时间安排上的限制。对于大部分的院校来说,在课程的规划和时间安排上已几近饱和,如何能够合理地安排和确保在所跨学科或专业领域上足够的学习时间。庞大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时间存在的矛盾显而易见。

其二,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准备有更高的要求。玉雕技艺的创新不能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对传统玉雕的拓展或延伸,也就需要对玉雕传统具备相对深入的理解。另外,由于涉及跨领域,教师也需要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认识。

其三,不同专业的教师配备。在艺术类相关专业的跨界,大多专业院校在师资配备上是相对好实现的。在非艺术专业门类的跨界,专业院校仅靠校内的教师资源可能未必丰富。在综合性大学,要获取这些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某些专业领域的教学需要跨院系或校外单位的支持。

其四,实现工艺所需硬件。在跨领域的作品的研发和加工上,已不仅仅依靠单一的雕刻和切割等玉雕加工设备,甚至需要用到如电窑、焊接设备、车床以及相关数字和机电设备。这些设备在理工类综合大学往往通过校内的其他院系的借用或合作能实现。对于艺术专业院校来说可能比较苛刻,毕竟有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其五,教学场地不集中。由于跨专业,涉及不同工艺和技术,某些特殊工艺需要在其他车间或加工厂完成,在教学场地上的不集中有可能造成教学的管理和指导遇到困难。

针对这些困难,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途径有可能需要作出一些有别于一般应用型人才的调整。

4 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途径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以玉雕的工艺与设计教学为基础,加强新媒介新技术等跨领域内容的学习。“加强学生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与创新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训练,使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3]

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不仅仅是应用型人才,而且必须也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这部分的学生是从众多学生中选拔出来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实质的教学上应该与其他的学生有所区别。在教学方法上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进行创作和设计。

在教学的要求上需要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放到学生的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以自身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和专业问题的洞察,对学生的实验性设计、产品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研发做出具体和准确的解决意见。

由于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培养条件上存在着学生学习时间、知识储备和技能准备、跨领域学科的教师配备,实现工艺所需硬件和教学场地等相关问题。个人认为,其培养的方式更适合采用导师制、工作室制,或者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分类及组织教学。在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培养策略的问题上,在“新工科”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导师制、工作室制在组织教学上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所跨学科和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按需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工作室或跟随不同专业的导师进行学习,在必要时甚至可以促进不同的导师和工作室之间进行协同合作。甚至可以导师工作室或工艺工作室为单位,建立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玉雕+漆艺或玉雕+数字技术。负责玉雕教学的教师未必擅长漆艺或是数字技术。通过不同导师或不同工作室的联合,可以促进协同效应,产生新形态的玉雕作品。导师制和工作室制的培养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也便于适时对学习模式进行调整,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决上文所列举在培养条件方面的若干问题。

项目合作不仅仅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校内合作,也包括校企之间的合作。围绕具体的项目研发,在实践互动中进行学习。“在简短的讲授期间,定期穿插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立即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普渡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动手建立水净化系统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那些以听课为基础的学生更深刻。动手学习更能吸引学生,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技术和工程专业。”[4]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合作单位往往可以协助解决跨专业的人员配备、资金、技术、硬件、空间等诸多在研发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在减轻学院压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效能。

5 结语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院校自身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打破专业界限,从文化艺术的整合意识出发,吸收现当代艺术语言及设计方法,结合当代审美趋势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把当代艺术的教育理念引入玉雕设计领域,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引导学生积极创新,用开放性思维拓展玉雕艺术语言边界,为行业和社会培养出符合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文化产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玉雕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坤鹏.游艺悟道[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100.

[2] 邹玉兰,尹春洁.现代学徒制对高职玉器设计与制作专业玉雕工艺传承的促进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2).

[3] 黄顺年,刘建国.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

[4] 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作者简介:翁振伟,文学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的跨界融合
“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