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日现代重彩画“自然观”之比较

2018-07-23 07:57李心童孙敬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然观审美

李心童 孙敬

摘 要:中日现代重彩画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艺术思想及表现形式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不同;二是各自的传统精神和美学感受不同。前者影响了各自重彩画的现代化进程,后者则影响了各自重彩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表达。由此,中日现代重彩画的自然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站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通过分析中日现代重彩画中反映出来的美学思想来揭示两国之间自然观上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现代重彩画;文化人类学;自然观;审美

中日两国依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和宗教文化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中日现代重彩画虽然都是东方式的抒情表达和诗意表现,但是在各自具体的美学追求上却不尽相同。“一个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势必影响这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民族的审美意识以至审美情趣都有一定的规定作用。”[1]因此,中日两国的审美文化的源流是与其各自民族的自然观息息相关的。

1 自然观对中日现代重彩画的影响

每个民族独特的自然观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黑格尔说:“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密切的联系。”[2]在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审美文化中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日本的“万物有灵”思想上。东方美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调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自然给予人生存的条件,人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感受自然后用艺术来表现自然。这种表现不是客观机械的再现,而是加入主观情思后的艺术表现。

中日现代重彩画在“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意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人相通。“天”不仅指可感可知的自然万物,它还是天道,是自然之本性、自然之精神。但是,较中国现代重彩画而言,日本现代重彩画中体现出关于天人同一性只是淡化了其中的伦理学色彩,而更加强调“万物有灵”的自然神秘气息及其对自然之神的敬仰和膜拜。因此,中日現代重彩画各自深受“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面貌和审美特征。

2 中国自然观与现代重彩画:“天人合一”观念下对人格之美的追求

中国土地辽阔,地貌丰富,画家长期受到大山大水的陶冶,使得他们更加倾心于深沉博大的美学内涵,追求深厚、遒劲、宏阔的审美情趣。在古代,中国也频繁受到周边的亚洲大陆异民族的入侵,所以在这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下,中国呈现出民族自我主张型文化特征,为了通过理论与其他民族进行沟通,形成了相对发达的理性思维。所以,相对于日本现代重彩画来说,中国现代重彩画呈现出更为理智的、写实的、客观的、立体的、现实的等一系列特性。

中国自古赋予自然一定的政治意义和审美超越意义。中国古代以人文之眼看待自然,发掘并追求自然的精神意义,不是把自然看作简单的认知对象,而是把自然现象看作人的精神品质的象征。中国人追求天人感应的效果,常以物感情,进而使自然万物人格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想达此境界,需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把自然融入自我感悟当中,以审美的方式欣赏自然,达成内情与外物的协调统一。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由此可见自然物中蕴含着审美主体的情感,它被赋予了人格之美。老庄哲学的自然观则认为“天地有大美”,它不同于把自然山水比作伦理道德观念的儒家思想,明确认为天地自然是“大美”境界,人应该复归自然,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而唐朝禅宗盛行更是崇尚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禅意和佛理。

中国文人血液中流淌的伦理精神气质使自然万物在他们眼里具备了一定的人伦道德价值和意义。自然之于古代文人,是认识的手段,而非认识的目的,构建天道自然观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人伦道德体系。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独立于政治伦理学之外的意义上的自然观和自然哲学”。[3]我们可以看到,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汇点上,儒家之自然是象征的自然,道家之自然是真正的具有朴素意义的天然的自然,而佛家之自然则以寂灭之心进入返璞归真的审美境界。可以说自然之趣是通过人显现出来的,“物感”“神韵”“趣”等审美范畴的形成根本便是自然之美。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的自然观承载着画家人格修养的深层次的价值,画家通过观看自然、体悟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格精神的延伸,把人格精神与自然之气相互融合,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对待自然的观念,深刻地印刻在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创作方式和价值追求当中。时至今日,在中国现代重彩画的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人与自然保持的是和谐一致、非对立的亲和关系。

3 日本自然观与现代重彩画:“万物有灵”观念下对生命之美的表达

日本是呈弧状排列的岛国,平原极少,森林茂盛,气候温暖湿润,海洋资源富饶,同时地壳运动、火山爆发频繁,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怀着深切的感激之情和崇敬之心,于是便产生了自然崇拜和万物崇拜的民族性。

“自然本来是中国的文字,在对自然的理解方面以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接受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1]大自然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他们审美意识的源泉,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在其著作《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一书就指出:“热爱自然通常被视为日本美学的基础。”[4]在许多日本现代重彩画中体现出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纤细感、优美感和柔和感。

日本民族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万物有灵论”和“天人合一论”。在受到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后形成了日本的“天人合一”观,从而为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寂”范畴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寂”范畴形成的现实基础则来源于日本的“植物美学观”,它体现在用四季的更迭变化和草木的千姿百态来表达人生命运的转换及情感心理,体现着日本民族自然审美的独特性。法国大文豪保尔·克洛岱尔在日本作演讲时曾说过“日本人是自然的共生物”。对自然的崇拜促使日本原始神道的发源,自然即是神的化身。不同于日本美学思想中的自然概念,中国美学思想语境中的“自然”不完全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界,还指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本然的存在。

从深层的文化内核来看,相比于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受“万物有灵论”的影响更加深远。万物有灵,是对自然神秘气息的敬畏,是人的主观认知与自然景色之间的联结。在一般意义上,由“万物有灵”观念延伸出的“物哀”,是日本“情”文化的体现,以此,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文化是情的文化”。[1]情文化,表现在审美意识上是以表情为主,日本人以自然的本能欲求为美,与中国的“真善美”美学思想不同,对于他们来说,美与善不具有同一的价值,美是超越理性和道德层面的,是一种纯粹追求情趣的精神性的美的感情。这种思想使日本人极富情感性,又颇为情绪化,一言以蔽之,即感性之存在。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日本不仅形成了对自然万物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由此形成了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这两种脉络,相互杂糅,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种泛神论的宗教。因此,山川河流、花鸟草木,都被看作具有神性,是人们需要敬畏的对象。在这种觀念主导下,日本民族非常看重人与自然之间生命气息的相通,并发展出“物哀”“幽玄”的审美文化特点。这种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艺术尤其是重彩画的审美表达和价值追求。

可以看出,“万物有灵”观念强化了人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又反过来巩固了人对自然生命气息的感悟,进而通过人与自然生命气息的联结,呈现出深层次的情感力量。“物哀”“幽玄”等审美范畴就是把人类投入自然的纯粹的感情作为创作的根源,是一种感受力的倾诉,它是与教化、修养等没有任何关系的无功利的纯粹美的享受。因此,日本现代重彩画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情感的、感伤的、主观的、纯审美等艺术特性,并成为日本现代重彩画区别于中国现代重彩画的显著特点。

4 结语

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重彩画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注重人与自然的交融,强调“自然的人化”,并把自然视为中国画家人格精神的体悟载体;日本现代重彩画更多的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下,注重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膜拜,强调人与自然生命气息的联结,由此构成了日本画家“物哀”“幽玄”的审美表达和精神追求。总体来说,中国现代重彩画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依然充满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强调主观意识上的审美观。而日本现代重彩画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则是对非理性的追求,在艺术层面强调一种主观情感上的自然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周建萍.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6,72,81.

[2] 黑格尔(德).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137.

[3] 肖万源,徐远和.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M].东方出版社,1994:18.

[4] 伊恩·布鲁玛(荷).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M].张晓凌,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67.

作者简介:李心童(1992—),女,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通讯作者:孙敬(1963—),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自然观审美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