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儿童诗教学的迷雾
——基于文本的儿童诗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2018-07-24 01:29查燕霞
关键词:童诗儿童诗蝴蝶

查燕霞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教育集团)

一、问题源起

(一)一堂引发思考的观摩课

在这个呼吁释放儿童天性的时代,儿童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儿童诗走进课堂也成为一线教师带给学生美之享受的重要选择。笔者在一次儿童诗观摩课上,记录下了以下导入:

(课前读所学儿童诗)

师:回忆这些儿童诗,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流畅顺口,朗朗上口。

(师板书:朗朗上口)

师:儿童诗和我们平常的说话、写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语言简洁。

(师板书:语言简洁)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生动有趣。

(师板书:充满童趣)

回忆观摩过的儿童诗课堂,教师都会像初学儿童诗一样,课伊始先强调儿童诗的特点,似乎这样教课堂才算完整。在一节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背,理解诗意,多类型拓展作业,完成了一首儿童诗的教学。这让笔者开始思考,这样的儿童诗教学妥当吗?在当今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压力较大,许多教师在教学儿童诗时是否选择了合适的内容?会否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压力?最后又能否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流于形式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课堂的“丰满”及环节的耀眼,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却走马观花般未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同时,入选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的儿童诗数量并不少,为何只选编了这些呢?很多语文老师在执教时缺乏思考,不够重视,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流于形式。

2.内容散乱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通过网络、书籍等呈现的儿童诗作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儿童诗时只是简单地教一两首诗,对儿童如何选择优秀的、合适的儿童诗作品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及帮助。

3.缺乏味道

这里指缺乏两种味道:童年味道和学科味道。儿童诗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它是基于语文课程大背景下的,流于形式或过于注重技巧的教学都会使孩子对儿童诗失去兴趣,限制他们的思维与表达。

4.未成体系

一首诗仅是帮助孩子打开儿童诗的大门,要让孩子掌握钥匙去领略门中的大千世界,割裂开的几首诗是远远不够的。积累较少,未成体系,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对儿童诗形成全面的、立体的感受,难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基于文本的实践研究

鲁迅说:“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在主题与内容选择上极为讲究,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儿童诗作为语文课程背景下的拓展性课程,不应是孤立于语文教材之外的学习叠加,应基于文本出发,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深度开发,与教材内容或知识点相融合。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基于文本的儿童诗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一)单元主题出发

在《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找到一堂课一章书最根本的地方,才能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而这“最根本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与学生生命需求相吻合的东西,笔者把它称为“课程的种子”。语文课堂围绕着单元主题进行整合教学,儿童诗教学也应基于文本,从单元主题出发,选对种子,找准切入点。

以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一至八单元主题分别是:走进春天,留心观察;学会关爱别人;夸夸家乡美;用心思考与实践;走进大自然;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走进科学世界。整合整本教材,纵观八个单元,它们不是相互割裂的,单元主题之间互有相通,其中有六个单元的主题都从不同层面与角度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换而言之,观察与思考是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大语文学习能力。针对这一主题,笔者精心选取了《花与蝴蝶》《小小蝴蝶小小花》两首同主题儿童诗,让学生在语文课文之外,还能从儿童诗的角度学会观察与思考,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单元主题。

(二)以实践为本体

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需要在合适的季节,用耐心、爱心去浇灌和培育,而为了使种子生长得更好,还需要不断注入养分。同样的,儿童诗的教学也需要“养分”,这就是包含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

儿童诗相比于其他文体,语言更加精练、想象更为丰富、意境更为优美、情感更为蕴藉。因此,我们提倡用儿童诗的内涵来改良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借鉴童诗课堂。儿童,尤其是低段的儿童,他们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想象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诚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在“学会观察与思考”主题系列儿童诗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咀嚼、体味,一起走进蝴蝶飞舞、鲜花摇曳的世界。

师: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它们长得很像。

师:老师把花和蝴蝶带到了我们教室,请你仔细观察,它们哪里很像呢?

生:它们的颜色很像。

生:形状也很像。

师:对呀,似花非花,似蝶非蝶,真难分清。诗人林焕彰用心观察到了这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用诗的语言描写了花与蝴蝶的相像点。

师: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多么美妙的想象!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相像的事物(分别出示:叶子、小船),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叶子和小船的形状很像。

师:(出示工人与蜜蜂图)再来观察这组图,你能找到他们的相似点吗?

生:工人每天都辛勤工作,蜜蜂会勤劳地采蜜。

生:他们都很勤劳。

师:哦,原来优秀品质也是一种相似。

师:根据你的观察与思考,你还能找到更多相像的事物吗?

生:夏天很炎热,火也很热。

师:给你的感受很相像。

生:小船可以载人,叶子也可以帮助蚂蚁过河呀!

生:看来它们也有着功能上的相似。

生:雨点从雨伞的伞面上滑下来好像滑滑梯似的。

师:真会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也是一种相像。

生:蜗牛爬行的速度和闹钟时针走的速度很像。

生:女孩子的花裙子转起来的时候跟雨伞很像。

生:大象的耳朵跟扇子很像。

…………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观察蝴蝶和花的相像点,再到联想生活中的各种相像事物,乘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找到的相像点不再流于表面,功能的相似、感受的相似、运动状态的相似、品质的相似等等,他们所看到的相像点越来越多,相像的方面也越来越具体、多样。就好像任意飞翔的彼得·潘,原来思维也可以有着纵横四海的放纵。

这样全面、积极的联想、想象,正是孩子们给“种子”不断注入的“养分”,“观察与思考”一下子变得饱满立体起来,它会在孩子的心中落地生根,它有脉络、有方向,不再是最初干瘪空洞的模样。

为了使种子的根扎得更深,除了听、说、读、思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养分”——“写”的实践。当然这需要经过前期教学中大量的铺垫与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唯美的抑或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孩子们也能创作。于是,在课堂最后,孩子们拿起笔,模仿两首儿童诗,把他们心中所想的相像事物化作一个个跃动于纸上的音符,拨动我们的心弦:

落叶和蝴蝶

落叶是不会飞的蝴蝶,

蝴蝶是会飞的落叶。

蝴蝶是会飞的落叶,

落叶是不会飞的蝴蝶。

落叶是蝴蝶,

蝴蝶也是落叶。

小小彩虹小小桥

小小彩虹小小桥,

快快乐乐照镜子。

一个弯弯七彩色,

一个弯腰让人走。

彩虹出来天气好,

拱桥建好人人乐。

读着这样的诗,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就像汩汩流淌的泉水,所行之路,浇灌出绚丽的思想花朵,缤纷而纯真。

(三)构建课程体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种子也不是一日就能长成参天大树。花有花期,儿童诗的教学也应体现生长的过程,这个生长的过程就是“课程体系”。

在教学儿童诗时,许多老师总习惯于只把目光聚焦于所教授的这首诗,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点,孩子们读记每一首诗,看起来似乎掌握得挺不错,但实际上这样的儿童诗教学是与语文课程割裂开的,没有长远的目标与方向。所教学的一堂课,呈现的并非只是这一堂课的内容,将儿童诗引进小学语文课堂也并不是把语文课改成童诗课,教师需要有这样一个理念,一节课更应呈现的是一种课程思想,它是儿童诗与语文课的有机结合,是对语文教材的拓展与二次开发。那么,如何操作实践才能体现出“课程体系”呢?

1.课前有积累

首先是大量阅读优秀的童诗作品。儿童诗是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展现,在阅读童诗时,可以体验想象的快乐,感受自由的表达,不断丰富情感,培养语感,久而久之,优秀的儿童诗作品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加深他们对儿童诗的了解与感悟。童诗教学注重海量积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优秀的儿童诗作,让学生能在早自习、语文课前读一读,学一学,学生也可以在休息时自由地欣赏;也可以在童诗课中开设专门的童诗欣赏课,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接受诗的熏陶、诗的洗礼,让诗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播撒、发芽、生长。

其次是单元主题的有机引导与铺垫。正如语文课前需要预习,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儿童诗也可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前,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同样以“学会观察与思考”系列诗教学为例,单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真正的课堂在课外,一片变了色的叶子,一只孤单的蚂蚁,一棵弯弯的小草,一朵多变的白云……平时潜移默化的引导、点滴的积累会在最后的课堂上达到令人惊喜的质变。

2.课后有拓展

课堂得以延续,思想得以生长,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课后的拓展,也就是与主题相关的系列作品的推荐与介绍。我们都知道,一堂课所能带领学生欣赏感悟的诗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呈现与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题,深化感悟。如推荐文本相关的系列丛书,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用于课外,用他们智慧的双眼去看更广大更美好的世界,这样有延续性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

3.教学有梯度

若想百花酿成蜜,须经一番长酝酿。童诗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很自然地运用诗意的语言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实践,无法一蹴而就。因此,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学上应体现梯度,由浅入深。许多教师急于在一堂课内让孩子创作儿童诗,这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需要此前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练习逐步深入,以列表形式解释:

主要创作方法学段 想象 格式 题材 表现第一学段 直接想象法句式拓展法生活小事可爱夸张法第二学段 间接联想法格式仿照法描写一种情景述说言理式

第三学段 事物联系法诗意拓宽法表达一种想法情感抒发式

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儿童诗教学的难易程度应有所不同。环环相扣、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心中深藏的诗意。

三、成效与反思

基于文本的儿童诗有效教学,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儿童诗的兴趣更加盎然。于是,在自下而上形成体系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模仿与创作中飞扬的诗意,看到了基于文本的显著成效。

1.选择有道

课程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随意的叠加,它是一个前后关联、有序的体系。立足于语文教材挖掘教学点,如单元主题、写作手法、语用表达等,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孩子学习的儿童诗作品,不盲目、不随便。

2.思路拓宽

根据文本内容或知识点选择的儿童诗,能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诠释要点,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在思考、想象和表达等方面更有方向、更加深入,对文本内容或知识点的理解更全面、立体。

3.味道浓郁

基于文本出发,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意在巩固所学,拓宽思路,加深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技巧和手法上无须繁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作为积累,欣赏、感受儿童诗的魅力。

主题 模仿创作观察与思考眼睛打开窗,让细细的雨丝飘进来,让洁白的雪花落进来。走进大自然小雨沙沙春天的小雨沙沙沙,像个可爱的小画家。点绿了柳芽,染红了桃花,涂青了山峰,画美了水鸭。可贵的亲情灭火器爸爸妈妈爱生气,常常吵得头上一团火,我呀,就唱唱歌、说笑话、讲故事,让爸爸妈妈笑开颜。我就是家里的灭火器。

在儿童诗教学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目光一定要长远。语文重积累,儿童诗的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我们选对“种子”,注入“养分”,注重生长,相信,诗意会随生命的成长而拔节,每一颗童心都将开出最美丽的花。

猜你喜欢
童诗儿童诗蝴蝶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另一种话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
找找看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