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构建

2018-07-24 10:25武佳红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武佳红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后,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二小学以此为蓝本,坚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国家课程架构为基础,以完整的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确立了“三大板块+六大核心素养课程体系+N项主题学科整合课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整合

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二小学秉承“办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做最好的自己”这一办学思想,坚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赏识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使之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帮助师生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学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會声誉。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所以,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由此,学校对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形成了三大板块、六大系列和N项主题课程(见图1)。

一、 构建三大课程板块

三大课程板块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通过课堂展开整体教学,帮助学生达成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课程内容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学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从丰富内容、开拓视野、掌握方法、增强感知等方面对国家课程适度进行校本化处理。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适切性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二、开发六大课程系列

六大课程系列的设计,重点关注的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开发,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的科学集合,直接对应核心素养的培养,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细节的落实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具有稳定性,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会随发展需要与条件改善而不断丰富和充实。

1.“丰底蕴,有情怀”系列

对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和认同是促进人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丰底蕴,有情怀”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关键要素。课程内容包括主题阅读、读书节、知识竞赛、科学人文、经典阅读、口琴、竖笛、口风琴、尤克里里、打击乐、管乐、表达表演、朗诵、剧团、舞蹈、合唱、艺术节等。

2.“尚真知,勇探索”系列

勇于坚持科学思想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是人的一种崇高境界。“尚真知,勇探索”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关注理性思维、崇尚真知与勇于探究等关键要素。课程内容包括参观科技馆、生物博物馆、科技节、科学实验100项、每年一个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等。同时通过各种课程形式,综合渗透对实事求是等要素的培养。

3.“爱学习,讲方法”系列

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高效、学习进程的调控对人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爱学习,讲方法”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关键要素。课程内容包括科学阅读、快速记忆、高效阅读等。

4.“我健康,我快乐”系列

认识自我和发展身心对生命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健康,我快乐”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关键要素。课程内容包括独轮车、跆拳道、踏板操、击剑、排球、足球、三棋、体育节、体育竞赛、拓展训练、沙盘游戏、安全大课堂、沙盘游戏等。

5.“有担当、爱国家”系列

公民对社会、国家与世界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既有个体意义,也有社会意义,决定着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有担当、爱国家”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包括拓展训练、环保大课堂、每年一主题的生态道德教育、传统节日、中华文史、世界文史等。

6.“学且用,敢创新”系列

学以致用是知识掌握的最终目的,创新实践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学且用,敢创新”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关注劳动意识、问题解决与技术运用等关键要素。课程内容包括九连环、航模、电子拼板、速叠杯、七巧板、太空车、创客等。

三、形成N项专题课程

N项专题课程的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在同一主题内容的牵引下,或完成跨学科具有深刻性、丰富性的完整理解,或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对同类课程内容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精细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生活与社会现象及其知识在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联性,形成知识的立体感,整体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与知识结构水平。专项课题具有灵活性,可在培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依据教学重点的变化与学生兴趣的发展,对专题内容进行适度的更新。时间周期依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有的持续几年,有的只实施一次。N项专题包括了与眼睛、种植、水、节日、汉字、家乡、圆周率、机器人等相关的课题。

N项专题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他们周边的环境及生活事件紧密连接,通过持续性学习内容与深度学习内容相交替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发展综合能力,形成核心素养。N项专题课程的推进过程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与现实条件进行适度调整,并不断充实与更新。

四、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1.课程实施——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学校的课程整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科间的课程整合——两条路径。首先,将各学科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例如科学课上有讲耳朵的课程,卫生课上也有,这样就将这部分内容整合。其次,将两种学科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例如将信息技术、机器人、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二是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双快课堂。所谓双快课堂指的是快乐、快速的课堂。其基本思路是“两主一本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习力训练为主线。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其一,删除繁琐分析,将“主题阅读”书籍引入课堂,进行海量阅读;其二,将多项科学训练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三,将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课程的推进

课程整合和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但最重要的是校长先行。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校长要做好三个经营:即经营专家、经营教师和经营家长。

一是经营专家——引。将专家请到学校來,帮助学校分析课程的方向是否正确,只有方向正确了,学校才可能走得更远。

二是经营教师——领。引领教师们在教学中落实“玩中悟”“读中品”“学中得”。

三是经营家长——带。要面对面地带领家长学习育人方法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家长们先了解学校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再通过亲身体验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最终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

学校关注学生品质和学习力的提升,通过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欢、促进发展、收获成功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现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运动能力和学习力,使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为学生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问题与反思

一路走来,课程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我们深知:任何一种改革都不可能解决教育所存在的所有问题。未来的课改之路还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困难依然很多,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以一颗平常心坚持、坚守,永不放弃,帮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