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改革三十年反思与启示

2018-07-24 10:29杨彩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学力

杨彩虹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日本三十余年教育改革从“宽松”到“脱离宽松”的转向历程,对其教育方针进行梳理,分析改革所引发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提出全面振兴公办教育、学校和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学业挑战、通过提升教学素养、“因材施教”来实现减负的建议。

关键词:宽松教育;学习指导要领;学力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08-02

一、引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使家庭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强烈。另一方面,家长对激烈竞争所导致的高强度学业要求产生质疑。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发布教科答复报告《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提出“精选教育内容,旨在使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这个报告成为日本实行“宽松教育”的开端,也是此后主导日本基础教育三十余年的基本方针。

二、何谓“宽松教育”?

所謂“宽松教育”,是指从1980年开始至2010年代初在日本实施的,以营造“有宽松感的学校”氛围为目标的教育。“宽松教育”旨在改变偏重知识积累的“灌输式教育”,提出“注重实践经验,将学习重点转移到锻炼思考能力上来”的新教育方针,通过减少学习时间和内容,营造有宽松感的学校教育环境。其依据是分别于1980年、1992年、2002年开始实施的、由日本文部省(2001年后更名为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

三、“宽松教育”实施经过及相关重大事件

(一)1980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制定及实施

1977年至1978年间,日本文部省修订自1971年起实施《学习指导要领》。为了让学生过上“宽松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减少学习内容,将小学六年的总课时数由6135学时减少至5785学时,初中由3535学时减少至3159学时,同时设立不进行常规科目教学的“宽松时间”。小学从1980年度、初中从1981年度、高中从1982年度起实施。这标志着“宽松教育”的开始。

(二)1992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制定及实施

1989年,文部省再次修订《学习指导要领》。提出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应变能力的“新学力观”,将“发展个性”作为教育目标。废除小学第一第二学年的“社会”和“理科”课程,新设“生活”课程。小学从1992年度起,初中从1993年度起,高中从1994年度起实施。

(三)2002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制定及实施

1998年至1999年,再次修订《学习指导要领》。此次修订,将中小学学习内容削减了30%,小学六年的总课时数减少至5367学时,初中减少至2940学时。新设“综合学习时间”,宣扬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即“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积极做出判断、采取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小学、初中从2002年度起,高中从2003年度起实施。全面实行学校每周5日制。

(四)脱离“宽松教育”,2011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制定与实施

国际测试中日本学生的学力下降引发关注,2008年,文部科学省再次修订《学习指导要领》。作为过渡期措施,2009年度起在部分小学和初中试行,削减中小学综合学习时间和选修课。小学从2011年度起,初中从2012年度起,高中从2013年度起(数学和理科从2012年度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总授课时数恢复到2002年度以前的水平,这标志着“宽松教育”的结束,日本进入“脱离宽松教育”的时代。文部科学省称之为“非宽松亦非灌输式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

四、“宽松教育”的结果

(一)造成国民整体学力持续下降

日本实施宽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生存能力”,但实际上因为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结果造成国民整体学力的下降。据川端希望等调查显示,在2000年第一次国际学力测评(PISA)中,日本学生的数学素养排名第1位。但是,在“宽松教育”全面实施后的2003年测评中,降至第6位,此后2006年更是降至第10位。并且,阅读素养2000年的测评排名为第8位,其后2003年、2006年测评分别为第14位、15位。参加PISA2006年测评的学生均为高中一年级,2002年时上小学六年级,正是发展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那时“宽松教育”全面展开,学校授课时数和学习科目较之前大幅减少。川端等通过分析上述测评结果,认为导致学生综合学力下滑的原因是2002年全面展开的“宽松教育”。

(二)扩大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剧了日本社会的阶层分化

从原则上来说,《学习指导要领》适用于所有学校,但实际上,其约束力只对公立学校强大,对私立学校则相对薄弱。由于原本占据优势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考入一流大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因此大量有志求学的学生都进入私立学校,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学校的优质师资也随之流失。以从1960年到2015年考入东京大学人数最多的前20所高中为例,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此消彼长十分鲜明。

要想考上好大学,仅仅上私立学校还不够,课外补习学校(日本称“学习塾”、“进学塾”)专门为应试做好准备,这几乎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如果在达标线之上还想学更多,就要自己负担所有成本。经济水平低的家庭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才能购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处于上级阶层的人可以享受“强强联手”、互惠共赢的人际关系网,而处于下层者则越发被隔断、被孤立,难以实现通过受教育来向上流动的愿望。

五、日本教育改革三十年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中日两国同属于东亚儒家传统文化圈,具有很强的学历社会意识。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家长既希望孩子在学业竞争中取胜,又不希望孩子学习太辛苦,全社会批判“应试”,呼吁“减负”。以上这些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日本三十多年“宽松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从宏观上来看

正如日本的历史教训所示,当教育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應试压力,得到的却是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图安逸不勤奋、整体学力跌落的“宽松世代”。所以,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能取得育人和应试的平衡兼顾就是最大的成功。

中日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政策抓手和落实条件也有很大不同。我国更有可能通过强化公办教育配置来弱化私营培训市场的卷入,在育人和应试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建议全面振兴公办教育,激活公办课外教育,为家长减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业挑战。

(二)对学校及一线教师的启示

学业挑战未必是负担,不能因材施教才构成负担。正规学校教育要能提供足够的学业挑战、承担更多课业教育而不是变相地把充实、提高的内容转移到课后家庭辅导。减轻学业负担的命题到了一线教师这里绝非单纯地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转化为要实施更好的教育——提升自我教育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特长所在,鼓励他们投身并乐在其中。这个层面上的“减负”最深入教育内容实质,也更需要时间、耐心和爱。

(三)对家长的启示

家长不应对孩子渲染学习之苦。应树立家长权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孩子升入初中后,可教导孩子“学习能使人更有智慧”、“有知识的人更容易立足于社会”等,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我的选择”。对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更要有耐心帮助其找到适合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和田秀树.学力崩壊—「ゆとり教育」が子供をだめにする[M].PHP研究所,1999.

[2]寺脇研.さらば ゆとり教育[M].光文社,2008.

[3]川端希望等,ゆとり教育について[J].中村学園大学短期大学部「幼花」論文集,2011,(3).

[4]樊秀丽.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日本教育改革之一的历史进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4).

猜你喜欢
学力
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浅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的方法
学历与学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研究
学力视域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以实验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