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人”与“精神”

2018-07-24 10:51夏洵若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接受客体表达

摘要:设计学不仅是应用价值极高的领域,也是一门具有相当理论基础的科目。任何一件实物的设计都离不开其背后的原理,设计学从学科角度以及应用角度,都包含该学科研究的一种“特殊矛盾”,即其多方关注对象之互动:实体设计品的“物”与制作者的“人”及其内在蕴含的思想“信息”面对客体之“人”——设计品的用户或参观者,此多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设计学理论与应用的多样性、不稳定创新趣味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设计学;理论;陈列设计;表达;接受;客体;精神

一、设计理论中的关注对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今,琳琅满目的设计层出不穷,从产品到概念带来一次次冲击,与此同时,设计学的参与者们也在一点点放宽,不再局限于设计师与该专业的学生及工作者们,还包含其服务民众就是普通的大众百姓。如此一来,在专业的设计原理与面向非专业大众的应用及陈列展示上,就可能产生一些带有建设性的矛盾点,乃至于构成此学科的一种理论分析上可着重探究的特殊关系。

设计学作为一项专业领域,与其他学科一样包含其“特殊矛盾”,或者称之为特殊的研究对象,亦是核心关注点所在。对于设计学来说,一个重要的特殊矛盾便是“物”与其所传递的“信息”展示给受众之“人”的相互关系。“物”是指设计的产品;“人”是指两方面:产品面对的客户或者观众,以及制造产品的设计师;而“信息”则是指设计师要表达的情感、精神以及受众所接收到的概念和反馈心理。

二、设计理论中的内在本质层面

设计学好比一项基于物质而实则人性化的工程,它的核心价值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是精神,而非仅仅在物质实体层。所以设计中的信息传递、精神影响力与教育功能也应是长线的。也就是说它的目标对象,不仅仅是现在看到此设计作品的人,甚至不仅仅是这一代人,而是要长久继续的今后的一代代人。尤其是艺术品设计与陈列设计所注重的,都非短期效应,所以不能以现今人民的需求为基准,而调整设计学自身的价值取向,那样反而会乱了整体方向且降低档次。

设计学的对内与对外的方向与功能,应该是需要平衡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不独立,联系紧密。设计学的内部职能比起对外的那些功能来说,是同样重要的。虽然内在的信息精神层面的功能难以用肉眼看见,但其好比设计学支撑的骨架般不可或缺的元素。仅仅注重外在而忽略内在的设计,不可成为设计学发展的趋势。设计学有着严谨的本质,是为抒发和传递人类的思想结晶而设的,面向全人类全世代的,理当作为经典,而不可在追随流行的潮流中迷失。

三、设计学面对的客体与主体之关系

设计学在现今的身份或许有些矛盾,也使得它的那些如上的“转型”显得好似情有可原,甚至像是如此这般就得以开辟解决的途径。这样的矛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传统与现代和未来的冲击,以及高层小众特质与低层大众特质的差异。然而与此相关,现代设计学存在于现今,又向着未来留存下去,犹如永世的基业,它的视野不局限于当前,而它的内涵,它的关注点,却多是来自过去——不光是历史设计学史料遗存与自然设计学的化石之类,其他的陈列设计也是同样地将时光中的某一刻的画面凝固起来,让它以当时的形态呈现。这其中哪些过去的点滴是应当保留、哪些应当废弃引发了争议在此不提,只是就此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些随时光流逝而终究令人不熟悉的内容,所产生的吸引力的有限性是可以理解的。而当陈列设计的内在价值,它的藏品与营造的内部氛围,无法吸引观众的时候,便容易产生那些试图以“旁门左道”而五彩缤纷的形式来吸引眼球的手段。至此也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即小众性与大众性的可能冲突。

四、陈列设计的精神文化功能

在现今时代,设计学与设计品的精神文化功能已然受到重视,并与其原理结合。一件设计品的产生,并非再如原始懵懂时代的感性随机创作,也不仅只是为了应用而设计。在设计学的原理与应用中,融入了众多缤纷的元素,包含了诸多创意的灵感,也并非只是随机产生、肆意而发,其背后的设计学原理同样值得深究。其实,设计学原理的根基,不是那些纷繁的创意,而是有关其基础的本质、内涵与定位的关键。

五、陈列设计之关注面

设计学原理的类型多种多样,可按照不同的定义来分,这里不全部作详细讨论;就稍加以陈列设计为例,接连上面的论述,选取两大类的陈列,探讨其内容决定的特质,以及对于设计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人与物及精神信息的关系,及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总论

总体而言,设计从最初开始就要由其主体(设计师)考虑到其受体(观者/使用者),即产品面对的服务对象。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与倾向,及可能的理解方式等,才能做到设计品的内在精神文化功能,传递精神层面的信息。不能不考虑成品的接纳度,设计方管自己的,观众归他们,好像各自在不同的圈子中,互不干涉似的,那样的作品,理论上存在欠缺,实际上也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即便是设计给自己的作品、自我抒发表达的那种形式,也已然是将自己——客体之“我”——当成了这个设计所面对的对象了。

事实上,设计是有交流的,其活动过程本身,以及活动带来的产物,都具有交流的动态功能。在参观一件设计品时,会产生无形的交流——也是关于“物”与“人”及其中的“精神信息”,而“物”的这一方,其实也包含着其背后生产的设计者的思想。

因此,设计就像是制造者与接收者的一场对话,设计的作品就是一个平台。对于作为受体的设计品的参观者或使用者们,好的陈列设计可以让作为主体设计品影响力扩展,形成主客间的互动,让信息的接受与表达相互响应,并以此达到良性循环。

设计价值由其外观到其蕴含的内容而产生,再结合其功能与表达给观众的信息。因而,作为作品设计的表达者,掌握作品设计的接受者——无论是观众还是设计师自己——都至关重要,甚至就是设计品之大生态圈里的组成部分。能唤起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内在信息外化交流,也是设计作品的關键。它如同传递灵感与思维的对话,在静态中演绎生机,不仅展现着物质作品,更传递及散播设计者在整个大环境社会里,甚至跨越文化地域皆可通行的其内在含有的精神价值。

作者简介:夏洵若,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

猜你喜欢
接受客体表达
浅议犯罪客体
文学可以定义吗?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