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化班级教学方法探讨

2018-07-24 09:35彭斌沈希忠张玉梅倪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

彭斌 沈希忠 张玉梅 倪静

摘要:高校學历留学生增加并与中国学生混合编成国际化班级,将逐渐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特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些差别,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多元文化背景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针对国际化班级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64-02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高校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已近四十年。迄今为止,合作对象基本已经覆盖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合作形式也已经包括了人员交流、科研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正由纯粹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优点,逐渐转变为学习与竞争共存[2]。很多高校已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届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留学生、进修生和汉语生。来华留学生逐渐与中国学生同班上课,实行与中国学生相同的学籍管理。

留学生比例逐步提高且与中国学生同班上课,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发挥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方法的优势,又要主动与国际接轨,争取国际优质生源。作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需要探讨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化班级的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做好准备。

二、中西方高等教育方法的一些区别

中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根植于各自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因此各有所长。相比较而言,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理念更为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倚重教师大信息量、长时间的讲授,重视课堂秩序、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等因素,通过一次或几次关键性的考试和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强调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负重要责任,授课班级应达到统一、具体的目标。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则更侧重以学生为中心,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Bloom's Taxonomy)被广泛接受[3]。强调学生是自由的个体,学习是学生本人的意愿,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平,需要经常关注自己的授课质量,持续改进授课技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但不应成为学生学习成效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负责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去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图书馆、实验室和会议室等教学软硬件条件也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甚至不需与管理人员见面就可使用大多数设施。

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目标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认识。针对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化班级,需要结合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长处,探讨具有中国特色、可复制和推广的教学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华留学和工作助力。

三、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化班级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质量又有助于逐步扩大生源,进而为完善教学方法提供实践基础,两者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教学团队要借鉴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和技术进步积累的成果,动态建设和完善适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学平台,可以考虑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1.挖掘发挥多种文化背景交融的优势,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互相汲取营养;保证探索性内容的比重;采取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基于各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授课方式。将互联网作为实现“浸润性”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采用即时通讯技术系统集成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全时在线课堂。借助“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平台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师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克服师生间的沟通障碍;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基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主题,整合和凝练教学环节。突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束缚,适当采用头脑风暴(Brain storm)、分组讨论(Group working)和情境模拟(Visualization)等形式,挖掘发挥实践课程和课外实习等环节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行业的主流思维方式。

3.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前沿技术,认真总结、分析和提炼,形成生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资料。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多个科技和工业领域的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进入主流,甚至领跑的位置,各地积累了大量先进的实践案例,可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需要组织教学团队进行深入挖掘。

4.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利用国际合作资源,争取建设国际化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定期互派学生进行实训,率先探索在国际平台上系统培养人才的体制。

5.专门设置创新类课程。鼓励教学团队探索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并实施灵活的学分认定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工作多年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历留学生逐渐增加并与中国学生混合编成国际化班级,将逐渐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对当前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些差别,分析了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化班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结合中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某些优点,针对国际化班级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考,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焦扬.发挥高校特点和优势 增强“一带一路”软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20-23.

[2]米银俊,晋琳琳,罗嘉文.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比较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7,(2):124-128.

[3]Myron Tribus.Some remarks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5,14(1):1-28.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