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07-25 12:04刘晓艳吴宗璇
关键词:农地发文农村土地

刘晓艳,吴宗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1]。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要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2]。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7亿亩,农村土地流转率也从1996年的2.6%增加到2016年的35.1%,有将近7000万户农民参与了土地流转,占农户总数的1/3。随着流转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土地流转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知识图谱中探寻规律,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掌握研究的发展态势,为以后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奠定基础。虽然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但大多建立在归纳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3-4],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分析,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搜索年限设置为1998—2017年,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农村土地流转”或“农地流转”或“土地流转”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途径,以精准匹配模式选择来源文献。其中选取CSSCI来源文献作为对象,共得到文献1160篇,对检索结果进行反复检查,剔除国外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文献、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1137篇。

(二)研究方法

目前,运用知识图谱研究相关问题成为热点,其中最常用的软件是CiteSpace。该软件能够将CNKI数据库导出的文献进行格式转换,生成知识图谱,并通过节点的大小,网络的连接程度等分析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热点。具体操作流程是:将所得文献以Refworks格式分批导出并保存为download_txt格式的文本。运行5.1.R8.SE版本的Citespace软件,将导出的Refworks格式文本通过软件的格式转换器转换为能够识别的数据,时间跨度设置为1998—2017。分别选取作者、机构和关键词为对象,生成共现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研究年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从文献发表总量看,该领域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增加态势。特别是2007年以后发表文章数量迅速增加,说明农地流转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发展阶段看,经历了1998—2006年的缓慢增长期、2007—2009年的快速增长期、2010—2017年的波动起伏期3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地流转经历了全面禁止(1978—1983)、政策放松(1984—1987)、允许流转(1988—2001)、政策规范(2002—2005)、稳步发展(2006至今)5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研究的内容和数量具有导向性作用。1998年国家根据发展需要将《土地承包法》进行了修改,将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延长至30年,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包含的具体内容。2002—2005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农地流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规范化阶段,此后相关研究明显增加。总体来说,1998—2007年阶段,研究者较少,发表文献数量不多,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修改的《物权法》正式确定农村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权,健全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政策的逐渐完善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掀起了研究的高潮,相关文献数量迅速增加。随着政策关注点的变动和改革的深入,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研究内容会不断细化,这也导致了以前述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文献数量减少。同时,随着新的政策文件出台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又会带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2009—2017年出现的两个波动周期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

图1 1998—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历年发表数量

(二)发文作者及合作关系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和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引关系。通过CiteSpace将有效数据转换后导入,并对相关设置进行调整,生成作者共引聚类知识图谱(见图2)。

图2中共有141个节点,93个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94。图中节点表示作者的发文数量,线条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合作网络来看,研究作者整体呈分散状态,仅有部分较为集中,研究团队基本为同一机构人员组成,不同机构之间作者的相互联系较弱。从发文作者群体来看,图中共有6个作者群。分别是马贤磊、钱忠好、石晓平、张建组成的研究团队,许恒周、吴冠岑、郭玉燕组成的研究团队,罗必良、胡新艳组成的研究团队,匡远配、曾福生、夏玉莲组成的研究团队,洪名虎与钱龙组成的研究团队,刘卫柏和李中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较多,影响也较大(见表1)。

图2 1998—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者合作网络

从作者发文数量来看,对第一作者发文数量进行整理统计得到表1,能够看出发文最多的是许恒周、洪名勇,都为11篇。许恒周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是《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该文利用对江苏省实地调查所得的数据,在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职业分化、产权偏好和土地流转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5]。洪名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是《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认为家庭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机会、收入结构、个人特征、社会保障等会对土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6]。其次是罗必良、李中,分别为10篇和9篇,高被引文献分别从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等视角进行研究。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学者共有18位,他们的发文数量占总数的11%,他们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做出了重要贡献。核心作者群体近年来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农民阶层分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交易成本、交易费用及产权、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农户兼业化、参与度、满意度、农地流转与三农发展及契约选择等。

表1 1998—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前10位作者及其所在机构

(三)研究机构分析

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能够掌握不同研究机构在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贡献度。将1137个有效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分析,得到图3。就研究机构而言,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机构基本是农业类和部分综合类高校,且多为双一流入选高校,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按照发文频次进行排序,发文量前15位的机构共发文234篇,占总发表文章的约21%。其中,南京农业大学是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机构,共有49篇;华南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分别有27篇和21篇。这说明进行农地流转的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成果产出差异大。从二级机构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对近年来高产出作者文献进行分析可知,南京农业大学较关注农地流转效率、政府干预和主导下的农地流转、农户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则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素禀赋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从功能区定位、经济效益及工商资本参与角度进行分析。就区域分布而言,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农村自然和经济条件较好,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通过分析主要研究机构的文献可以发现各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主要合作网络有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宁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邵阳学院等。总体来看,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不大,且仅限于同一学科之间,缺乏跨学科的合作。

图3 1998—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四)关键词及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高度归纳和概括,通过分析文献的关键词能够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得到图4可视化图谱,图中节点共有195个,连接530个,网络密度为0.028。

图4 1998—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谱中共现的关键词一共有214个,通过对表达内容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前20个重要关键词,如表2所示。图谱中共现的关键词一共有214个,通过对表达内容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前20个重要关键词,如表2所示。除去检索词“农村土地流转”、“农地流转”、“土地流转”,可以发现“影响因素”、“规模经营”、“土地制度”、“城镇化”等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谱中共现的关键词一共有214个,通过对表达内容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前20个重要关键词,如表2所示。除去检索词“农村土地流转”、“农地流转”、“土地流转”,可以发现“影响因素”、“规模经营”、“土地制度”、“城镇化”等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分析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在研究模式方面,可以概括为理论分析模式、微观调查模式和问题对策模式。在研究内容方面,逐渐从流转机制、流转制度、流转效率、流转意愿向规模经营、社会保障、农民权益、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演进,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内涵不断丰富。在研究方法方面,开始注重利用Probit模型、Logistic模型、ISM模型、DEA、网络层次分析法等计量经济方法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风险和效率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方面,包含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在研究对象方面,涵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其中以中东部地区为主,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形地区。分别从全国、省、市、县、村等地域范围为实证研究对象,区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

表2 1998—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高频关键词及中心性

2.研究热点分析

一是农地流转相关制度研究。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的重点,1988年以来我国逐渐放开对土地流转的政策限制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研究发现与流转相关的土地制度、土地产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关注度较高。长期以来,由于农地产权制度残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城乡二元制度、农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市场机制等不健全导致农地流转缺乏制度保障,进而无法有效发挥产权制度的约束作用,导致农民权益受损[7]。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脆弱性抑制了土地流转的进程,由于土地的社保功能难以和土地的生产功能相剥离[8]以及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缺乏协同性[9]导致土地流转后劲不足。在农地流转的法律制度方面,缺少专门的法律文件,以概括性的规定居多,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10]。同时,由于产权模糊、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存在流转程序、监督机制、信息服务方面的缺位和盲目流转、思想偏差等越位行为[11]。当前学术界对流转相关制度的研究涉及面广,视角也较为全面,问题是现有成果对所有权和产权基本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农地赋权的实践创新经验总结不够,在农村经济制度的特性和政策趋势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空间。

二是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农户流转土地决策的影响因素上来,关注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农户行为、农户意愿等问题。其中,许恒周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职业类别、非农收入比重、是否拥有转让权和地权稳定性对农地流转具有正向影响[12]。刘卫柏指出,农户对农地产权归属的认知影响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决策,农户认为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或者土地流转国家说了算的农户更愿意流转土地而认为土地归集体、个人所有的农户在流转土地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流转的影响[13]。罗必良等对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进行剖析,认为流转流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与农户流转土地意愿之间存在负向联系[14]。总体来看,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四类:a.农户家庭特征;b.农地产权(包括地权稳定性和地权完整性);c.流转的机会成本;d.流转的交易成本。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从学科角度来看,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应加强社会学、政治学角度的分析。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基于实证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logit或probit模型),所用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研究。第三,从研究变量来看,变量同质性较强,现有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农户个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层面的差异,对农户群体差异研究不足。

三是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研究。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来促进劳动力和土地的有效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举措。目前,相关的研究涉及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农民工、粮食安全、城市化等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15],但由于农民传统观念、流转程序和金融支持等存在一定障碍,土地流转受到制约[16]。孙立明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模式创新,指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持续的分红和社会保障、规划产业布局对推进土地流转具有重要作用[17]。高新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下土地流转的内部动力是农民存在离地意愿,外部动力是新型城镇化倒逼土地流转[18]。郝丽丽等对基于产权视角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益进行研究,发现“农户+政府+企业”流转模式能够保障农户个人的长期权益实现就地城镇化[19]。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近十年来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研究热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耦合协调、流转机制、流转模式等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关于如何引导已经转移到城镇居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有偿退出农地和赔偿机制的建立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是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研究。农地流转提升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因此,要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振兴。近年来,学界围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进行研究。李灿基于本量利 (CVP) 模型对土地流转背景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绩效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指出农地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的真正动力不仅在于提高土地流转,更在于经营方式的创新[20]。李光跃等认为要加强农地流转管理和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1]。罗颖等对土地信托流转主体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途径[22]。张兰根据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的不同去向对转出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流转给小规模农户相比,将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没能明显提高转出户的收益[23]。当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绩效、流转意愿以及现代农业等视角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今后应特别关注农民权益的保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政策调整、农产品和粮食供给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通过利用CiteSpace对1998—2017年CSSCI期刊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从发文时间来看,发文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并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波动起伏3个阶段,特别是2007年以后发文量明显增加。从发文作者来看,许恒周、洪名勇、罗必良、李中、匡远配、刘卫柏等人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从合作网络来看,呈现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各研究者之间联系强度较弱,跨学科研究较少。从发文机构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类高校。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发文最多,其次是华南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机构合作强度不大。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研究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农地流转相关制度、影响因素、城镇化、规模经营等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颇丰,为农地流转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典型地区,对农地流转的模式、流转意愿、问题对策、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和总结经验。第二,逐渐开始关注城镇化、政府干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农户流转土地的影响,从城乡融合、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防范风险等角度进行研究。第三,农民减贫、旅游经济、阶层分化、基层治理等领域与农地流转之间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有的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方面同质化较强。二是现有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对土地流转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微观层面从农户视角对土地流转制度的实践效果研究还存在不足。三是研究技术需要深化,虽然近年来学界更加重视定量分析,但是大多都是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缺乏基于多学科融合思维的理论模型研究。

(二)研究展望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农村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组合发生重要变化,因此农地流转研究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矛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而农村土地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要素,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土地流转应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背景与新趋势,把握城乡融合发展与农地流转的有机联系,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在研究内容、研究地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内容方面,从理论政策、计量分析、区域差异、作用机制、优化建议等层面充实农地流转的研究框架,加强农地流转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农业生产效率、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社会保障之间关系的研究,加强对土地制度、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三权分置的进一步探索。注重农业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这些因素影响下农地流转的发展态势,特别要注意对相关问题进行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基层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和权能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在研究地域方面,已有的研究基本以中东部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而较少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际上,在广阔的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农业衰败现象更加突出,西部地区在农业劳动力素质、环境资源、农业技术和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因此,更需要对西部地区农地流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建议,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在研究视角方面,要突出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改变以往农地流转研究中就农地流转论农地流转的局限性,从流转的主体出发,关注农村土地的流入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研究,侧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本下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互交织对流转的影响。此外,还应着重加强在微观层面从农户视角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研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具有多元主体、作用机制复杂的特征。近年来该领域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为农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然而,规范分析却相对欠缺。同时,研究方法仍然存在很强的同质性。今后要加强计量经济模型在实证分析中的运用,不断采用新的理论方法解释出现的新问题。

猜你喜欢
农地发文农村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强化承包经营合同管理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地产权与流转制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