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类偏结核型麻风一例

2018-07-25 03:16梁远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抗酸麻风真皮

梁远飞

广西玉林市皮肤病防治医院,玉林,537000

患者,女,74岁。因面、颈、四肢起红斑、斑块微痒2个月余于2016年5月24日到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面部、颈、双上臂起红色肿块微痒。当地诊所及医院按“过敏、感染”治疗无好转(具体不详),肿块逐渐增大,左大腿、小腿也逐渐出现类似肿块。既往身体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明显麻风接触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面部、颈部、两上臂、腋后、右小腿大小不一红斑、斑块,皮损边缘大多部分清楚,部分模糊;左大腿、膝部、小腿前外侧红斑、斑块连成环状,表面毳毛脱落并有少许鳞屑(图1~4)。皮损处触觉、痛觉及温觉反应迟钝。两侧尺神经、左腓总神经轻度肿大、质地稍韧,无明显触痛。双侧眉毛外1/3稍稀疏。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常规部位及皮损处组织液抗酸染色查菌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上皮脚变平,真皮浅层无浸润带,真皮全层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灶状或条索状浸润,皮肤附属器受累,可见泡沫细胞,抗酸染色颗粒状阳性(图5、6),病理诊断:BT 型麻风。

诊断:界线类偏结核型麻风。给予多菌性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图1 左上臂、腋后红斑、斑块 图2 颈后、两腋后红斑、斑块 图3、4 左大腿、膝部、小腿半环状红斑,大部分边缘清楚,部分模糊,表面干燥脱屑。右小腿少许红斑 图5 表皮萎缩,上皮脚变平,真皮浅层无浸润带,真皮全层淋巴细胞浸润,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灶状或条索状浸润,皮肤附属器受累(HE,×100) 图6 泡沫细胞,抗酸染色查菌颗粒状阳性(×1000)

讨论: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皮肤和周围神经症状往往同时存在。并且由于麻风杆菌的嗜周围神经特性,可使临床表现以末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感觉异常、麻木、汗闭、皮肤干燥, 触觉、痛觉及温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受损的神经干可粗大、触痛。其诊断要点包括感觉障碍、神经粗大、查到麻风杆菌、组织病理变化,需综合分析才能确诊。1997年中国的麻风患病率就已降至0.05/万,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基层医院受检验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特别是没有病理、免疫组化及抗酸染色等技术支持,不能确诊麻风,也不便于麻风的分型。麻风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变异性,多系统器官受累及皮损多样性。本例患者发病初期具有典型的皮肤症状,但神经症状不明显,多家诊所、医院治疗无效, 而未做更详细的体检或抗酸染色查菌或病理组织检查, 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临床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特别年轻医生很少见过麻风,往往造成误诊和漏诊。

猜你喜欢
抗酸麻风真皮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与Ziehl-Neelsen法在抗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汽车内饰用浅色耐污真皮的开发
37例麻风患者的家庭集聚性调查分析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何时服用抗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