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肌注方式在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苄星青霉素肌注中应用研究

2018-07-25 06:22刘小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肌注针头梅毒

刘小芳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增加围生儿病死率[1]。苄星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 是治疗梅毒患者的首选药物, 具有价格低廉、体内吸收慢、排泄慢、有效的血液浓度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故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使用。苄星青霉素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具有较大的分子颗粒, 很难溶于水中[2]。一般情况下,苄星青霉素多和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 且为防止药液放置时间长出现分子膨胀, 促使药液粘稠度增加, 需现配现用。但常规消毒好皮肤准确注射排气时或插入针头开始推注药液时常出现针头堵塞, 多需更换针头重新注射, 加之新生儿对肌注的不配合, 将降低一次性注射成功率, 加重患儿疼痛程度及感染风险[3]。因此, 选择合适的苄星青霉素肌注方式尤为重要。基于此, 本研究对本院112例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展开研究, 旨在探讨改良肌注方式在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苄星青霉素肌注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在本院予传统肌注方式治疗的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56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改良肌注方式治疗的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5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2 例 , 女 24 例 ;年龄 1~10 d, 平均年龄 (3.34±2.31)d。观察组男 34 例 , 女 22 例 ;年龄 1~10 d, 平均年龄 (3.37±2.30)d。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肌注方式:选择7号针头和5 ml一次性注射器 , 在苄星青霉素瓶内注入生理盐水 4 ml, 摇匀后, 对注射部位皮肤实施消毒, 使用注射器抽吸全部药液,将空气排空, 避开炎症、硬结或疼痛处, 深层肌注, 并将药液快速推注, 注射完毕后快速拔针, 轻轻按压时间 >0.5 min后 ,观察30 min。观察组采用改良肌注方式:①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和臀小肌注部位及股外肌注部位定位、注射方法的培训,并组织学习改良配药、吸药方法。②在苄星青霉素瓶中注入生理盐水 6 ml, 并抽出空气, 使药瓶内形成负压, 将针头拔出, 轻轻摇晃药瓶, 勿剧烈震荡, 使药物形成均匀的混悬液。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更换2 ml空针, 6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吸药液, 将空气排空, 之后使生理盐水液面将针头斜面完全没入 , 防止吸入空气 , 缓慢吸入生理盐水 0.2 ml, 深层肌注 ,快速进针快速回抽, 无回血后匀速推注, 有助于在低粘滞度药液的惯性加压下将针管后段未被稀释的药液推出, 轻轻按压 , 休息 30 min, 并对新生儿的反应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新生儿注射成功率及针头堵塞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注射过程中针头堵塞及注射成功情况, 一次性注射完毕则为注射成功, 重复注射即为注射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针头堵塞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7%,注射成功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注射成功率及针头堵塞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梅毒经母体传染至胎儿后可在胎儿内脏和组织中大量繁殖, 增加早产率, 甚至危及围生儿生命安全。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常用药物, 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但苄星青霉素药物颗粒较大, 很难在水中溶解, 且溶解后未充分摇匀或溶剂量不足易出现浑浊沉淀, 增加针管堵塞发生率及注射失败率。因此, 选择合适的肌注方式, 提高注射成功率显得尤为关键。

新生儿股外侧肌虽肌肉厚、注射范围大, 但若定位不准确仍有可能损伤股神经;而臀小肌肌肉不发达, 注射范围小,如定位不准确, 易损伤坐骨神经, 进针过深易造成骨膜损伤。同时苄星青霉素溶解后形成混悬液, 以粒子形状大小分布在溶液中, 具有较大的粘度, 而药液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 将进一步增加药物浓度, 造成药液趋于凝固, 注射时空气排净后, 针头边缘药液因药液粘稠而凝固在针尖上, 增加针头堵塞的风险, 造成注射失败[4]。本研究中, 观察组针头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改良肌注方式可有效减少肌注过程中针头堵塞发生, 提高注射成功率。常规注射法在皮肤消毒后再注射, 加之其溶剂用于溶解药物后丢弃, 导致针头处药液浓度较大, 进而造成针头堵塞。而改良肌注方式在消毒皮肤后针尖再次抽吸少量溶剂, 将药液浓度稀释, 可弥补药剂蒸发,也使药液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缩短, 防止药物凝固将针头堵塞, 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同时注射器抽吸药液后再抽吸溶剂, 可降低针头位置药液浓度, 减少推注的困难程度, 有助于在惯性作用下将后半段未稀释药液推出, 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5-7]。同时改良肌注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以臀小肌注部位及股外肌注部位、注射方法为主要内容, 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改良配药及吸药方法, 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注射方式的掌握程度, 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 避免反复注射增加患儿痛苦程度;快速进针, 快速匀速推注药液可使药液处于持续流动状态, 形成冲击力, 进而有效减少药物颗粒聚积 , 可有效减轻患儿痛感 , 提高护理质量[8-10]。此外 , 改良肌注方式减轻大型号针头刺入造成的组织损伤, 减少因处理针头堵塞而产生药物泄露, 进一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 缓解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 给予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改良肌注方式肌注苄星青霉素效果显著, 减少针头堵塞发生, 提高注射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肌注针头梅毒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隐性梅毒更危险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甲氨蝶呤不同肌注方案治疗异位妊娠的Meta分析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
梅毒血清固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