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习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25 17:39李春梅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堰河雨巷沁园春

李春梅

问题化学习法是指以一系列的由浅入深、类型全面、丰富细致、有针对性、效果优良的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认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对课程内容比较全面细致、持久深入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法把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教材知识的载体,让课堂从单一死板的传授式“讲堂”变成学生质疑解疑的“学堂”,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他们内在的主动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提高,获得的知识从原来的静态答案变成动态的知识和技能,既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既适用于单元教学之类的整体性的认知,也适用篇章教学的具体而微小的探究。

我在进行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也就是诗歌单元的教学时,采用问题化教学法,教学效果很好。第一单元一共选编四首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具体操作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前安排学生诵读四首诗,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在感知、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发给学生“问题清单”,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个环节则以平时的讨论小组即相邻的前后两桌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探讨、解疑和归纳,最后交上来一份“精选问题清单”。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在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提炼的能力。第三个环节则是授课教师针对学生交上来的“精选问题清单”做以下两件事,一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各组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成知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二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精选问题清单”内容,生成解读文本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综合问题清单”。

下面是我根据学生的“精选问题清单”,整理出的最后确定的“综合问题清单”。

一、知识性问题

1.《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吗?

2.为什么把戴望舒称为“雨巷诗人”?

3.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吗?

4.艾青为什么创作自由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习题性问题

1.《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各写了哪些内容?上下阕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望”字领起哪些诗句?《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的自我形象是如何表现的?

2.《雨巷》的第一节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怎样刻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油纸伞”对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

3.《再别康桥》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彩虹似的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一节中“轻轻地”能否和最后一节中的“悄悄地”互换?

4.《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一节诗中反复手法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自己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的大堰河的儿子”?全诗中人称有无变化?有什么深意?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

三、开放性问题

1.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却色彩绚丽、生机勃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2.“丁香一樣的姑娘”实有其人吗?请收集资料,谈谈自己的见解。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评析《再别康桥》的艺术之美。

4.从诗歌形象的典型性角度出发,如何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我”和“大堰河”?

5.为什么将这四首诗选编在一个单元?

这个问题清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减调整,可在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通过对话、讨论、辅导、展示、相互评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实现有效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学会通过质疑解疑来解读文本,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问题则促使学生的思想不断深化,通过深度学习与训练,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进行多元化训练,培养学生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大堰河雨巷沁园春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沁园春·赞中原
戴望舒《雨巷》(节选)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梦中的雨巷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